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19岁留学日本,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从章太炎治“小学”。1913年始,先后任 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杂感,力主“文学革命”,成为“随感录”的重要作者。“五四”后,任北京师大国文系主任,参加语丝社,并致力于音韵学研究,从事文字改革工.1928年任北平大学中文系主任。有音韵学和辞书等著述多种。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任革命军文书。后写过旧体小说。 1917年成为《新青年》重要撰稿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20年赴欧留学,研究音韵学。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继续从事杂文著作。 作品自然洒脱、幽默风趣。主要著作有《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等。
这是新文学史上两位热闹的人。新文学肇始,最需要反响———特别是来自“反”的那一方面的“响儿”,苦于一时不见,两位就商量着制造 一个。于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历数新文学的坏处;刘半农则一一予以驳斥。这就是轰动一 时的“双簧信”。真刘半农骂倒假“王敬轩”, 新文学乃告成立。这样事情现在看来,有些行为 艺术的意思。钱玄同能假扮“王敬轩”,因为他 旧学问根底太深,他与陈独秀、胡适同为“五四" 三杰,但他很少写文章,只发表一些通信,对陈、胡表示赞同,以他名教授的名效应,已经足够有分量了。他还提出一些激进主张,如废汉字等,反对者只顾反对这个,结果别的新思想也就顺利 通过。后来他成为“疑古学派”的精神导师,废 姓改称“疑古玄同”,也令世人侧目。刘半农早 先是“鸳鸯蝴蝶派”,没有学历,在北大为美国 博士胡适所鄙视,遂弃教授之职到欧洲苦苦当了五年多留学生,考得一个法国博士回来,接着当 他的教授。
钱玄同和刘半农都是性情中人,写文章倒在其次,虽然都是散文大家。钱玄同“述而不作”,深入思考,提供观点,鼓励别人写作,自己很少 动手,甚至授课都不写讲义,只做图表。刘半农兴趣广泛,无所不能,写诗,翻译,搜集民谣,校点古籍,考古,谈音乐,还有摄影。两位都没有活到很大岁数,刘死时四十三岁,钱死时五十二岁。他们晚年,都曾被讥为“没落”,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两位作为“五四”代表人物,一 直坚持的是文化批判立场。另外他们都是“业余作家”各自有其专业,而且都是绝学。钱玄同集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传人于一身,是经学和小学大师;刘半农是实验语音学专家,他们不过是 继续从事其学问研究而已。刘半农往绥远调查方言,为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去世,乃是以身殉职。钱玄同最后抱病为故友刘师培编辑遗著,死而后已。若两先生者,无愧“道德文章”一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