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下)之17 —— 计 12,103

 

 

 

 


相关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衣盘礴】 同“解衣般礴”。

【解纷排难】 谓为人调解纠纷或排除危难。

【解铃须用系铃人】 见“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 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 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事亦见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三。后因以“解铃须用系铃人”、“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须由谁去解决。

【解铃还是系铃人】 见“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铃系铃】 见“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剑拜仇】 谓息争释怨。汉许荆兄子世尝杀人,仇者将杀世,荆乃跪拜仇 者曰:“兄早没,只一子,原杀身代之。”仇者曰:“许掾郡中称贤,何敢相侵!”因解剑去。事见《汉书·许荆传》。

【解黏去缚】 解除黏著和束缚。

【觞酒豆肉】 觞,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因以“觞酒豆肉”泛指饮 食。

【触手生春】 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

【触石决木】 比喻莽撞蛮干。

【触目皆是】 眼睛所见到的都是某类事物。形容为数众多。

【触目崩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

【触目伤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触目伤怀】 见“触目伤心”。

【触目经心】 见到而萦烦于心。

【触目儆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

【触目恸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极度悲哀。

【触目警心】 看到某种情况,心中引起警觉。

【触目惊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

【触地号天】 呼天抢地。形容悲痛之极。

【触处机来】 谓触及某一事物而生出机悟。

【触景生情】 看到眼前景象因而产生某种感情。

【触景伤心】 见“触景伤情”。

【触景伤情】 看到眼前景象而引起伤感之情。

【触景伤怀】 见“触景伤情”。

【触类而长】 语本《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 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意谓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

【触类而通】 见“触类旁通”。

【触类旁通】 《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又《乾》:“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后以“触类旁通”谓掌握了某一事物规律,就能推知同类事物。

【触斗蛮争】 触和蛮。《庄子》寓言中蜗牛角上两个小国。见《庄子·则阳》。 后因以“触斗蛮争”喻为私利而争斗。

【言十妄九】 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言人人殊】 各人说的都不一样。形容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言三语四】 犹言说三道四。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不预】 没有预先说明。

【言之有物】 说话或写文章有实际内容,不空洞。语本《易·家人》:“君 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言之有故】 所说的话有根据。

【言之有理】 所说的话有道理。

【言之成理】 话讲得合乎道理。

【言之过甚】 话说得太过头了。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亦作“言之不文, 行之不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见“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物】 指文章或言论内容空洞。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说的人耐心恳切,而听的人则不以为意。形容徒费 脣舌。语本《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言之凿凿】 说得非常确实。

【言不二价】 见“言无二价”。

【言不及行】 谓言行不一。

【言不及义】 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言不由中】 见“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 谓说话不是出于内心,心口不一。语本《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言不逮意】 见“言不达意”。

【言不达意】 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言不尽意】 ①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晋欧阳建《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硃自清《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②魏晋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三国魏荀粲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粃。”见《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

【言不顾行】 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言中事隐】 谓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 理。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言方行圆】 谓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言外之味】 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

【言外之意】 说话或写文章没有明说而使人能体会出来的意思。

【言必有中】 一说话必然说到点子上。

【言必有物】 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言必有据】 所言必有根据。

【言必信,行必果】 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言出法随】 谓法令一经宣布,就严格执行。多用于布告。

【言出祸从】 话刚出口,祸患就降临头上。

【言出祸随】 见“言出祸从”。

【言而不信】 见“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 说话守信用。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而无信】 亦作“言而不信”。说话不讲信用。

【言行一致】 说的和做的一个样。

【言行不贰】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抱一】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若一】 见“言行抱一”。

【言行相符】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副】 见“言行相符”。

【言行相顾】 谓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信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计从】 同“言听计从”。

【言多必失】 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语本《鬼谷子·本经符》:“言多必有 数短之处。”

【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言多伤幸】 见“言多伤行”。

【言多伤倖】 见“言多伤行”。

【言芳行洁】 谓言行高洁。

【言近旨远】 亦作“言近指远”。语言浅近而涵义深远。语出《孟子·尽心 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孙奭疏:“言辞之近而指意已远者,乃为善言者也。”

【言近指远】 见“言近旨远”。

【言近意远】 同“言近旨远”。

【言者不知】 谓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慧。

【言者弗知】 见“言者不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语出 《诗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见“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言若悬河】 见“言类悬河”。

