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下)之10 —— 计 12,103

 

 

 

 


相关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舍己从人】 放弃自己的成见,服从大家的公论。

【舍本逐末】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汉书·食 货志下》:“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钱。”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后因以“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只抓细微末节。

【舍本从末】 见“舍本逐末”。

【舍生存义】 见“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 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谊】 见“舍生取义”。

【舍近求远】 同“舍近谋远”。

【舍近谋远】 语本《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意谓舍弃近便 的,追求遥远而无把握的。

【舍短取长】 舍其所短,用其所长。

【舍短录长】 见“舍短取长”。

【舍道用权】 谓变通常道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舍经从权】 同“舍道用权”。

【舍实听声】 不察实际,只听虚名。

【舍旧谋新】 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 杜预注:“可以谋立新功,不足念旧惠。”后指弃旧求新。

【舐糠及米】 喻贪婪蚕食。

【竹苞松茂】 《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毛传:“苞, 本也。”孔颖达疏:“以竹言苞,而松言茂,明各取一喻,以竹笋丛生而本穊,松叶隆冬而不彫,故以为喻。”此诗以“竹苞松茂”喻根基稳固,枝叶繁荣,后多用作新屋落成或向人祝寿时的颂词。

【竹柏异心】 喻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

【竹马之友】 《晋书·殷浩传》:“扞桓温呴语人曰:‘少时吾与浩共骑竹 马,我弃去,浩辄取之。’”后以“竹马之友”指兒童时期的朋友。

【竹马之交】 见“竹马之友”。

【竹马之好】 谓兒童时期的交谊。

【竹清松瘦】 形容人的状貌瘦健有神。

【竹报平安】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卫公(李德裕)言北 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后以“竹报平安”指平安家书。

【竹烟波月】 雾气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纹。喻月光下优美的景色。

【竹头木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 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竹罄南山】 《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 为我械。”本言事端繁多,书不胜书,后常以“竹罄南山”谓人罪恶极多,书写不尽。

【竹篮打水】 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语本唐寒山《诗》之二○八:“我 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

【竹篱茅舍】 常指乡村中因陋就简的屋舍。

【竿头日进】 比喻学问、技艺等不断上进。

【笑之以鼻】 以鼻吭气冷笑,表示看不起。

【笑不可支】 形容狂笑不止。

【笑比河清】 谓态度严肃,难见笑容。语出《宋史·包拯传》:“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笑中有刀】 同“笑里藏刀”。

【笑青吟翠】 谓欣赏、吟咏山水。

【笑逐颜开】 眉开眼笑。形容喜悦的样子。

【笑容可掬】 笑容可以用两手挹取。极言其明显而且充分。

【笑处藏刀】 见“笑里藏刀”。

【笑筵歌席】 歌舞欢笑的宴席。

【笑傲风月】 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笑话奇谈】 可笑的、荒诞不经的谈话或故事。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笑歌戏舞】 谓嬉笑歌舞。

【笑语指麾】 谓一面谈笑,一面指挥调度。

【笑骂从汝】 谓对他人的讥刺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笨口拙舌】 见“笨嘴笨舌”。

【笨手笨脚】 谓动作不灵敏。

【笨鸟先飞】 ①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怕趕不上别人,抢先动手。②用作 谦词。

【笨头笨脑】 笨拙;愚蠢。

【笨嘴拙舌】 见“笨嘴笨舌”。

【笨嘴笨舌】 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笙磬同音】 ①谓乐声和谐。②喻人事和协,关系融洽。

【等而下之】 按某一等次,由此再往下;低于某一等级标准。

【等而上之】 按某一等次,由此再往上。

【等夷之心】 见“等夷之志”。

【等夷之志】 《诗·大雅·桑柔》“贪人败类”郑玄笺:“类,等夷也。” 孔颖达疏:“类,比类,故为等夷,谓尊卑齐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

【等米下锅】 ①形容境况很窘迫。②比喻由于某种急需,等着得到某些东西。

【等身著作】 叠起来与身高相等的著作。形容著作之多。

【等量齐观】 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等闲视之】 亦作“等閒视之”。当平常事情看待。多用于否定句。

【等閒人家】 普通家庭。

【等閒视之】 见“等闲视之”。

【等价连城】 同样有连城之价。形容同等珍贵。

【等礼相亢】 犹言分庭抗礼。以平等之礼相待。

【策名委质】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 “名书於所臣之策。”孔颖达疏:“古之仕者於所臣之人书己名於策,以明系属之也。”后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

