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

 

学术研究专题




相关站点




 
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
 

      清华大学  孙明君

       在当前的陶学研究中,有这样一种流行观点:归耕田园则使陶渊明找到了一条人生的理想之路,消解了人生的苦痛,获得了精神的慰安。在认真体察了陶渊明后期思想和诗歌之后,我们得出的却是否定性的结论。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文中,有一部分反映了田园生活的快乐。这些诗文中,有诗人对未来田园生活的展望。有对乡村风光的描绘。如有力耕自养的欣喜。有与友人的欢聚,或饮酒,或赋诗。也有独处的乐趣。也有意与景会、心与道冥的忘我之境。在探察这类诗文时,我们发现了这样几个特点:一、诗人有意美化了田园生活;二、此类诗文的写作时间多数集中在40岁左右;三、其中忘我之境所写的只是瞬间的审美体验。

什宦情结与田园情结的反复交替与激烈碰撞是陶渊明前期(辞彭泽令归隐之前)的心态与诗作的特点。义熙元年(405年)他辞去彭泽令,从此真正退出官场,终身不仕。表面看来他的仕宦梦已经破灭,他的仕宦情结已经消解,他开始专注于田园生活。其实不然,诗人的仕宦情结并未消解!未入田园的诗人是孤独的,走入田园的诗人没有放弃自己的壮志!终其一生,他都没有从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挣扎解脱出来。隐居田园的陶渊明依然密切关注着当时的政治,他对官场中的人物的作为及行径并不陌生。他爱憎分明,并不是万事不关心的隐逸之士。后期的诗人既没有超世,世没有超事,依然处于仕宦与隐逸的双重挤压之中,时刻感受到精神的痛苦,心灵的煎熬。

归田后的生活绝不象当初想象的那么罗曼蒂克。通读陶诗,我们自会看到晚年的陶渊明衣食无继,贫穷潦倒。你可以说他的人格是高尚的,他的精神是伟大的,但你能否认他的生活的极端不幸吗?你能否认他的灵魂在承受剧烈的煎熬吗?如果是一条理想的路,一定会有诸多的追随者、仿效者,然而渊明的身后是寂寞的。


             
 

 

网页设计:静远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招聘专才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