【言来语去】 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言和意顺】 言语和顺,情意相谐。

【言是人非】 谓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不可取。

【言信行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约旨远】 言辞简练,含意深远。

【言笑不苟】 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

【言笑自如】 见“言笑自若”。

【言笑自若】 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言笑晏晏】 说说笑笑,和柔温顺。

【言高语低】 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言过其实】 言辞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世多指说话夸张失实。

【言从计行】 见“言行计从”。

【言从计纳】 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

【言从计听】 见“言听计从”。

【言清行浊】 言辞高洁,行为卑污。

【言提其耳】 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言扬行举】 谓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语本《礼记·文 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孔颖达疏:“扬亦举之类,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

【言无二价】 谓货价说一不二。语本《後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 名山,卖於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馀年。”

【言无不尽】 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言无伦次】 语言杂乱无章。

【言为心声】 言语是表示心意的声音。语本汉扬雄《法言·问神》:“故言, 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言犹在耳】 说的话还在耳边响。谓记忆犹新或说过不久。

【言发祸随】 同“言出祸从”。

【言与心违】 言语与心意相违背。

【言传身教】 谓一面用言语进行传授,一面在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行起模 范作用。

【言语妙天下】 谓言语之精妙为天下人所不及。极言文辞之隽永优美。

【言语道断】 ①佛教语。谓无上妙谛,非言语所可表达。②谓无处可说话。

【言语路绝】 犹言言语道断。

【言论风生】 形容言谈议论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言谈举止】 谈吐和动作。

【言简意深】 言辞简练,含意深刻。

【言简意赅】 言辞简练,意思完备。

【言简意该】 见“言简意赅”。

【言简义丰】 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言归于好】 谓相好如初。言,助词。

【言归正传】 把话头转到正题上来。原为旧小说、话本中常用的套语。

【言归和好】 同“言归于好”。

【言颠语倒】 说话颠三倒四。

【言类悬河】 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言听行从】 谓说话、做事有人听从。形容威望很高。

【言听事行】 谓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言听计用】 同“言听计从”。

【言听计行】 同“言听计从”。

【言听计从】 说的话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对某个人非常信任。

【言听谋决】 谓说的话听从照办,出的主意决定实行。

【计上心来】 计谋涌上心头。旧时小说戏曲中常用语。

【计上心头】 见“计上心来”。

【计不反顾】 见“计无返顾”。

【计不返顾】 见“计无返顾”。

【计不旋跬】 谓计谋的实现十分神速。

【计不旋踵】 ①谓决不后退。旋踵,旋转脚跟。②谓要在顷刻间作出决策。

【计日以俟】 数着日子等待。极言盼望之殷切。

【计日以待】 见“计日而待”。

【计日以期】 见“计日以俟”。

【计日可待】 亦作“计日可期”。同“计日而待”。

【计日可期】 见“计日可待”。

【计日而俟】 见“计日而待”。

【计日而待】 犹言为期不远。

【计日奏功】 可以数日子看到功效。谓成功极快。

【计日指期】 谓计数天数,以估定行程和到达期。

【计日程功】 可以数着日子算功效。极言进展快,不久可成功。

【计斗负才】 喻才高。相传南朝宋谢灵运曾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 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见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

【计功行封】 犹言计功行赏。

【计功行赏】 计算功勋大小颁行赏赐。语出《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 赏,程能而授事。”

【计功受赏】 同“计功行赏”。受,授。

【计功受爵】 衡量功绩而授予爵禄。受,授。

【计功量罪】 谓全面衡量其功罪是非。

【计功程劳】 计算功劳。

【计功补过】 谓计算其功绩以补偿其过失。

【计功谋利】 计较功名,谋求私利。

【计出无奈】 同“计出无聊”。

【计出无聊】 谓主意出于无可奈何。语本《史记·吴王濞列传》:“上复责 问吴使者,使者对曰:‘……今王始诈病,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计乃无聊。唯上弃之,而与更始。’”

【计出万死】 谓谋划来自必死的决心。

【计出万全】 谓谋划万无一失。

【计伐称勋】 谓计算、称扬自己的功勋。伐,功勋。

【计行言听】 行其计,听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计合谋从】 谓计谋合乎君上之意而被采纳。