【策名就列】 书名于策,就位朝班。意谓做官。

【策马飞舆】 谓驾马车疾行。

【策无遗算】 所出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策顽磨钝】 鞭策愚顽,磨砺迟钝。极言勉力奋进。

【策驽砺钝】 驱策劣马,磨砺钝刀。谓勉为其难,努力从事。驽,低能的马; 钝,不锋利的刀。

【筌蹄一悟】 谓从利禄的束缚中觉悟过来。

【答非所问】 回答的内容不是人家要问的。

【答问如流】 形容对答流暢。

【筋疲力倦】 犹言筋疲力尽。

【筋疲力敝】 同“筋疲力尽”。

【筋疲力竭】 同“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 筋肉疲乏,体力竭尽。

【笔下生花】 谓所写文章十分美妙。

【笔下超生】 在书写判决书等文书时,尽可能给予宽容或开脱。

【笔老墨秀】 谓笔姿老到而墨韵清秀。

【笔伐口诛】 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笔走龙蛇】 喻文笔纵放,挥洒自如。

【笔困纸穷】 谓所写文字极多。

【笔底春风】 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

【笔底超生】 犹言笔下超生。

【笔底龙蛇】 犹言笔走龙蛇。

【笔酣墨饱】 谓文章表达流暢,内容充足。

【笔冢研穿】 秃笔成坟,砚磨穿孔。谓写作著述功力极深。

【笔饱墨酣】 犹言笔酣墨饱。

【笔歌墨舞】 谓文笔奇妙精采。

【笔误作牛】 《晋书·王献之传》:“桓温尝使扞王献之呴书扇,笔误落, 因画作乌駮牸牛,甚妙。”后因以“笔误作牛”喻随机应变,化拙成巧或持功补过。

【笔墨之林】 斯文萃集的地方。

【笔墨官司】 指书面上的争辩。

【笔墨横姿】 谓书画诗文美妙多姿。

【笔翰如流】 谓文笔快捷无滞。

【笔头生花】 犹言笔生花。

【节上生枝】 见“节外生枝”。

【节中长节】 犹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 亦作“节上生枝”。枝节外又生出杈枝。喻问题旁出,事外复 生事端。

【节衣素食】 犹言节衣缩食。

【节衣缩食】 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节威反文】 节减威强,复用文理。

【节变岁移】 谓节令变换,年岁转换。

【箝口侧目】 口不敢言,邪目而视。谓敢怒而不敢言。

【箝口结舌】 闭口不敢发表言论。

【箸长碗短】 形容家用器物凌乱不全。

【箕山之志】 见“箕山之节”。

【箕山之风】 隐士的风范。

【箕山之节】 《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曰:‘…… 请属天下於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

【箕山之操】 见“箕山之节”。

【箕山挂瓢】 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躬耕自食,以手掬饮。人 遗一瓢,挂于树,风吹历历作声,以为烦,弃之。事见明敬虚子《小隐书·许由》。后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箕引裘随】 比喻子弟能继承父兄之业。

【箕风毕雨】 《书·洪范》:“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孔传: “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本喻百姓各有所好。后因以“箕风毕雨”谓官吏施政应顺应民情。

【箕翕斗<奭斗>】 用箕斗收取。谓苛敛民财。

【箕帚之使】 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谦称。

【算沙抟空】 《太平御览》卷七四引《鲁连子》:“淄渑之沙,计兒不能数。”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以“算沙抟空”谓驾御繁难,能人之所不能。

【算无遗策】 谓谋划周密,从不失误。

【算尽锱铢】 极微小的数量也要算。谓苛敛钱财。

【管中窥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仲随马】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 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以“管仲随马”谓尊重前人的经验。

【管秃脣焦】 笔写秃了,嘴脣说干了。比喻交涉过程中费了很大的气力。

【管宁割席】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管窥之见】 比喻短浅的见识。

【管窥之说】 比喻见识短浅的言论。

【管窥蛙见】 管窥,人从管中所见之天;蛙见,蛙从井中所见之天。比喻见 识短浅,眼界狭窄。

【管窥蠡测】 汉东方朔《答客难》:“以筦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锺, 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后因以“管窥蠡测”比喻眼界狭小,见识短浅。

【管蠡窥测】 犹言管窥蠡测。

【箧书潜递】 谓秘密传递书信。

【范水模山】 喻效法模仿他人。

【箭在弦上】 语出《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北齐魏收《魏书》:“陈琳作檄, 草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鄴,谓陈琳曰:‘君昔为本初(袁绍)作檄书,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谢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太祖爱其才,不咎。”《三国演义》第三二回作“箭在弦上”。后用来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话不得不说的时刻。

