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国学网学者春秋→庞朴
 
相关文章

 · 庞朴:历尽劫波 归于平静

 · 庞朴先生访谈录

 · 我是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

 · 重建儒教也是一个好事情

 · 庞朴先生学术年谱初编

 
浅说一分为三

  作者:庞朴 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ISBN:7501165335
  出版时间:2004-4-1

内容提要

  一分为三,是人类迤今为止所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中最精彩.最引人探索的重要部分之一。本书作者以其精深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考察,窥探到在我们祖先倡导的人类和平共生.共存.共进化之中,潜藏着熠熠生辉的东方密码,即一分为三。全书围绕中心议题对于一分为三的现实与历史、形式与内容、继承与创新等的关系,都反复地进行了既具体而又经综合的精辟论述。每个论题虽自成体系,但是只要读者深谙其诀,探求一分为三的精髓之所在,就不难领悟古今中外先哲要言妙道,无不跃动于一分为三之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四十多年前撰写的《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规律》和现在撰写的《浅说一分为三》两组卓识,在一分为三的理论体系中是前后辉映的。正是这种深邃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底蕴,使作者开拓了胸襟,鼓舞了士气,突破了理论藩篱,赋予祖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提出了将在中国思想史中留下深深印记的庞氏定理“一分为三。”

目录

天地之道——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中国哲学的贡献
三分法论纲
“三”的秘密
“天参”试解
三分诸说试释
形上形下之间
人间之德——一分为三
三极:中国人的智慧
浅说“一分为三”
说“参加”
“鸡三足”说
四圣二谛与三分
说“错综”
一分为三与辩证法
中庸与三分
“中庸”平议
儒家辩证法研究
一分为二之粗疏
偏执与超越
“一分为三”说
矛盾三疑

 
庞朴文集(全四卷)

作者:庞朴 著 刘贻群 编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7560728944

目录

之一 六家浅说
   (中国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与中国哲学史研究
关于中国哲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的讨论
六家浅说
论孔子的思想中心
孔子思想的再评价
孔子评价中的分歧
评三年来的孔子评价
有关孔子的争论
原始儒家的天
释《论语》“民之于仁”
道家辩证法论纲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谈“玄”
《老》《庄》零诂
《庄子》的主要思想
告子小探
“盗跖”考辨
《指物论》辨讹
《白马论》一勘
《墨经》的辩证思想
《荀子》发微
先秦名家三派之演化
先秦五行说之嬗变
五行思想三题
五行漫说
阴阳五行探源
八卦卦象与中国远古万物本原说
天人之学述论
名理学概述
名教与自然之辨的辩证进展
略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儒家辩证法研究
王弼与郭象

之二 古墓新知
   (简帛科学理论)

初读郭店楚简
古墓新知
孔孟之间
《语丛》臆说
抚心曰辟
“太一生水”说
震惊世界学术界的地下文献
“使由使知”解
天人三式
仁字臆断
漫说郭店楚简(1-6)
竹帛五行篇研究
火历初探
火历续探
火历三探
寒食·改火·复活节
和初学者谈“天”
中国旧哲学束缚自然科学二三例
“发引千钧”、晶体力学及其他
秋菊春兰各自妍
七十年代出土文物的思想史和科学史意义
数的崇尚
“五月丙午”与“正月丁亥”
“枚卜”新证
黄帝与混沌(论纲)
黄帝与混沌
黄帝与中华民族的起源
否定的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规律
再谈否定的否定规律
矛盾三疑
真理愈辩愈明
论科学发展中的继承性
试论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原则
关于批判继承问题的几点想法
我们对文化遗产应持何种态度
文化遗产评价标准小议
必须反对把古人思想现代化
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谈谈客观规律

之三 忧乐圆融
   (文化随笔)