【计研心算】 谓精心研究计算。

【计过自讼】 《论语·公冶长》:“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后以“ 计过自讼”谓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计深虑远】 计划、考虑周密深远。

【计绌方匮】 计谋不足,方略匮竭。

【计无由出】 同“计无所出”。

【计无返顾】 谓不作回头、后退的打算。

【计无所之】 犹言计无所出。

【计无所出】 谓走投无路,无法可想。

【计无所施】 无法可想。

【计无复之】 谓再无别的办法可想,不得不如此。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 传论》:“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计然之术】 见“计然之策”。

【计然之策】 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著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计较锱铢】 谓为争取财利而斤斤较量,连极微小的数量也不放过。

【计尽力穷】 计谋、力量均穷尽。

【计穷力屈】 计谋、力量均穷竭。

【计穷力极】 见“计穷力竭”。

【计穷力诎】 见“计穷力屈”。

【计穷力竭】 计谋和力量皆已穷竭。

【计穷力尽】 见“计穷力竭”。

【计穷途拙】 谓无计可施,无路可走。

【计穷智极】 见“计穷虑极”。

【计穷势迫】 见“计穷势蹙”。

【计穷势蹙】 无计可施,情势紧迫。

【计穷虑极】 谓计虑穷尽。

【计穷虑尽】 见“计穷虑极”。

【计勋行赏】 同“计功行赏”。

【计获事足】 犹言如愿以偿。

【讨是寻非】 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讨流溯源】 谓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讨恶翦暴】 征讨和剪除凶恶残暴的势力。

【讨价还价】 ①指在商品成交过程中,买卖双方对价格要求的一增一减。 ②比喻接受任务或举行谈判时,双方对所提条件斤斤计较,反复争论。

【讨类知原】 谓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

【讪牙闲嗑】 谓闲得无聊,磨牙斗嘴以为笑乐。

【讪皮讪脸】 嘻皮笑脸。

【讬于空言】 见“讬之空言”。

【讬之空言】 谓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讬公行私】 犹言假公济私。

【讬公报私】 借公事报私怨。

【讬物引类】 谓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

【讬物连类】 见“讬物引类”。

【讬物陈喻】 借事物设喻。

【讬物寓感】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讬物寓兴】 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讬物感怀】 假借事物抒发胸怀。

【讬孤寄命】 《论语·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邢 昺疏:“可以讬六尺之孤者,谓可委讬以幼少之君也。若周公、霍光也;可以寄百里之命者,谓君在亮阴,可当国摄君之政令也。”后以“讬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常之重任。

【讬凤攀龙】 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

【讬诸空言】 见“讬之空言”。

【讬骥之蝇】 喻指追随贤能之后而得以显名的人。

【讫情尽意】 谓尽量满足自己的情感和心意,不加控制。

【训格之言】 指可以奉为行为准则的教诲之言。

【训练有素】 指平时有训练,功底扎实。

【记功忘失】 谓记其功绩而略其小过。

【记功忘过】 见“记功忘失”。

【记问之学】 指为应付他人之问难而预为之记诵之学。谓无真知之学。

【讷言敏行】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后以“讷言敏 行”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讹以滋讹】 犹言讹以传讹。

