7月29日至30日,“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60名余专家学者参加了会
议。
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代表与大陆学者围绕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特别是对近两年关于《世说新语》、《文心雕龙》、《文选》以及陶渊明、谢灵运、嵇康等专题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一些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观点新颖、视角独特,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大好局面。
会议开幕时,南开大学领导对各位来宾致以热烈的欢迎。会议结束时,曹道衡、傅璇琮、卞孝萱先生讲了话,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上升的发展势头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希望研究中注意文献和考古结合,加强对近些年出土的六朝文物的研究,注意寻找研究方法手段的创新和突破。会议由南开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传统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会后拟对大会交流的40多篇学术论文进行汇编出版。第五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02年召开。
第一组
1
|
今场正美
|
日本大谷大学
|
fffff
|
2
|
金周淳
|
韩国大邱晓星大学
|
朝鲜诗歌中有关陶渊明之饮酒诗
|
3
|
王国良
|
台湾东吴大学
|
刘萨荷故事研究
|
4
|
齐益寿
|
台湾台湾大学
|
陶渊明的饮酒诗
|
5
|
陈怡良
|
台湾成功大学
|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试论陶渊明的少年形象
|
6
|
李景荣
|
现郑州大学名誉教授
|
《芜城赋》与《哀江南赋》合观
|
7
|
陈昌明
|
台湾成功大学
|
《文心雕龙》“通变论”重探
|
8
|
洪顺隆
|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
论六朝《杂拟诗》的题材类型
|
9
|
黄水云
|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
试论六朝艳情赋之艺术表现
|
10
|
简逸光
|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
列席会议
|
11
|
林育翠
|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
列席会议
|
13
|
王文进
|
台湾东华大学
|
论南边道塞诗与南宋边塞诗的空间观
|
14
|
游志诚
|
台湾彰化师大
|
运用文心雕龙理论分析文选作品
|
15
|
许东海
|
台湾中正大学
|
世说新语贤媛篇与南朝宫体诗
|
16
|
朱晓海
|
台湾清华大学
|
陆云《与兄平原书》臆次褊说
|
17
|
邓仕梁
|
香港中文大学
|
《文心雕龙·总术》篇“三准”辨
|
18
|
吴宏一
|
香港中文大学
|
|
19
|
郑滋斌
|
香港城市大学
|
六朝摹拟曹植诗作研究
|
21
|
侯敏泽
|
中国社科院
|
|
22
|
周勋初
|
南京大学
|
晋南北朝时文坛上的摹拟之风
|
23
|
罗宗强
|
南开大学
|
|
24
|
张海明
|
北京师范大学
|
略论六朝文学的女性化特征
|
25
|
汪春泓
|
北京大学
|
论南朝文学之“抒情”
|
26
|
刘跃进
|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
《古今乐录》与汉魏六朝乐府诗研究
|
27
|
孙明君
|
清华大学
|
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
|
28
|
袁济喜
|
中国人民大学
|
兴:魏晋六朝艺术生命的激活
|
29
|
杨明
|
复旦大学
|
读锺嵘《诗品》札记
|
30
|
李文初
|
广州暨南大学
|
齐梁诗风的俗化趋势
|
31
|
曹旭
|
上海师范大学
|
论《古诗十九首》之拟作
|
32
|
张可礼
|
山东大学
|
陶渊明诗文内容三要义
|
33
|
陈庆元
|
福建师大
|
大明泰始-从元嘉体向永明体的过渡
|
34
|
王齐洲
|
湖北大学
|
文笔之分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观念
|
35
|
俞绍初
|
郑州大学
|
江淹才尽与时代文风
|
36
|
胡大雷
|
广西师范大学
|
关于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几个问题
|
37
|
王琳
|
山东师范大学
|
试论魏晋散文的抒情特色
|
38
|
鲁同群
|
南京师范大学
|
《哀江南赋》创作主旨再探
|
39
|
马纯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左思《三都赋》序、注作者及成赋时间问题
|
40
|
李剑国
|
南开大学
|
干宝考
|
41
|
卢盛江
|
南开大学
|
《文笔式》考
|
42
|
李道和
|
南开大学
|
望夫石母题原型寻绎
|
第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