【箭拔弩张】 犹言剑拔弩张。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箭穿雁嘴】 亦作“箭穿着雁口”。比喻不开口说话。

【篆刻蟲雕】 喻指小技。

【篝火狐鸣】 原指秦末陈涉于竹笼中置火,学狐狸叫声,假托狐鬼之事,以 发动群众起事。《史记·陈涉世家》:“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篝火狐鸣”指图谋起义。

【篝灯呵冻】 置灯于笼中,并以口气嘘物取暖。喻写作之勤奋。

【笃而论之】 确切地评述。

【笃志好学】 志趣专一,爱好学问。

【笃定泰山】 像泰山那样稳定。比喻有绝对把握,无须忧虑。

【笃信好学】 谓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并勤奋学习。

【笃新怠旧】 犹言喜新厌旧。

【笃实好学】 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笃论高言】 确切高明的言论。

【笃学不倦】 专心学习,不知疲倦。

【筑岩钓渭】 见“筑岩钓渭”。

【筑岩钓渭】 傅说初隐于傅岩,为胥靡版筑以供食,后为殷高宗贤相。吕尚 钓于渭滨,后为周文王师。后因以“筑岩钓渭”指贤士隐居待时。

【筑舍道傍】 犹言筑室道谋。比喻人多口杂,办不成事。

【筑室反耕】 建筑房舍,分兵归田,表示作长期屯兵之计。

【筑室道谋】 盖房子,同过路的人商量。喻己无主见,东问西问,人多言杂, 必难成事。

【筑台募士】 燕昭王厚礼招贤,筑宫师事郭隗,而贤士归之。事见《战国策 ·燕策一》。后因以“筑台募士”为招贤之典。

【筑坛拜将】 《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 将军,问以计策。”后因以“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筑岩钓渭】 傅说初隐于傅岩,为胥靡版筑以供食,后为殷高宗贤相。吕尚 钓于渭滨,后为周文王师。后因以“筑岩钓渭”指贤士隐居待时。

【篡党夺权】 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筚门圭窬】 同“筚门闺窦”。

【筚门圭窦】 见“筚门闺窦”。

【筚门闺窬】 同“筚门闺窦”。

【筚门闺窦】 柴门小户。喻指穷人的住处。

【筚路蓝褛】 同“筚路蓝缕”。

【筚路蓝缕】 《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孔颖达疏: “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方言》云:‘楚谓凡人家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意思是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后因以“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辛。

【筚路褴褛】 同“筚路蓝缕”。

【筱{⺮辂}之箭】 用筱竹、{⺮辂}竹制成的箭。谓良箭。

【篲氾画涂】 用帚扫洒水之地,用刀划泥路。极言其易。

【簧口利舌】 形容善于言辞。多含贬义。

【簠簋之风】 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

【簠簋不脩】 见“簠簋不饰”。

【簠簋不饬】 见“簠簋不饰”。

【簠簋不饰】 对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种婉转的说法。不饰,不整饬。

【簪星曳月】 形容佩带光彩耀眼。

【簪笔磬折】 古代插笔备礼,曲体作揖,以示恭敬。

【簪蒿席草】 以蒿作簪,以草为席。形容生活艰苦。

【簪缨门第】 旧指显贵人家。

【箪豆见色】 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 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箪食豆羹】 一箪饭食,一豆羹汤。谓少量饮食。亦以喻小利。

【箪食壶酒】 一箪食,一壶酒。谓少量饮食。

【箪食壶浆】 ①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 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②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高子执箪食与四脡脯,国子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后用为饷馈食饮的典故。

【箪食瓢饮】 《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箪瓢陋巷】 《论语·雍也》载: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 乐,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后以“箪瓢陋巷”为生活清贫的典故。

【箪瓢陋室】 犹言箪瓢陋巷。

【箪瓢屡空】 谓饮食不继,生活贫困。

【箪瓢屡罄】 犹言箪瓢屡空。

【箪醪投川】 相传古有良将,得到别人赠送的一箪酒,为了表示与部下共享, 把酒倒在河里,让兵士从下游取水饮之。事见汉黄石公《三略·上略》。或以为越王勾践事,见《吕氏春秋·顺民》。后以“箪醪投川”为将领爱抚部下,甘苦与共的典实。