【讹以传讹】 把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妄加传播,越传越错。

【设心处虑】 见“设心积虑”。

【设心积虑】 处心积虑;用尽心思。

【设身处地】 设想自己处在另一人的地位或环境中。

【访贫问苦】 访问贫苦的老百姓。

【访亲问友】 拜访亲友。

【诃佛诋巫】 犹言诃佛骂祖。巫,巫师。

【诃佛骂祖】 佛教禅宗语。斥骂佛祖。喻解缚去执,不受前人拘束。

【评功摆好】 评定成绩,摆出优点。

【评头品足】 亦作“评头论脚”。亦作“评头论足”。①评论妇女的容貌。 ②喻对人对事说长道短,多方挑剔。

【评头论足】 见“评头品足”。

【评头论脚】 见“评头品足”。

【詀言詀语】 花言巧语,胡说八道。

【詈夷为跖】 谓将伯夷责骂为盗跖。比喻颠倒黑白,诬蔑德行高尚的人。

【诈奸不及】 犹言十分奸诈。

【诈败佯输】 假装被打败,引人上当。

【诈痴不颠】 谓假装痴呆。

【诈痴佯呆】 谓假装痴呆。

【咏月嘲花】 指创作诗歌。花和月经常作为诗人歌咏的对象,故称。

【咏月嘲风】 ①犹言咏月嘲花。②指男女谈情说爱。

【咏桑寓柳】 咏的是“桑”,而实际说的是“柳”。喻借题传情。

【咏嘲风月】 同“咏月嘲风”。

【词不达意】 谓词句不能充分、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

【词不逮意】 犹言词不达意。

【词正理直】 言词严正,理由充足。

【词约指明】 言词简洁,旨意明确。

【词华典赡】 文词华丽,用典周备。

【词清讼简】 词讼清简。谓狱讼稀少,政事清闲。

【词穷理屈】 谓理由亏屈,无话可说。

【词穷理绝】 同“词穷理尽”。

【词穷理尽】 谓再也找不到理由,无话可说。

【词严义正】 措词严肃,道理正当。

【词严义密】 措词严谨,道理周密。

【诎要桡腘】 弯腰曲膝。

【诗云子曰】 《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因 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

【诗中有画】 谓诗作工于描绘景物,读之如置身图画之中。

【诗朋酒友】 作诗饮酒的朋友。

【诗朋酒侣】 见“诗朋酒友”。

【诗庭之训】 指父训。

【诗酒风流】 作诗饮酒。古人以此为风流韵事,故称。

【诗家三昧】 作诗的诀窍。

【诗书发冢】 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语本《庄子·外物》: “儒以诗礼发冢。”郭象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也。”成玄英疏:“是以田恆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圣迹不足赖。”

【诗书发冢】 见“诗书发冢”。

【诗情画意】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诗肠鼓吹】 喻激发诗人创作欲望的音乐。

【诗礼人家】 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诗礼之训】 《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

【诗礼之家】 见“诗礼人家”。

【诗礼传家】 谓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诘戎治兵】 谓整治军事。戎,戎服;兵,兵器。语本《书·立政》:“其 克诘尔戎兵。”

【诘曲聱牙】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暢达。

【诘屈磝碻】 形容语言生硬难懂。

【诘屈聱牙】 同“诘曲聱牙”。

【诘屈謷牙】 同“诘曲聱牙”。

【诘诎聱牙】 同“诘曲聱牙”。

【夸大其词】 指说话、写文章时用语夸张,超过事实。

【夸大其辞】 见“夸大其词”。

【夸夸而谈】 见“夸夸其谈”。

【夸夸其谈】 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诚心诚意】 亦作“诚心实意”。①真实的心志。②谓心意真诚。

【诚心实意】 见“诚心诚意”。

【诚至金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惶诚恐】 ①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话。表示惶恐不安。②今泛用以形容小 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诛心之论】 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或深刻的议论。

【诛求不已】 见“诛求无已”。

【诛求无已】 谓勒索,强取没完没了。

【诛求无度】 敛取、需索财贿没有限度。

【诛故贳误】 谓严惩故意犯罪的人,宽赦无意中犯错误的人。

【诛尽杀绝】 谓全部杀尽,不留一人。

【话不投机】 谓谈话时彼此意见情趣不合。

【话不相投】 犹言话不投机。

【话不虚传】 谓传言不假,与实际相符。

【话长说短】 评论他人的好坏是非。

【诞幻不经】 怪诞虚幻,不合常理。

【诞妄不经】 荒诞虚妄,不合常理。

【诞罔不经】 见“诞妄不经”。

【诞谩不经】 荒诞虚妄,不合常理。

【诟龟呼天】 原意为占卜不吉,对占卜器具及天辱骂呼叫。引申为对不幸命 运的呼号。

【诠才末学】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詹言曲说】 烦琐、片面的言论。

【詹詹炎炎】 《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成玄英疏:“ 炎炎,猛烈也;詹詹,词费也。”后以“詹詹炎炎”形容喋喋不休之状。

【诡形奇制】 奇特、怪异的形体。

【诡言浮说】 虚假不实的话。

【诡计多端】 诡诈的计谋或坏主意非常多。

【诡雅异俗】 和雅正相背,与常俗相违。谓异端邪说。

【诡诞不经】 怪异荒诞,不合常理。

【诡衔窃辔】 谓马吐出口勒,挣脱笼头。喻抗拒羁绊。

【询于刍荛】 与樵夫商议事情,意谓不耻下问。

【询事考言】 谓查询、考核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

【询根问底】 谓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问个水落石出。

【询迁询谋】 谓国家的安危、国都的迁徙、国君的拥立,都要征求人民的意 见。语本《周礼·秋官·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询谋佥同】 谓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

