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隐逸文化源远流长,它同仕宦文化一样,是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隐逸文化有道家和儒学两个源头。老子提倡的处虚守柔、保身全真的人生境界是后代士人隐居避世的理论基础,他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社会是后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王国。庄子游戏人间的处世态度和持神任己、天人合一的人格精神则是隐逸文化的核心。道家学派的经典《老子》、《庄子》,都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典范之作,它们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主张用世的儒家学说,其中也不乏隐逸文化的成份,儒家经典的《易经》、《诗经》已将隐逸视为高尚行为,《论语》中记录了孔子不少有关隐逸的精彩言论。在儒家文化的参天大树上,原本花开两枝:一枝是仕宦文化,一枝是隐逸文化。玄学张扬体任自然,超乎世俗,希企隐逸,使隐逸之风在魏晋臻于极盛,而隐逸文学、隐逸文化亦随之空前繁荣,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格外耀眼的风景。隐逸文化哺育了陶渊明,陶渊明又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
二
陶渊明的隐居,受到传统隐逸文化和魏晋隐逸之风的深刻影响。他隐居的动机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追求身性的自由自适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他的咏史之作,赞美昔贤高隐,是有所寄托,旨在抒发自己的隐居之志。他作品中的人物,已不完全是历史的真实面目,而是赋予了作者本人的理想色彩和感情色彩,赋予了体任自然、宅心玄远、超乎世俗的魏晋玄学精神。
陶渊明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是其大量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这部分作品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达到了魏晋风流的最高境界。他的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充满盎然的情趣和耐人寻味的理趣,远远超出同时人的“感物兴思”之作。
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奇葩。在陶渊明笔下,桃源与商山一样,都是贤人避世隐居之所。它的写作题村与汉末以来士大夫避乱隐居的事迹有着密切关系。《桃花源记》还借用了《老子》“小国寡民”和《庄子》“至德之世”的思想文化材料,然而又不是其简单翻版和复制,它具有深厚坚实的生活基础,包涵作者本人大半生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况味,寄托着陶渊明的生活理想。《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借助想像希冀改变现实的艺术结晶,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不朽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