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设居庸险,乾坤此北门。山川通上郡,形势冠中原”。好一座不同凡响的居庸关!居庸关确实非常雄奇险要,古往今来有过多少吟诵它的辉煌诗篇!它不但形势险要,而且历史上或为北国大门,或为京畿要防,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的重要,全国罕有其他关隘能同它相匹的。
居庸关位于今北京市北面的军都山峡谷——关沟中部。古属“居庸”地。相传秦始皇筑长城时徙居庸徒(被征发的民夫、犯人等)于此,因称居庸。其实它早已著名。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就称居庸为天下九塞之一。汉代开始在此设居庸县并置关,即称居庸关。因它处于军都山内,亦名军都关。在历史上曾有不同的称呼:三国时称西关,北齐称纳款关,唐代称居庸或军都不一,还有蓟门关之称。以后各代都称居庸关。北魏时期始筑关城,明洪武元年(1368)重筑,并修筑长城,成为长城的重要关隘,以防蒙古亡元残余势力侵扰。宣德年间曾加修建,景泰六年(1455)又拆除再建,这就是现存的关城。近年再次进行了重修,使已遍体鳞伤的居庸关城旧貌换新颜。明时居庸关与其西南的紫荆关、倒马关之间还筑内长城相连,合称“内三关”,构成京都西部的严固联防线。《述征记》等古籍把居庸关所在的军都陉列为太行八陉中第八陉。
军都山为燕山山脉的南支。燕山山脉呈东西走向绵延于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海拔1000米以上,山势峻急,成为南北的大阻。连山中断,形成关沟,却可以通南北,便利了当地的交通。北京东部的温榆河取源于此,沿河的隘道便是军都陉,古人所称的太行第八陉。居庸关城跨关沟两边的山崖而筑。城周长7公里余,高8米余,有南北二门及一水门,温榆河源从城下穿过。今水门已湮没。城内原有过街塔,今仅留下台基,即著名的云台。古人所称的居庸关范围很大,把整个关沟都叫做居庸关,以南口和八达岭为其南北口。而南口旧称下口,原有城堡,今已毁。八达岭城堡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后于弘治十八年(15O5)重建,就是现在见到的城堡。开两门,东门匾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题“北门锁钥”。八达岭因在高处(海拔约60O米),居高临下,比居庸关城更险要。所以前人说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整条关沟两边,层峦叠嶂,悬崖峭壁,下临深沟,古称绝险。居庸关和南北两口形成重关迭险,真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何况山上还有长城环护。难怪古人说,“燕京之有居庸,扰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信非虚言。
北京自古为军事重镇,后又相继成为五前京都。居庸关为北京的北门,向为边地通商场所。居庸关外长期以来是东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和活动的地区。少数民族贵族见北京物阜民殷,常存觊觎之心,每思南下侵占北京城,因此居庸关便成为兵祸不息之地。早在东汉时,鲜卑人就屡犯居庸关。自东晋至唐末,地方割据政权也常在此用兵。唐武则天时曾塞断居庸之口以防突厥。到第10世纪前期,五代石晋割燕云十六州结契丹以后,居庸关便成为辽与金、蒙古与金激烈争夺的战场。公元1122年,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谋取辽的燕京(即今北京)。辽以强兵守后庸关,不料临战时,居庸关两边山崖忽然崩落,戍卒多被压死,辽不战而溃。这使金兵得以顺利度关南下,占领了燕京。
公元12O9年,北部强大起来的蒙古军又攻金的中部(即北京),金兵死守居庸关,蒙古军不能入,乃采用“声东击西”之计,留一部分人马屯守居庸关外,暗下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荆关,入关后迅速移兵从南反攻居庸关,居庸关遂被攻破。后来蒙古军却未攻下金中都即退走。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又派兵攻破居庸关,并在关城驻扎。过了三年,蒙古兵再围金中都,金主遣使求和,成吉思汗率主力回国,只留下一部分人马守居庸关。金因受蒙古军威胁,即于当年迁都开封。次年,蒙古军便占领了中都。
到了元末,朱元璋的军队攻打元大都(今北京),元主由居庸关北走,元亡。明大将徐达派兵守居庸、古北等关口,绝了亡元残余势力的南窥之道。
明代末年,居庸关再发生一场激战,这是关系到明朝绝续存亡的一次决战。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百万大军由长安入山西,攻占太原后分兵两路,由李自成率领的一路,经大同、宣化、攻破居庸关进入北京城,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亡。
居庸关是天险,又屡被攻破,这是辩证的。“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关”。明末顾炎武闻说居庸关被李自成攻破,曾感慨地说:“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人心去也。”这真是“一语破的”。
居庸关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元代萨都剌有《过居庸关》诗云:“居庸关,山苍苍。关南暑多关北凉。天门晓开虎豹卧,石鼓昼击云雷张。关门铸铁半依空,古来几度壮士死。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泣山鬼……”道出了沉痛的千古哀怨!