【询谋谘度】 咨询谋议,商量研究。

【详星拜斗】 祭拜星斗。道教仪式之一。以此驱妖疗疾。

【详情度理】 审察情由,推测事理。

【誓山盟海】 同“山盟海誓”。

【誓天指日】 对着天、日发誓。

【誓天断发】 断发向天起誓。

【誓不两立】 立誓不与仇敌共生存于人世间。形容双方仇恨很深。

【誓日指天】 见“誓天指日”。

【誓以皦日】 谓誓同生死,亲爱终生。语本《诗·王风·大车》:“穀则异 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誓死不二】 见“誓死不贰”。

【誓死不屈】 立誓宁死也不屈服。

【誓死不贰】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

【誓死不渝】 立誓至死不变。

【誓同生死】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誓海盟山】 同“山盟海誓”。

【语不投机】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语不惊人】 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语出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 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出月胁】 谓出语惊人,非同寻常。语本唐皇甫湜《〈顾况集〉序》:“ 偏於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

【语近指远】 语言浅近,含意深远。指,本旨。

【语近词冗】 谓文辞浅近,但不简炼。

【语言无味】 谓话语平淡,不能动人。

【语妙天下】 谓言语精妙无比。语本《汉书·贾捐之传》:“君房下笔,言 语妙天下。”

【语妙绝伦】 谓言语精妙,无与伦比。

【语长心重】 见“语重心长”。

【语重心沉】 言辞恳切,心情沉重。

【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情意深长。

【语重情深】 犹言语重心长。

【语笑喧呼】 见“语笑喧哗”。

【语笑喧哗】 大声说笑。

【语笑喧阗】 谓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语焉不详】 说得不详细。焉,语助词。语本唐韩愈《原道》:“荀与扬也, 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语无伦次】 语言杂乱无条理。

【语无诠次】 言辞未加选择和斟酌。

【语短情长】 语言简短,情意深长。

【语简意赅】 语言简练,意思完备。

【误打误撞】 谓事先未经周密考虑。

【误作非为】 犹言胡作非为。

【误国殃民】 给国家人民带来祸害。

【诱秦诓楚】 战国时张仪劝导秦国以连衡破合从,以诡诈手段欺骗楚国背齐 向秦。后遂因以“诱秦诓楚”表示挑拨离间。

【诱掖奖劝】 引导扶持,奖励劝勉。

【诱敌深入】 引诱敌军深深地进入已方地区以利围歼。

【诲人不倦】 教诲别人有耐心,不厌烦。

【诲人不惓】 见“诲人不倦”。

【诲奸导淫】 引诱人做奸恶淫荡等坏事。

【诲淫诲盗】 见“诲淫诲盗”。

【诲淫诲盗】 《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孔颖达疏:“若 慢藏财物,守掌不谨,则教诲於盗者,使来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是教诲淫者,使来淫己也。”原有祸由自招的意思。后常用“诲淫诲盗”指引诱人去干盗窃奸淫等坏事。亦作“诲淫诲盗”。慢藏财物,守掌不谨,则教诲於盗者,使来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是教诲淫者,使来淫己也。”原有祸由自招的意思。后常用“诲淫诲盗”指引诱人去干盗窃奸淫等坏事。亦作“诲淫诲盗”。

【诳时惑众】 谓欺骗、迷惑世人。

【说一不二】 形容说话算数。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说话算数,确定不移。

【说三道四】 ①乱加谈论。②批评;指摘。

【说千说万】 说了许许多多的话。

【说古道今】 见“说古谈今”。

【说古谈今】 谈说古今事。形容话题广泛。

【说白道黑】 见“说白道绿”。

【说白道绿】 犹言说长道短,信口雌黄。

【说地谈天】 天上地下,无所不谈。形容话题广泛或巧于言辞。

【说好说歹】 ①谓百般劝说或请求。②褒贬,评论好坏。

【说好嫌歹】 说这个好,嫌那个坏。泛指批评,褒贬。

【说长道短】 ①汉崔瑗《座右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后以“ 说长道短”指议论他人的好坏是非。②谈说各种事情。

