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入收藏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李贽生平的战斗历程及其著述
韩非子的思想传统
侯外庐集
中国思想通史

论侯外庐的学术道路
侯外庐西大治校
听侯外庐讲大课
有志为他人无志所为侯外庐翻译《资本论》的十年
侯外庐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刍议
侯外庐:荀子的人性论和礼乐法术论
“早期启蒙说”与中国现代化——纪念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
侯外庐史学体系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纪念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纪要
侯外庐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侯外庐论(译)著目录

(以发表年月为序)


1932年

资本论第一卷上册,马克思原著、与王慎明合译,1932年由北平国际学社出版。

1934年

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1934年6月由山西国际社出版。

1936年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原著、与右铭(王思华)合译。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与山西票号,发表于《中山文化季刊》1936年冬季号,重刊于1938年该刊第3卷第4期。

1939年

中山先生“革命的人文主义”之特征,发表于1939年1月1日《时事类编》特刊第29期。

中国学术的传统与现阶段的学术运动,发表于1939年4月《理论与现实》第一卷第一期。

中国革命同盟会的精神,发表于1939年5月1《时事类编》第36期。

社会史导论,发表于1939年9月《中苏文化》第4卷第2期。

1940年

略论方法问题,发表于1940年《理论与现实》第1卷第4期。

历史的阶段与了解,发表于1940年《读书月报》第2卷第9期。

中山先生年谱(与李甄陶合编),发表于1940年3月12日《中苏文化》第5卷特刊。

中山先生遗教的核心精神,发表于1940年3月12日《中苏文化》第5卷特刊。

1941年

论晚清百年来金融贵族的成毁,发表于1941年2月《读书》月刊第2卷第11期。

阿Q年代的“问题”,发表于1941年10月《中苏文化》第9卷第2、3合刊。

1942年

屈原思想的秘密,发表于1942年1月《中苏文化》第11卷第1期,《新华日报》1942年2月17日转载。

屈原思想渊源的先决问题,发表于1942年1月《中苏文化》第11卷第2期,《新华日报》1942年4月22日转载。

申论屈原思想(衡量屈原的尽度),发表于1942年1月《中苏文化》第11卷第2期。

周代社会诸制度考(署名徐乐英),发表于1942年7月《群众》周刊第7卷第14期。

1943年

中国古典社会论,1943年1月由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

孔子批判主义的社会思想底研究,发表于1943年4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1期。

中国古代“贤者”之史的研究,发表于1943年7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2期。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1943年由国际出版社出版。

王国维古史考释集解,1943年由重庆三友书店出版。

1944年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考,发表于1944年1月《文风》杂志第1卷第2期。

乾嘉时代的汉学潮流与文化史学的抗议,发表于1944年5月《中山文化季刊》第一卷第4期。

东方古代文明理解之钥匙,发表于1944年5月《文风》杂志第2卷第5期。

中国十七世纪思想家李二曲评述,发表于1944年5月《中苏文化》第15卷第3、4期合刊。

颜习斋反玄学的基本思想,发表于1944年6月《中苏文化》第15卷第5期。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1944年6月由重庆文风出版社初版。

黄梨洲的哲学思想与近世思维方法,发表于1944年7月《中苏文化》第15卷第6、7期合刊。

第十七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号筒——龚定庵思想的历史说明,发表于1944年8月《大学》杂志第3卷第7、8期合刊。

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卷),1944年11月由重庆三友书店初版。

黄梨洲的诗文论,发表于1944年12月《民主世界》第1卷第14期。

船山学案,1944年由重庆三友书店出版。

1945年

康有为在民国初年的反民主理论,发表于1945年2月《中华论坛》第1卷第2期。

第十七世纪中国的一个新世界观,发表于1945年3月《中原》月刊第2卷第1期。

章太炎关于民族、民主的政治,发表于1945年3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

康有为与变法运动历史,发表于1945年4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3期。

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下卷),1945年6月由重庆三友书店初版。

古代文献最初发现的中国古代文明考,发表于1945年6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1期。

谭嗣同的社会思想,发表于1945年7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6、7期合刊。

戊戌政变健者谭嗣同的思想流派,发表于1945年7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12期。