【简切了当】 见“简截了当”。

【简明扼要】 谓简单明白,抓住要点。

【简约详核】 简要翔实。

【简捷了当】 直截了当。

【简落狐狸】 抓住狐狸。落,通“络”。比喻制裁奸邪小丑。

【简傲绝俗】 谓高傲而超越世俗。

【简丝数米】 简择丝缕,查点米粒。比喻工作琐细。

【简截了当】 简单明白。

【简贤任能】 选用贤能。

【简贤附势】 轻视贤良,依附权势。

【简墨尊俎】 谓文墨交往,宴饮游从。

【簸土扬沙】 指虚张声势。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 ①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後。’”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②用为出任地方官之谦词。

【簸扬糠粃】 见“簸之扬之,穅粃在前”。

【帘视壁听】 隔帘所见,隔壁所听。谓所得情况没有确切根据。

【帘窥壁听】 谓窃听与偷看。

【箫心剑态】 犹言幽情侠骨。

【笼中之鸟】 ①《鹖冠子·世兵》:“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雀;笼中之鸟空 窥不出。”后以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②喻易于擒拿的敌人。

【笼鸟槛猿】 笼中鸟与槛中猿。比喻受拘禁而不得自由的人。

【笼禽槛兽】 关闭在笼中之鸟兽。喻指不自由之身。

【笼山络野】 谓笼罩、围绕高山平原。

【笼而统之】 混合不分。

【籥地呼天】 呼天唤地。形容极度悲切。

【舂容大雅】 指文章气度雍容,用辞典雅。

【举一反三】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 “举一反三”谓触类旁通。

【举一废百】 抓住一方面,废弃许多方面。指举措不当。

【举不胜举】 列举不尽。

【举止失措】 举动失常。形容心慌意乱。

【举手加额】 举手齐额,表示喜悦庆幸。

【举手相庆】 谓举手加额,以相庆贺。

【举世无双】 全世界再没有第二个。形容稀有,很难找到。

【举世闻名】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举目无亲】 谓人地生疏,孤单无依。

【举足轻重】 谓所处地位重要,每有举动都影响全局。语出《後汉书·窦融 传》:“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举直厝枉】 见“举直错枉”。

【举直措枉】 见“举直错枉”。

【举直错枉】 起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

【举枉措直】 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语出《论语·为政》:“举枉错诸 直,则民不服。”邢昺疏:“举邪枉之人用之,废置诸正直之人。”按,错,同“措”。

【举例发凡】 举例以阐述要点。语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其 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举重若轻】 比喻进行苛繁工作或处理艰难问题却显得很轻松。

【举首加额】 见“举手加额”。

【举首奋臂】 犹昂首振臂。谓振作奋发。

【举首戴目】 抬头仰望。谓期待殷切。

【举案齐眉】 《後汉书·逸民传·梁鸿》:“每归,妻为具食,不敢於鸿前 仰视,举案齐眉。”王先谦集解引沈钦韩曰:“举案高至眉,敬之至。”后泛指夫妻相敬爱。案,有脚的托盘。

【举眼无亲】 见“举目无亲”。

【举国若狂】 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语出《礼记·杂记下》:“子 贡观於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举棋不定】 ①着棋下子犹豫不决。②喻临事无决断。

【举棋若定】 着棋下子已有预断。喻行事沉着果决。

【举鼎绝脰】 见“举鼎绝膑”。

【举鼎绝膑】 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 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张守节正义:“绝,断也。膑,胫骨也。”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

【举纲持领】 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都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 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举踵思望】 见“举踵思慕”。

【举踵思慕】 思之深,念之切,至踮脚而望。

【旧事重提】 把从前的事再提出来讲。

【旧雨今雨】 谓老朋友与新朋友。

【旧瓶新酒】 见“旧瓶装新酒”。

【旧瓶装新酒】 比喻用旧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语本《新约·马太福音》第 九章。耶稣说:“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唯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以后,提倡白话文学的人认为文言和旧形式不能表现新内容,故常以“旧瓶装新酒”作比喻。亦省作“旧瓶新酒”。

【旧调重弹】 陈旧的调子再弹一遍。喻把陈旧的理论或主张重新搬出来。

【自力更生】 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

【自不量力】 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对自己估计太高。

【自以为是】 认为自己的看法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自甘暴弃】 见“自暴自弃”。

【自由自在】 亦作“自繇自在”。无拘无束、安闲舒适的样子。

【自立门户】 ①谓自己创立派别或结成宗派。②指自建家庭。

【自出心裁】 谓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 创性。

【自出新裁】 同“自出心裁”。

【自出机杼】 亦作“自出机轴”。比喻作文章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和体裁。

【自出机轴】 见“自出机杼”。

【自成一格】 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自成一家】 谓在学术或技艺上有独特的创见或风格,能自成流派。