【说长话短】 同“说长道短”。

【说长说短】 同“说长道短”。

【说长论短】 同“说长道短”。

【说东道西】 说这说那,随意谈论各种事情。

【说东谈西】 见“说东道西”。

【说来说去】 ①反复阐说。②犹言总而言之。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谓谈论到某人,某人恰巧来了。

【说是弄非】 见“说是谈非”。

【说是道非】 见“说是谈非”。

【说是谈非】 ①评说是非。②指搬弄口舌。

【说时迟,那时快】 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谓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 所能跟得上的。

【说黄道黑】 颠到黑白,挑拨是非。

【说梅止渴】 同“望梅止渴”。

【说短道长】 同“说长道短”。

【说短论长】 同“说长道短”。

【认仇作父】 同“认贼作父”。

【认奴作郎】 谓颠三倒四,糊里糊涂。

【认祖归宗】 ①寻认祖先,并归还本宗。②喻指回归故土。

【认贼作子】 见“认贼为子”。

【认贼作父】 比喻把敌人当父亲,甘心投靠。

【认贼为子】 比喻错认妄想为真实。

【认贼为父】 见“认贼作父”。

【认影为头】 佛教语。谓认虚作实。

【认敌作父】 同“认贼作父”。

【认鸡作凤】 佛教语。谓认凡庸为珍贵。

【请先入甕】 谓请先受审认罪。

【请自隗始】 《战国策·燕策一》载:燕昭王即位后,欲招揽贤才,谋于郭 隗。郭隗曰:“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於隗者乎?”后遂以“请自隗始”为自荐之辞。

【请君入甕】 见“请君入甕”。

【请君入甕】 《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唐秋 官侍郎周兴,与来俊臣对推事。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取大甕,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甕,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甕。’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后用“请君入甕”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官侍郎周兴,与来俊臣对推事。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取大甕,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甕,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甕。’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后用“请君入甕”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请将不如激将】 谓用话语刺激别人去干事要比正面请他去干事来得好。

【诸子百家】 ①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诸子指孔子、老子、墨子 等。百家举成数言。②借指各行各业。

【诸有此类】 犹言诸如此类。

【诸色人等】 各种各样、各色各等的人们。

【诸如此比】 犹言诸如此类。

【诸如此类】 许多与此相类似的事物。

【诸若此类】 同“诸如此类”。

【诸亲六眷】 总称所有亲戚。

【诸亲好友】 总称所有亲友。

【课语讹言】 多嘴多舌,胡言乱语。

【课嘴撩牙】 搬脣弄舌。课,用同“嗑”。

【论心定罪】 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

【论功行封】 评定功劳之大小给予封赏。

【论功行赏】 犹论功行封。

【论功受赏】 评定功劳,接受赏赐。

【论甘忌辛】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序:“至於世之诸贤,各滞所迷,莫不 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意为说到甘甜的就忌讳辛辣的。后因以“论甘忌辛”比喻有所好而偏执。