居庸关得天独厚,有许多名胜古迹。最著名的自然首推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中非常雄伟壮观的一段。长城墙身高大坚固,平均高达7.8米,上窄下宽,墙基宽约6.5米,顶部平均宽5.7米。墙基用整齐巨大的花岗岩条石铺成,每块重千斤以上。城墙上部包砌大城砖,里面充填土石。城墙顶部用方砖铺砌,平整党坦,可容五马并行,或十行并进。城墙上两旁有矮墙,称女墙。内侧女墙是防跌的;外测女墙有垛口,上部小口供瞭望敌情,下部小口供射击。城墙上每隔3O0一500米就有一处敌楼或墙台,作巡逻放哨或攻战用。敌楼下层还可以住人或放武器,彼此互为犄角,可以交叉射击。在城墙里侧,每隔一段距离有券门,门内的石阶是守兵上下城墙的路径。沿长城的制高点上设有烽火台,以传递警讯。一旦发现敌人,昼则放烟,夜则举火,可把信息迅速传至指挥部门。以上这些设施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工事。这里的长城有两处高峰:北高峰和南高峰,最高点海拔约为1000米。登高远望,但见巨龙蜿蜒起伏于燕山群峰之上,连绵不绝。它从远方烟云深处奔舞而来,又朝天际飞腾而去,不见首尾。环顾脚下,官厅水库闪闪发光,南眺北京,天气晴好时可以见到楼群。山河壮丽,真乃伟观!
居庸关本身也是风景宜人之处。山峦重叠,花木苍郁,远望如碧波翠浪,景色优美。金代章宗所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叠翠”,就指这里。关城内,元代至正五年(1345)所建的汉白玉石云台,是现在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以远望如在云端而得名。云台的价值在券门内的石雕,有神鸟、奇兽、佛像等,最珍贵的是两侧券壁上所刻六体文字(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维吾尔文、汉文和西夏文)的《陀罗尼心经》和《造塔功德记》等石刻,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这些石刻还表明元时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它是研究我国古文字的重要实物。原来这座云台上有三座石塔,称“过街塔”,塔毁后又建了一座寺庙,后毁于火,故今只留下这座空的云台。
云台西南的山上有“白凤冢”,也算是一景。传说明代武宗曾数次出居庸关到宣府、大同一带游玩,寻花问柳,长夜欢宴行乐不止。一次在大同府遇到一酒家女叫李凤,美貌出众,便强行带回北京。到居庸关时,李凤忽得急病而死,便葬于此处。坟生白草,因呼白凤冢。京剧《游龙戏凤》演的就是这个故事。
届庸关北门外青龙桥火车站附近有我国早期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纪念馆和墓园。清末的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作出了举世闻名的贡献。人们纪念他的功绩,在青龙桥车站建造了他的铜像。1982年又将他葬在汉口的棺木迁到这里,建了墓园。
说到关沟,旧有七十二景之说,于今多已湮没不可问。
值得一提的是八达岭城堡东门外有一块大石叫“望京石”,天气晴朗时,登石上南望,隐约可见北京城,夜晚能看到城里的灯火。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经此,曾站石上回望京都,唏嘘良久。这块石头因此得名。此外,从关沟口,即南口向南望,隐约可见“二龙戏珠”之形,也是一景。所谓二龙,指谷地两侧的大山,所戏之珠乃是南口镇旁两山尽处一个孤立的山丘。两山一丘,天造地设,相信龙的古人就把它看成“神奇”。古人曾称北京龙蟠虎踞,其缘由大概出此。至于那些与宋时杨家将有关的景点,如“六郎拴马桩”、“六郎影”、“穆桂英点将台”、“五郎像”等都不可信,因为杨家将时代,北京已久入辽域,杨家将岂能到此抗辽?它们大概是后人因爱慕英雄而有意假托和附会的。
至今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虽都已失去军事防御价值,但它们作为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会永存,况且现在八达岭长城是世界著名的古迹和风光游览地,居庸关也成为风景名胜。现在京张(北京至张家口)铁路和公路都经过居庸关,这里仍不失为燕山南北的交通要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