【自同寒蝉】 同于深秋时节的蝉。形容噤口不言。

【自行其是】 形容不听别人意见,固执己见。

【自投网罗】 见“自投罗网”。

【自投罗网】 亦作“自投网罗”。罗网,捕鸟捉鱼用的器具。比喻自蹈绝路。

【自求多福】 自己去寻求更多的福祉。

【自吹自捧】 自我吹嘘,自己捧场。

【自吹自擂】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自告奋勇】 积极主动地争取承担某项任务。

【自我作古】 谓由我创新,不循旧法。

【自我作故】 见“自我作古”。

【自我陶醉】 谓自己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而盲目地加以欣赏。

【自我解嘲】 自己以言语或行动来掩盖、粉饰被人嘲笑的事情。

【自私自利】 只为个人打算,不顾国家和别人的利益。

【自作主张】 自己出主意,作决定。

【自作自受】 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良的后果。

【自作门户】 见“自立门户”。

【自作聪明】 自以为聪明而擅作主张。语本《书·蔡仲之命》:“无作聪明, 乱旧章。”

【自言自语】 无人对白,自己跟自己说话。

【自取其咎】 谓自己惹来的麻烦,自己招来的惩罚。

【自取咎戾】 见“自取罪戾”。

【自取罪戾】 谓自招罪过。

【自知之明】 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自命不凡】 自以为不平凡、了不起。

【自相矛盾】 ①《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 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②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自相鱼肉】 谓自相吞并、残杀。

【自相残杀】 自己人之间互相残害。

【自食其力】 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自食其言】 自己说出的话不算数。形容不守信用。

【自食其果】 自己作了错事,自己承受坏的后果。

【自负不凡】 自恃高明,不同寻常。

【自怨自艾】 谓悔恨自己的过错而欲改正之。今多指自悔自恨。

【自矜功伐】 谓居功自傲。

【自厝同异】 谓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自讨苦吃】 谓自寻烦恼;自找困难。

【自高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

【自得其乐】 自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自衒自媒】 自我夸耀,自作介绍。

【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无法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自贻伊咎】 谓自己招来过错。

【自贻伊戚】 见“自诒伊戚”。

【自然而然】 谓出于自然之势,不经人力干预而收到预期的成效。

【自诒伊戚】 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自弃自暴】 同“自暴自弃”。

【自愧弗如】 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自强不息】 亦作“自彊不息”。谓自己努力向上,永不停息。

【自彊不息】 见“自强不息”。

【自媒自衒】 自我介绍,自我夸耀。

【自给自足】 依靠自己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圆其说】 能提出理由,使自己的说法没有自相矛盾和破绽之处。

【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

【自僝自僽】 独自发愁。

【自惭形秽】 因不如别人而内心感到羞愧。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自暴自弃】 见“自暴自弃”。

【自暴自弃】 谓自甘堕落,不求进取。语出《孟子·离娄上》:“自暴者, 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自郐以下】 亦作“自郐而下”。亦作“自郐无讥”。《左传·襄公二十九 年》:“(吴公子札)请观於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自郐以下无讥焉。”后因以“自郐以下”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

【自郐而下】 见“自郐以下”。

【自郐无讥】 见“自郐以下”。

【自树一帜】 比喻单独建立一种风格、体制、派别或力量等。

【自彊不息】 见“自强不息”。

【自繇自在】 见“自由自在”。

【自觉自原】 自己认识到应该如此而心甘情愿地照此行事。

【自顾不暇】 自己照顾不了自己。多指无暇顾及他人。

【臭名昭著】 谓坏名声谁都知道。

【臭腐神奇】 《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意谓同一事物,其是非美丑,随人之好恶而异。后以之谓化无用为有用;化废为宝。

【臭味相投】 即气味相投。指思想情趣相同的人彼此合得来。臭,亦读chòu。 今多用于贬义。语本汉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

【血口喷人】 《通俗常言疏证·言语》引宋晓莹《罗湖野录》:“崇觉空尝 颂野狐话曰:‘含血喷人,先污其口。’”按,今本《罗湖野录》卷二“喷”作“潠”。因以“血口喷人”比喻用恶毒的语言诬蔑别人。