应该注意文化史的研究
需要注意文化史的研究
中国文化的再发现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断想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要研究文化的三个层次
举世瞩目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与现代化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当前国内文化史研究的情况和问题
文化研究的热潮在回荡
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
文化概念及其他
文化是什么
民族性的再认识
论传统
要加强对文化研究的领导
人文主义与中国文化
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民间文化与现代生活”五人谈
知识分子与文化认识
文化的民族性不是封建性
民族的文化与文化的民族性
转化传统关键在于分析传统
应重视文化的民族性问题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从梁漱溟先生的文化定义谈起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商品的文化价值
文化的民族性问题
用五四精神继承五四精神
继承五四超越五四
以五四精神继承五四精神
继续发扬“五四”的批判精神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万古常青
文化冲击与民族意识国人与国学
文化的“热”与“盲”——答客问
经济与文化:一个互动的过程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庞朴的新文化论语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
争取做一个自觉的精神境界的英才——访谈记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论纲)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世界文明走向的两种相反预测
学术反思与文化“着陆”
愿21世纪不再是某某的世纪“文明”界说
多元世界与儒学精神
迎接和而不同的新世纪
愿21世纪成为人的世纪
全球化与化全球
21世纪与东方
天籁
“山海”经
象牙塔与商品潮
鼎折足?!
断层
文丐
凉吾凉……
走向“走向”
我的电脑缘
莫称霸
数典请勿忘祖
北游记
童趣
东游记
也得注意点训诂工作
蓟下漫笔
把思路放开些
读古籍
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凌绝顶”与“一长啸”
随想五十条
成语的成和变
文明与冲突
仇必和而解
我与将军的翰墨缘
艰难的羽化
祝《文史知识》创刊
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序言
长城桥
《庞朴学术文化随笔》跋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前言
《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序言
《中华文化通志》总序
《蓟门散思》前记
跳出一元主义窠臼
非僧非道一醉翁
孔府地租剥削内幕
公孙龙子研究
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

之四 一分为三
   (一三年谱目录)

中庸平议
说“参”
说“无”
“数成于三”解
对立与三分
儒道周行
相马之相
解牛之解
六峜与杂多
原道
原象
阴阳:道器之间
浅说“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中国哲学的贡献
形上形下之间
说“错综”
说“参加”
三分诸说试释
三分法论纲
偏执与超越
中庸与三分
“一分为二”说
三极:中国人的智慧
“鸡三足”说
四圣二谛与三分
《东西均》的版权谜
《东西均》注释

庞朴学术年谱初编
学术论著目录

 
经典常读

作者:庞朴,刘泽华 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563363203
出版时间:2006-12-1

内容提要

  本书从古代典籍的海洋中搜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三十本书,请专家学者,生动描述经典原貌与思想精华,尽力使本书成为现代人进入中国古代典籍殿堂的绝好入门书。读一本书,通晓三十部经典,看透中国文化精髓。

编者寄语

  我们不敢说书中所选定的三十部典籍便足以代表了整个中国文化,便一举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实在太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实在太源远流长。但是,如果说一滴水珠可以映出太阳,一粒沙子可供想像世界,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难道就不能从一些细小的物事中悟得吗?这样看业,三十部典籍也就不嫌少了。——庞朴

目录

前言

《老子》——人生的大智慧

《庄子》——哲学的寓言

《论语》——人的发现

《孟子》——心性的修养

《尚书》——帝王的教科书

《周易》——占卜的哲学

《韩非子》——法治的源头

《孙子兵法》——战争的艺术

《左传》——诸国争雄的时代记录

《战国策》——中国的说辞艺术

《诗经》——先民的歌唱

《楚辞》——士的悲歌

《山海经》——中国最古老的神话

《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书

《史记》——中国第一通史

《抱朴子》——探寻长生之道

《齐民要术》——国以农为本

《世说新语》——名士的逸闻

《坛经》——禅的化境

《李太白集》——诗仙的气象

《杜工部集》——诗者的楷模

《东坡七集》——失意文人的情怀

《四书集注》——对儒经的权威解读

《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笔记

《五灯会元》——禅宗历代祖师的语录

《三国演义》——三国志士争天下的故事

《水浒传》——中国的绿林文化

《焚书》——中国文化中的叛逆意识

《阳明全书》——道德良知的新诠释

《红楼梦》——大观园里的命运悲欢

作者小传

再版后记

庞 朴

  庞朴,1928年10月生,江苏淮阴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曾提出在中国远古存在过以大火星纪时的“火历”说。对阴阳、五行思想多有独创性的解释,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广泛重视。为学善于小中见大,爱用“汉学”方法钩稽“宋学”课题,写出别具风格的文章。其《说“无”》、《相马之相》、《解牛之解》,便是常为人们称道的代表。