“五四”文化运动与“孙文学派”的关系,发表于1945年3月《中华论坛》第1卷第5—6期。

关于哲学起源的理论探讨,发表于1945年《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

苏联历史学界诸争论的解答,1945年8月由中苏文化协会研究委员会出版。

我对于“亚细亚生产方法”之答案与世界历史学家商榷,发表于1945年8月《中华论坛》第1卷第7、8期合刊。

章太炎基于“分析名相”的经史一元论,发表于1945年9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2期。

王国维古史决疑的诸范例,发表于1945年9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8期。

中国古代氏族专政与政治起源,发表于1945年10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9、10期合刊。

中国古代氏族专政的修正与否定,发表于1945年12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12期。

1946年

中国古代的变法运动,发表于1946年3月《中苏文化》第17卷第2、3期合刊。

民主的历史考察——在沙坪墺的讲演,发表于1946年4月11日《新华日报》。

三民主义与民主主义,1946年7月由上海长风书店出版。

复苏联历史学家格莱科夫的信,发表于1946年8月《中国学术》创刊号。

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从经验方面考察),发表于1946年8月《中国学术》第2号。

先秦诸子思想(评价),发表于1946年10月《青年知识》新4期。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再版)1946年由上海文风书局出版。

1947年

人类思维及哲学思想的发生,发表于1947年上海《唯民》周刊第3期。

新哲学教程(与罗克订合著),1947年3月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

我怎样研究中国古代史,发表于1947年《青年知识》第5期。

司马迁思想的悲剧性,发表于1947年5月3日上海《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10期。

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上、下册),《新中国大学丛书》于1947年5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司马迁怎样说出墨者要旨呢,发表于1947年5月24日上海《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12期。

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与杜守素、赵纪彬合著,1947年6月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

司马迁的诸子要旨及其用意,发表于1947年7月《大学》月刊第6卷第3期。

汉代社会新论,发表于1947年8月《大学》月刊第6卷第4期。

中国古代社会史,1947年10月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

论纵横家的商人思想,发表于1947年《读书与出版》第2年第5期。

1948年

魏恶儒道论争四派中之“儒道合”派,发表于1948年3月《时代评论》第5卷第99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神灭思想的战斗传统与范缜的神灭论(与纪云彬合作),发表于1948年3月《时代评论》第5卷第102期。

鲁迅与中国思想传统,发表于1948年9月22日香港《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2期。

文天祥思想(答读者问),发表于1948年9月29日香港《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3期。

1949年

孙中山到毛泽东,1949年由山海书屋出版。
1950年

中国思想通史——中古编序,发表于1950年4月2日《光明日报》。

论汉代思想的阶级性总倾向,发表于1950年4月26日《光明日报》。

魏晋思想之历史背景与阶级根源,发表于1950年5月1日《新建设》第2卷第5期。

关于五四运动谁领导的问题,发表于1950年5月4日《光明日报》。

汉代社会史绪论,1950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与杜守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新中国大学丛书》。1950年6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五世纪末唯物论者范缜研究,发表于1950年8月《中国科学》第1卷第1期。

关于学习社会发展史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1950年《展望》第6卷第12期。

社会发展史的一些问题,1950年由展望出版社出版。

魏晋玄学的社会意义——党性,发表于1950年11月1日《新建设》第3卷第2期。

1951年

从鲁迅笔名与阿Q人名说到怎样认识鲁迅并怎样向鲁迅学习,发表于1951年1月26日《光明日报》。

“实践论”——中国思想史(知行关系)的科学总结,发表于1951年3月6日《新建设》第3卷第6期。

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与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合著,1951年5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武训——中国农民拆散时代的封建喜剧丑角,发表于1951年6月5日《光明日报》。

1952年

严复思想批判,发表于1952年3月5日《新建设》第4卷第3期。

论洪秀全与洪仁玕,发表于1952年4月6日《新建设》第4卷第4期。

1954年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发表于1954年2月《历史研究》第1期,《新华日报》五月号转载。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适用于古代中国问题,发表于《新建设》1954年第4期。

1955年

揭露美帝国主义的奴才胡适的反动面貌,发表于1955年2月《新建设》第2期,1955年4月由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思想批判》转载。

孙中山——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发表于1955年3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论明清之际的社会阶级关系和启蒙思想的特点,发表于1955年5月3日《新建设》第5期。