【血肉相连】 见“血肉相联”。

【血肉相联】 比喻关系极其亲密。

【血雨腥风】 形容恐怖黑暗的情景或局面。

【血风肉雨】 ①形容剧烈残酷的搏斗或屠杀。②形容性格、精神勇武强毅。

【血气之勇】 凭一时感情冲动而鼓起的勇气。

【血气方壮】 见“血气方刚”。

【血气方刚】 谓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血气方盛】 见“血气方刚”。

【血海深仇】 因杀人引起的极深的仇恨。

【血海冤仇】 同“血海深仇”。

【血流成河】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血流成渠】 见“血流成河”。

【血流如注】 形容流血急而多。

【血流漂杵】 ①血流成河,能漂起木杵。形容杀人极多。②有时亦形容受伤 后流血很多。

【血流漂卤】 犹言血流漂杵。卤,大盾。

【血国三千】 喻指众多的诸侯国。商贾及得国者可以从中取利,犹如蚊虫有 无穷的血源可以吸食自肥,故称。

【血竭髯枯】 形容费尽心血。

【众人国士】 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语本《战国策·赵策一》:“豫 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众人广坐】 犹大庭广众。人多而公开的场合。

【众口一词】 同“众口一辞”。

【众口一辞】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众口同声】 同“众口一辞”。

【众口交詈】 众人一致责骂。

【众口交传】 众人辗转述说。

【众口交赞】 众人交相赞美。

【众口如一】 同“众口一辞”。

【众口相传】 见“众口交传”。

【众口纷纭】 谓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众口熏天】 谓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

【众口销金】 见“众口铄金”。

【众口难调】 众人口味不同,很难调和得使大家都满意。亦比喻人多意见多, 很难协调统一,使人人都满意。

【众口铄金】 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 声可混淆视听。

【众犬吠声】 喻随声附和。

【众少成多】 犹积少成多。

【众毛飞骨】 谓众多轻物能掀起重物。

【众心成城】 谓万众一心,如坚固城堡。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众目昭彰】 谓众人看得清清楚楚。

【众目睽睽】 谓众人的目光都在注视。

【众矢之的】 许多箭射击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众多非一】 谓类别甚多,不止一种。

【众好众恶】 《论语·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 察焉。’”谓众人喜爱或众人厌恶。

【众志成城】 见“众心成城”。

【众所共知】 为众人所知晓、熟悉。

【众所周知】 见“众所共知”。

【众所瞩目】 为众人所注目。

【众星拱月】 见“众星攒月”。

【众星拱极】 见“众星环极”。

【众星捧月】 见“众星攒月”。

【众星环极】 《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 北极星。共,“拱”的古字,环绕。后以“众星环极。”比喻众物围绕一物或众人拥戴一人。

【众星攒月】 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 物。

【众怨之的】 众人怨恨的目标。

【众叛亲离】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处境危险,十分孤立。

【众怒难任】 谓众人的愤怒难以抵当。

【众流归海】 大小河流同归于海。比喻众多分散的事物汇集于一处。

【众啄同音】 犹言众口一辞。

【众望所归】 见“众望攸归”。

【众喣漂山】 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

【众喣飘山】 见“众喣漂山”。

【众喣飃山】 同“众喣漂山”。

【众楚群咻】 谓众多的楚国人共同来喧扰。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一 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后以“众楚群咻”指众多外来的干扰。

【众毁销骨】 谓众多的毁谤,可以销熔人的骨骼。比喻谗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众嘘漂山】 同“众喣漂山”。

【众说纷纭】 见“众说纷揉”。

【众说纷揉】 各种说法纷乱而混杂。形容有各种各样的议论。

【众寡不敌】 人少抵挡不过人多。

【众寡悬殊】 见“众寡悬绝”。

【众寡悬绝】 双方人力多少相差极大。

【众擎易举】 众人用力,东西就容易举起。比喻同心合力,事情就容易办成。

【众难群疑】 谓众人心中都有疑难。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後出师表》:“群 疑满腹,众难塞胸。”

【众议成林】 谓众人的议论可使人相信平地上出现森林。比喻流言多可以乱 真。

【舟中敌国】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指众叛亲离。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 传》:“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航海梯山】 渡过大海,攀越高山。谓经历艰远的途程。

【船到江心补漏迟】 比喻事先无准备,临时张皇失措。

【船到桥门自然直】 意谓事先不用着急,到时候问题总可以解决。这是在无 可奈何中强作宽慰的说法。

【船到桥头自会直】 见“船到桥门自然直”

【色仁行违】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语本《论语·颜渊》: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色如死灰】 见“色若死灰”。

【色若死灰】 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色飞眉舞】 同“眉飞色舞”。形容喜悦和得意的神态。