  1982年,庞朴先生率先发出“应该注意文化史”研究的时代性呼声。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曾就文化学、文化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诸问题,数十次地发表演说、撰写文章,推动文化研究热潮的前进。进入90年代后,先生主要从文化现象入手,致力于中国辩证思想的研究,以解读中华文化密码。比如说,他从黄帝的传说开始,用黄帝的故事说混沌,用“伯乐相马”来谈认识论,从“庖丁解牛”谈实践论,通过一批出土文物(纺锤)来谈“玄”,运用几个上古文字来说“无”,如此等等,最后当然都要归结到中国辩证思维。先生认为,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圆融”,在《易经》中叫做“圆而神”。儒家称之为中庸之道,中和之德;道家谓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西方所谓的否定之否定,差可比拟。通俗一点说,不妨叫“中华智慧”。说得简单点,可以叫做“一分为三”,三分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精髓。

  1995年春天,庞朴先生访问海德堡大学黑格尔当年讲堂,不由得想起黑格尔先生的放言高论,说是中国硬是没有某种“三位一体的高卓的意识”。其实,就在他发表那场著名的哲学史讲演前164年,中国庐山脚下,一位比他大160岁的避世僧人,正在撰写一部叫做《东西均》的著作。书中所着重阐发的,正好就是后来黑格尔所常讲述的三一体的辩证法;其思想的深度,完全可以和黑格尔比翼齐飞,毫无逊色;而且由于早出160多年,直可看成是黑格尔思想的先行。于是,先生发了一个宏愿,也可以说准备冒一次大险,决定着手注释方以智这一论著,以飨世人。现已完竣多日,正由中华书局印刷中。

  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出版,重新点燃了先生20多年前爬梳马王堆汉墓帛书时的好古之情,于是对荆门郭店竹简进行逐篇研究,提出了《儒家三重道德论》、从心旁字看思孟学派心性说等精辟见解,并据竹简材料对当年发挥过重大影响的《帛书五行篇研究》进行增改,重写成《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一书,已由台湾万卷楼于2000年6月出版。为推进简帛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先生倡议成立了国际简帛研究中心,并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简帛研究”网站,此举得到海内外简帛学人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

主要出版著作

《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年7月

《谈谈客观规律》(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

《〈公孙龙子〉译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

《〈公孙龙子〉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12月

《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0年7月

《公孙龙评传》(《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1卷,齐鲁书社,1980年9月

《沉思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

《儒家辩证法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6月

《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8月

《公孙龙子今译》(巴蜀书社,1990年6月;1992年6月再版,改名《公孙龙子全译》

《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神州文化集成丛书》,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

《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海天出版社,1995年6月

《蓟门散思》(钱文忠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8月

《庞朴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66年9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主要发表文章

批判胡适的庸俗进化论(《文史哲》1955年05期

再谈否定的否定规律(《光明日报》1957年6月23日

否定的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规律(《哲学研究》1956年03期;《否定之否定规律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57年7月

真理愈辩愈明(《光明日报》1956年7月11日

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光明日报》1959年12月27日

《指物论》辨讹(《光明日报》1962年5月4日

略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原名《矛盾的哲学家与哲学家的矛盾》,末章论时人对谭的矛盾评论,发表时被删原名被改),《新建设》1962年06期

《白马论》一勘(《光明日报》1962年7月13日

论孔子的思想中心(山东省历史学会第二次孔子讨论会,1962年10月

告子小探(《文史》第1辑,1962年10月

释《论语》“民之于仁”(又名《论语》“民之于仁”解)(《光明日报》1962年11月30日

《墨经》的辩证思想(《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3年03期

公孙龙诡辩哲学批判(《文史哲》1963年04期

怎样理解“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与冯友兰先生商榷(《新建设》1963年10期

“发引千钧”、晶体力学及其他(《光明日报》1963年11月22日

五行思想三题(《山东大学学报》1964年01期

试论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原则(《文史哲》1964年03期

《公孙龙子》辨真(《文史》第4辑,1965年1月

“盗跖”考辨(《历史研究》1977年02期

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初步研究(《文物》1977年10期;《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火历”初探(《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04期

“六家”浅说——兼批“四人帮”的儒法斗争扩大化(《光明日报》1978年5月18日

孔子思想的再评价(《历史研究》1978年08期

孔子评价中的分歧(《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79年第2期;《中国历史年鉴》1979年