【论世知人】 犹言知人论世。谓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 别人物,评论世事。

【论长道短】 见“论长说短”。

【论长说短】 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

【论高寡合】 言论高超,投合者少。

【论黄数白】 ①谓任意评论是非好坏。②点了黄金又数白银。极言财富之多。

【论黄数黑】 任意评论是非好坏。

【论短道长】 见“论长说短”。

【论道经邦】 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

【论资排辈】 按资历辈分决定级别、待遇的高低。

【论议风生】 谈论得极生动而又风趣。

【论辩风生】 议论辩驳,极生动而又风趣。

【论千论万】 犹言成千上万,千千万万。

【论德使能】 选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论,通“抡”。

【调三惑四】 见“调三斡四”。

【调三窝四】 见“调三斡四”。

【调三斡四】 挑拨是非。

【调硃弄粉】 调弄脂粉,打扮妆饰。

【调硃傅粉】 调弄、涂抹脂粉。喻刻意修饰。

【调舌弄脣】 犹言调脣弄舌。

【调良稳泛】 马匹调良,行船稳泛。谓路途平安。

【调和阴阳】 谓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

【调和鼎鼐】 调和五味。喻指宰相治理天下。

【调风弄月】 调弄风月。喻男女间的谈情说爱。

【调风变俗】 犹言移风易俗。

【调神暢情】 使精神顺适,情绪欢暢。

【调脣弄舌】 见“调脣弄舌”。

【调脣弄舌】 亦作“调脣弄舌”。①耍嘴皮子,纵谈。②搬弄是非。

【调脂弄粉】 ①指妇女涂抹脂粉,整容打扮。②喻指诗文的富丽香艳。

【调理阴阳】 犹言调和阴阳。

【调脣弄舌】 亦作“调脣弄舌”。①耍嘴皮子,纵谈。②搬弄是非。

【调停两用】 谓居间观望,骑墙投机。

【调词架讼】 调唆他人诉讼。

【调丝品竹】 吹弹乐器。

【调墨弄笔】 谓玩弄文字技巧。

【调嘴弄舌】 耍嘴皮子,搬弄是非。

【调嘴调舌】 见“调嘴弄舌”。

【调嘴学舌】 犹言调嘴弄舌。

【调兵遣将】 调动兵马,派遣将领。引申为调动布置人力。

【调虎离山】 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设法引诱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

【谄笑胁肩】 讨好地强装笑脸,缩敛肩膀。形容阿谀逢迎的丑态。

【谆谆不倦】 恳切耐心地教诲,不知疲倦。

【谆谆告戒】 恳切耐心地教诲劝告。

【谆谆告诫】 见“谆谆告戒”。

【谆谆诰诫】 见“谆谆告戒”。

【谇帚德耡】 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於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后以“谇帚德耡”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

【谈天说地】 漫无边际地闲谈。

【谈天论地】 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谈不容口】 犹言赞不绝口。

【谈玄说妙】 谈论玄妙的事理。

【谈吐生风】 谈话机敏风趣。

【谈吐风生】 见“谈吐生风”。

【谈何容易】 本谓在君王面前谈说论议、指陈得失不可轻易从事。何容,岂 可,怎能容许。《文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先生曰: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张铣注:“再言之者,所以言谈之辞,何得轻易而为之。”汉桓宽《盐铁论·箴石》:“贾生有言曰:‘■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故曰:‘谈何容易。’谈且不易,而况行之乎?”马非百简注:“谈,说话。何容,怎能容许。易,轻易。”后以“容易”连读,意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并不那么容易。

【谈言微中】 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谈若悬河】 犹言口若悬河。

【谈虎色变】 《二程遗书》卷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 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於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后以“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谈空说幻】 谓谈说佛理。

【谈空说有】 佛教有“空宗”“有宗”二宗。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后来泛指闲谈;空谈。

【谈笑自如】 见“谈笑自若”。

【谈笑自若】 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形容态度自然。

【谈笑封侯】 唐杜甫《复愁》诗之六:“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后以 “谈笑封侯”形容博取功名很容易。

【谈笑风生】 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勃勃而有风趣。语出宋辛弃疾《念 奴娇·赠夏成玉》词:“遐想後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谈过其实】 犹言言过其实。

【谈情说爱】 谈恋爱。

【谈圆说通】 论说权变之道。

【谈论风生】 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

【谈霏玉屑】 谈话时美好的言辞像玉的碎末纷纷洒落一样。形容言谈美妙, 滔滔不绝。

【谈优务劣】 善于空谈而治理政务的能力很差。

【谈议风生】 见“谈论风生”。

【谊不容辞】 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谊不敢辞】 犹言义不容辞。

【谋臣如雨】 形容智谋之士极多。

【谋臣武将】 犹言谋臣猛将。

【谋臣猛将】 善于谋划的文臣和勇猛善战的将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谋划事情要尽人的努力,而事情的成败则还受到环 境、自然条件等的制约。

【谋财害命】 为谋取财物而害人生命。

【谋无遗策】 谓谋划时没有遗漏的计策。形容谋划周密。

【谋为不轨】 谋划做叛逆违法的事。

【谋道作舍】 造房子请教路人。比喻人多嘴杂,意见纷纷,办不成事。

【谋图不轨】 谋划进行违法、叛逆等活动。

【谋谟帷幄】 犹言运筹帷幄。

【谋听计行】 犹言言听计从。

【谏尸谤屠】 向尸体劝谏,向屠伯指责杀牲的过失。喻劝谏无益于事。

【谑浪笑敖】 戏谑放浪,调笑戏弄。

【谑浪笑傲】 见“谑浪笑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权所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