【色衰爱弛】 谓因容颜衰老而失去爱宠。

【色授魂与】 指男女情爱的神交,默会。

【色厉内荏】 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色厉胆薄】 同“色厉内荏”。

【衣不曳地】 衣衫短小不能曳地。形容衣着朴素。

【衣不完采】 犹言衣不重采。

【衣不重采】 形容衣着朴素,不求华丽。

【衣不重帛】 不重叠穿着丝织的衣服。形容衣着朴素。

【衣不重采】 见“衣不重采”。

【衣不兼采】 见“衣不重采”。

【衣不解带】 形容辛勤侍奉,致使不能脱衣安睡。

【衣不蔽体】 衣服破烂遮不住身体。形容极端贫困。

【衣不遮身】 见“衣不蔽体”。

【衣不遮体】 见“衣不蔽体”。

【衣妆楚楚】 犹言衣冠楚楚。服饰整齐鲜明。

【衣衫蓝缕】 形容衣服破烂不堪。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 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杜预注:“蓝缕,敝衣。”

【衣衫褴褛】 见“衣衫蓝缕”。

【衣香人影】 喻指女性仪态优雅、服饰艳丽。

【衣香髻影】 见“衣香鬓影”。

【衣香鬓影】 语本北周庾信《春赋》:“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及唐李贺《咏怀》之一:“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衣香”、“鬓影”都借指妇女。后连用以形容妇女仪态闲雅、服饰艳丽。

【衣食不周】 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衣食父母】 指得以仰赖为生的人。

【衣食住行】 穿衣、吃饭、居住、行路。指生活上的基本要求。

【衣食饭碗】 比喻赖以为生的职业或技能等。

【衣冠扫地】 谓士大夫不顾名节,丧尽廉耻。

【衣冠楚楚】 形容穿戴整齐漂亮。楚楚,鲜明貌。语本《诗·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衣冠齐楚】 见“衣冠楚楚”。

【衣冠优孟】 楚相孙叔敖死,优孟着孙叔敖衣冠,摹仿其神态动作,楚庄王 及左右不能辨,以为孙叔敖复生。事见《史记·滑稽列传》。后因称登场演戏为“衣冠优孟”。

【衣冠济楚】 见“衣冠楚楚”。

【衣冠济济】 犹言衣冠楚楚。

【衣架饭袋】 见“衣架饭囊”。

【衣架饭囊】 比喻徒具形骸的无用之辈。

【衣宵食旰】 谓天未明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进食。常用以称谀帝王勤于政 事。语出唐太宗《执契静三边》诗:“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衣带一江】 犹言一衣带水。

【衣敝履空】 见“衣弊履穿”。

【衣无二采】 犹言衣不重采。形容衣着朴素。

【衣钵相传】 ①中国禅宗初祖至五祖师徒间传授道法,常付衣钵为信,故称。 ②泛指一般师徒间学艺上的继承。

【衣裳之会】 指国与国间以礼交好之会,相对“兵车之会”而言。

【衣裳盟会】 同“衣裳之会”。

【衣裳槅子】 即衣裳格子。

【衣弊履穿】 衣服破败,鞋子穿孔。形容贫穷。

【衣宽带松】 形容人消瘦。

【衣屩蓝缕】 犹衣衫蓝缕。屩,用麻、草做的鞋。

【衣绣夜游】 见“衣绣夜行”。

【衣狐坐熊】 穿狐裘坐熊席。形容生活奢侈。

【衣食税租】 谓居官食禄。

【衣冠土枭】 犹言衣冠禽兽。

【衣冠禽兽】 穿衣戴帽的畜牲。比喻不知礼义,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生一样 的人。

【衣马轻肥】 穿着轻暖的皮袍,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语本《论语·雍也》: “乘肥马,衣轻裘。”后用以形容生活的豪华。

【衣租食税】 见“衣食税租”。

【衣紫腰金】 身穿紫袍,腰佩金银鱼袋。大官装束,亦指做大官。

【衣紫腰黄】 见“衣紫腰金”。

【衣紫腰银】 见“衣紫腰金”。

【衣锦夜行】 见“衣绣夜行”。

【衣锦夜游】 见“衣绣夜行”。

【衣锦食肉】 ①穿锦绣衣裳,吃肉食。形容生活富足。②借指居官食禄。

【衣锦昼行】 见“衣绣昼行”。

【衣锦昼游】 见“衣绣昼行”。

【衣锦荣归】 犹言衣锦还乡。

【衣锦褧衣】 锦衣外面再加上麻纱单罩衣,以掩盖其华丽。比喻不炫耀于人。

【衣锦还乡】 旧指富贵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亲友乡里夸耀之意。

【衣绣夜行】 穿了锦绣衣裳在夜间出行。比喻虽居官位,却不能使人看到自 己的荣耀显贵。

【衣绣昼行】 穿了锦绣衣裳在白天出行。旧时形容在本乡做官,或在外地做 官告老回乡,荣耀异常。

【衰当益壮】 犹老当益壮。

【衾影独对】 谓独自一人。语本北齐刘昼《新论·慎独》:“独立不惭影, 独寝不愧衾。”