五月丙午与正月丁亥(《文物》1979年06期

名教与自然之辨的辩证发展(《中国哲学》创刊号,1979年8月

帛书《五行篇》校注(《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4辑

思孟五行新考(《文史》第7辑,1979年12月

评三年来的孔子评价(《人民日报》1980年1月29日

“枚卜”新证(《历史研究》1980年01期

“中庸”平议(《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号

有关孔子评价的争论(《今日中国》中文版,1980年Z2期

文化遗产评价标准小议(《人民日报》1980年3月13日;《理论宣传动态》第167期转载,题为《谈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

名理学概述(《历史论丛》第1辑,1980年8月

矛盾三疑(《未定稿》,1980年第25期,1980年10月,辽宁《社会科学动态》1981年01期转载

《荀子》发微(《东岳论丛》1981年03期

说“参”(《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05期

儒家辩证法论纲(《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1981年11月

中国旧哲学束缚自然科学二三例(《读书》1981年12期

和初学者谈“天”(《文史知识》1982年02期

人·鲎·贝——将军崖岩画漫笔(《文物》1983年01期

需要注意文化史的研究(《文史哲》1984年01期

“火历”续探(《中国文化》第1辑,1984年3月

“火历”三探(《文史哲》1984年01期

八卦卦象与中国远古万物本原说(《光明日报》1984年4月23日

阴阳五行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03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断想(《未定稿》1985年11期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论纲)(《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传统与现代化(《北京日报》1986年2月10日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举世瞩目中国传统文化(《了望》海外版1986年第6-7合期,1986年2月10日

文化研究的热潮在回荡(《理论信息报》1986年3月24日

文化研究热潮的起因(1986年5月在杭州的讲演

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1986年5月在杭州的讲演,1986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说“无”(《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12月;《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上册,巴蜀书社,1990年4月

道家辩证法论纲(《学术月刊》1986年12期、1987年01期

人文主义与中国文化(《文史知识》1987年01期

科学主义与历史研究(《史学理论》创刊号,1987年01期

民族性的再认识——关于“文化”问题的问答(《电影艺术》1987年02期

《五行篇》评述(《文史哲》1988年01期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识历程——兼论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教学与研究》1988年01期

帛书《五行篇》研究(《国际东方学者会议纪要》第33册,东京:东方文化研究所,1988年5月

用五四精神继承五四精神(《中国青运》1989年02期

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历史研究》1989年02期

论“五四”人物的局限性(《瞭望》1989年19期

火历钩沉——一个遗佚已久的古历之发现(《中国文化》创刊号,1989年12月

寒食考(《民俗研究》1990年04期

放眼宇宙识文化——《东方文化丛书》总序(《读书》1990年08期

泰山是个大文物第一届泰山国际学术研讨会,1990年9月

寒食·改火·复活节(《文史知识》1991年04期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二十一世纪》1991年06期,删节本;南京大学“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讨论会,足本;《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昭穆新考(《国学今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数成于三”解(《中国文化》05期,1991年12月

原始儒家的“天”(提纲)(为参加“基督教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作,1991年6月22日

黄帝与混沌: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汇报·学林》1992年3月10日

《中国名辩思潮》导言(《中国哲学》第15辑,岳麓书社,1992年5月

对立与三分(《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02期;《方法论新探·序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

黄帝考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02期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第三卷(香港),1993年8月

相马之相(《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年04期

儒道周行《中国文化》第9期,1994年2月

解牛之解(《学术月刊》1994年3月号;收入《智慧的探索,中国哲学·1995》,张汝伦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

五行漫说(《文史》第39期,1994年8月

谈“玄”(《中国文化》第10期,1994年8月

数的崇尚(《中华文明》,刘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8月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星洲日报》1994年8月7日第29版;《现代与传统》第六辑,1995年第1辑

文明与冲突《原道》第一辑,1994年10月

弘扬人文精神(《东方文化》总第5期,1994年11月

原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5期

阴阳:道器之间(《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

六□与杂多(《学人》第六辑,1994年9月

原象(《学术集林》卷二,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世界文明走向的两种相反预测《文化中国》1994年12月号,第一卷第三期

