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自其问世之后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读者的接受与传播而流传至今。从建安文学接受传播的过程,不难看到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文化背景的折光。宋代的社会文化状况必然决定这时期读者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态度。反之,通过了解宋代读者对建安文学文本的接受活动,也不难看到宋代历史文化的某些特征。首先,在接受形态方面,宋代读者比唐代更注重从道德评判角度接受建安时期的文本,道德意识深厚使得宋代读者尤其是道学家,对建安文学文本的接受态度具有认知接受的特点。
其次,在高度发展的文化背景下,宋代读者还善于从借鉴前代创作经验的目的出发,对建安文学的创作形态进行一定的审美接受。然而,由于宋代理学盛行,诗赋不再是宋代科举考试至关重要的科目,宋代积贫积弱的国势也使宋人对建安时代的功业进取难以唤起共鸣。(南宋与北宋的情况则略有差别,时危国难,建安文本中的慷慨之音得到较多回响。)但总体上建安文本所蕴含的悲凉慷慨的时代精神不为宋代读者所普遍认同。而且宋代科技进步,印刷术发达,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广泛多样的文字样式,使得宋代读者对文学的欣赏接受具有更多要求,建安文学显然不是他们偏嗜的读物。
或者与此有关,建安作家文集成电路宋代需借助多种渠道传播,如诗话、选集的摘编,尤其是《昭明文选》在宋代流行,显然有助于建安诗人作品的传播。即使《文选》在宋代远不如在唐代受到足够重视,但是由于印刷技术之普遍发达,《文选》读本的刻印流传,部分建安文学文本也就赖此行世,这些作品大都成为建安文学的传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