【衮衣以归】 见“衮衣西归”。

【衮衣西归】 相传周公东征,周大夫为作《九罭》之诗,其辞曰:“九 罭之鱼鳟鲂,我■之子,衮衣绣裳。”又曰:“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无使我心悲兮。”后因以“衮衣西归”谓功勋卓著,位拜三公而归。

【衮衮诸公】 称众多的显宦。语出唐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 广文先生官独冷。”后专称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

【衮实无阙】 衮衣无缺损。比喻帝王治理无过失。语本《诗·大雅·烝民》: “衮职有阙。”

【衽扱囊括】 比喻全部擒获或肃清。

【衽革枕戈】 以铠甲为席,以兵器为枕。形容战争频繁,生活不安定。

【袂接肩摩】 形容人多。

【袂云汗雨】 语本《晏子春秋·杂下九》:“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极言 行人之多。

【袪衣受业】 撩起衣服前往受业。形容虚心求教。

【袒裼裸裎】 ①赤身露体。谓粗野无礼。②谓无拘无束。

【袒臂挥拳】 挽袖露臂,挥动拳头。形容准备动武的样子。

【袖中挥拳】 形容迫不及待与人争斗。

【袖手充耳】 谓不闻不问。

【袖手旁观】 藏手于袖,在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参预其中。语本唐韩 愈《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

【袖里玄机】 暗中采取的玄妙决策。

【袖里乾坤】 谓袖中藏天地。比喻变化无穷的幻术。

【袍笏登场】 穿官服执手板,登台演戏。比喻上台做官。多含讽刺意。

【被泽蒙庥】 受恩泽,蒙庇护。

【被宠若惊】 谓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被山带河】 谓山势起伏,黄河如带。形容地势险固。

【被甲持兵】 犹言被坚执锐。

【被甲执兵】 见“被甲持兵”。

【被甲执锐】 见“被坚执锐”。

【被甲载兵】 见“被甲持兵”。

【被甲据鞍】 汉马援年六十二,请出征,光武帝以其老,未许。“援自请曰: ‘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事见《後汉书·马援传》。后因以“披甲据鞍”形容武将年虽老而壮志不减。

【被硃佩紫】 穿红袍,挂紫绶。谓身为大官。

【被坚执锐】 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被褐藏辉】 犹言被褐怀玉。

【被褐怀玉】 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被褐怀宝】 犹言被褐怀玉。

【被发入山】 谓归隐。

【被发文身】 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禹入裸国,被发文身;墨子入楚,锦衣吹笙。”一说,截短头发,身刺花纹。

【被发左衽】 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古代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 装束。亦借指中原地区的人受少数民族统治。装束。亦借指中原地区的人受少数民族统治。

【被发佯狂】 披散头发,装作疯狂。古时作为一种避世全身的行为。

【被发跣足】 披散头发,赤着脚。

【被发详狂】 见“被发佯狂”。

【被发缨冠】 披发散缨。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

【被赭贯木】 穿囚衣,戴刑具。古代囚衣赤褐色,称“赭衣”。刑具加在颈 上手上足上,称“三木”。

【被绣之牺】 《庄子·列御寇》:“或聘於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 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於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成玄英疏:“牺养丰赡,临祭日求为孤犊不可得也。况禄食之人,例多夭折,嘉遁之士,方足全生。庄子清高,笑彼名利。”后以“被绣之牺”比喻求得功名利禄而不能全其生的人。

【被绣昼行】 穿着锦绣衣服白天出行。谓富贵而夸耀于人。

【裁心镂舌】 形容用尽心思,费尽口舌。

【裁长补短】 犹言取长补短。

【裁红点翠】 ①采摘花卉。②比喻选择华丽的辞藻。

【裁云翦水】 裁行云,剪流水。比喻诗文构思精妙新巧。

【裂土分茅】 《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孔颖达疏:“王者封五色 土以为社,若封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归国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黄土覆之,其割土与之时。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与之。”后因以“裂土分茅”谓帝王分封土地、建立诸侯。

【裂石流云】 裂开山石,震动云霄。形容声音高昂响亮。

【裂地分茅】 见“裂土分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权所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