周易古法与阴阳观念(《国际汉学》1995年01期

浅说“一分为三”(《东方》1995年01期

《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序》(《中国书评》04期,1995年3月

天人之学述论《原道》第二辑,1995年4月

方以智的圆而神──《东西均·所以》篇简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4期

黑格尔的先行者——方以智《东西均·三徵》解疏(《中国文化》14期,1996年12月

形上形下之间(《文汇报》1997年2月6日

认识论的辩证法——方以智《东西均·全偏》篇解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02期

说“错综”(《方法》1997年7、8合刊,总第70、71期

说“参加”(《方法》1997年第9期,总第72期

三分诸说试释之一(《书屋》1997年05期,1997年10月6日

三分诸说试释之二(《书屋》1998年01期,1998年1月6日

道家的玄思和先民的纺轮《跨文化对话》第1期,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

初读郭店楚简(《历史研究》1998年04期

相反与相因——方以智《东西均·反因》篇注释(《燕京学报》新4期,1998年5月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5期;《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

《东西均》的版权谜(《书品》1998年05期

古墓新知──漫谈郭店楚简《国际儒学联合会简报》1998年6月28日,总第14期;《读书》1998年9月;《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

竹帛《五行》篇比较《人民政协报》1998年8月3日第三版;《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

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1998年9月24日

郭店楚简:终于揭开一个谜──访庞朴(记者马宝珠,《光明日报》1998年10月29日

《语丛》臆说(《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

抚心曰辟(《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

文化冲击与民族意识(《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亲手触摸一下历史──漫说郭店楚简之一(《寻根》1999年01期

宇宙生成新说──漫说郭店楚简之二(《寻根》1999年第2期,1999年4月20日

存世最早的《道德经》──漫说郭店楚简之三(《寻根》1999年03期,1999年6月20日

天人三式——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试说1999年4月

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台湾《哲学与文化月刊》第300期,1999年5月,第26卷第5期

震惊世界学术界的地下文献(与王博对话)(《跨文化对话》第2期,1999年6月

另有一种五行──漫说郭店楚简之四(《寻根》1999年04期,1999年8月20日

本来样子的三纲──漫说郭店楚简之五(《寻根》1999年05期

“太一生水”说(《东方文化》1999年05期,1999年9月10日;《中国哲学》第21辑,2000年1月

“使由使知”解(《文史知识》1999年09期,1999年9月13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第88期,1999年10月22日第五版

方以智的《东西均·开章》(《文史》1999年第3辑,总第48辑

三重道德──漫说郭店楚简之六(《寻根》1999年06期

孔孟之间的驿站(《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7日第三版

郢燕书说(《燕京学报》新7期,1999年11月

愿21世纪成为人的世纪(《民主与科学》2000年01期

偏执与超越《东方文化》,2000年03期

中庸与三分《文史哲》2000年04期

三重道德论《历史研究》2000年05期

“鸡三足”说《学术月刊》2000年09期

“一分为二”说(《开放时代》2000年09期

“仁”字臆断——从出土文献看仁字古文和仁爱思想《寻根》2001年01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和形成(《贵州政协报》2001年4月24日

“天参”试解(《文史哲》2001年06期

思想与社会的互动(《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4期,《历史教学》2001年08期

四圣二谛与三分《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2001年

多元世界与儒学Confucius2000网,2002年3月17日

三分法: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社会科学报》2002年11月28日

古墓新知——郭店楚简的价值(《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凌绝顶”与“一长啸”——从泰山刻石谈中华精神(泰山网学术频道,2003年8月18日)

再说“五至三无”简帛研究网站,2003-03-12

话说“五至三无”(《文史哲》2004年01期

“一阴一阳”解(《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郭店楚简出土十周年回顾——2003年荆门“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三”的秘密《浅说一分为三》,新华出版社,2004年4月

三极:中国人的智慧《浅说一分为三》,新华出版社,2004年4月

全球化与“天下平”(《瞭望》2004年40期

儒家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化”首届深圳论坛,2004年9月

学无常师文如断壁(《读书》2005年01期

作为生存背景的天人合一论国际易学联合会,2005年3月23日

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坛,2005年4月22日

谈“玄”说“无”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讲座,2005年12月14日;刊于《光明日报》2006年5月9日

重新评价公孙龙(《邯郸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试析仁义内外之辨(《文史哲》2006年05期

梳理线索,解开“无”“玄”之谜(《社会科学报》2006年5月18日

儒家的“忧”与“乐”(《中国文化报》2006年12月28日

和谐原理三题(《文汇报》2007年5月7日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