从对待哲学遗产的观点、方法和立场批判胡适怎样涂抹和诬蔑中国哲学史,发表于《哲学研究》1955年第2期。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修订本),1955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司马迁著作中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发表于195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4期转载。

汉代白虎观宗教仁义与神学法典《白虎通义》——兼评王充对白虎观神学的批判,发表于《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

1956年

批判梁漱溟反动的历史观点及其复古主义,发表于《历史研究》1956年第1期。

介绍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发表于《历史教学》1956年7月号。

论中国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发表于《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195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集》转载,又载入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集。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956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揭露美帝国主义奴才胡适的反动政治面貌,195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7年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及其同政治思想的联系,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2期。

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和启蒙思潮的特点,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3期,同年收入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起源于秦汉之际,195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中国思想通史一、二、三卷(增订本),1957年3至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介绍陈确著书中所仅见刊本《葬书》的思想,发表于《新建设》1957年第6期。

方以智——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上)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6期。

方以智——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下)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7期。

学习先进理论,加强我们的思想路线,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10期。

苏联科学院编《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部分)与冯友兰、胡绳合著,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8年

怎样对待孔德的思想,发表于《哲学研究》1958年第2期。

中国哲学史略,1958年4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59年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出版。

谈谈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兼评冯友兰先生的看法,发表于《争鸣》1958年第5期。

古史领域中“厚今薄古”方针的斗争意义,发表于《历史研究》1958年第5期,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厚今薄古论文集》选载。

《戊戌变法六十周年纪念集》序,1958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唯物主义者王安石(与邱汉生合作),发表于《历史研究》1958年第10期。

1959年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农民战争及其纲领口号的发展,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

关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些普遍原理,发表于《新建设》1959年第4期。

中国历代大同理想,1959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王廷相哲学选集》序,1959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6月由中华书局重印增订本。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发表于《哲学研究》1959年第7期。

柳宗元的唯物主义思想,发表于《新建设》1959年第7期。

李贽的进步思想(与邱汉生合作),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7期。

吕才的唯物主义思想,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

《陈确哲学选集》序,1959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明道编》序,1959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伯牙琴》序,1959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十六世纪中国进步的哲学思潮概述,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与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白寿彝、杨荣国、杨向奎、诸青合著,195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 philosophy,How Wai Lu Peking 1959.

1960年

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与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白寿彝、杨荣国、杨向奎、诸青合著,1960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1年

忆悼杜国庠同志,发表于1961年2月8日《光明日报》。

从“兄弟”谈到历史剧的一些问题(笔名常谈),发表于1961年3月9日《北京晚报》,《文汇报》1965年12月8日转载。

刘知几的哲学和史学思想——纪念刘知几诞生一千三百周年,发表于196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中国古代不怕鬼神的思想传统,发表于1961年3月25日《光明日报》。

论刘知几的学术思想——纪念刘知几诞生一千三百周年,发表于《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发表于1961年5月3日《人民日报》。

侯外庐谈如何对待中国哲学史遗产问题(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写),发表于1961年5月6日《光明日报》。

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干革命派无神论思想的历史特点,发表于1961年7月31日《光明日报》。

论汤显祖《紫钗记》和《南柯记》的思想性,发表于《新建设》1961年第7期。

方以智《东西均》一书的哲学思想——纪念方以智诞生二百五十周年,发表于1961年8月6日《人民日报》。

汤显祖《邯郸记》的思想与风格,发表于196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方以智对遗产的批判继承态度,发表于1961年9月28日《光明日报》。

在严格的要求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于《红旗》杂志1961年第19期。

1962年

论汤显祖剧作四种,196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傅山《荀子评论》手稿序言,发表于1962年6月3日《光明日报》。

汤显祖著作的人民性和思想性,发表于1962年6月25日《光明日报》。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与张岂之合写),发表于1962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吕坤哲学选集》序,1962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方以智〈东西均〉》序,1962年1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李贽的封建叛逆思想——为纪念李贽逝世三百六十周年而作(与李学勤合写),发表于1962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1963年

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原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1963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柳宗元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发表于1963年2月9日《人民日报》。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与张岂之合写),发表于1963年2月9日《光明日报》。

柳宗元《天对》在中国唯物主义史上的科学地位——兼看哲学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与李学勤合写)发表于《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

中国哲学史中的唯物主义传统,发表于《新建设》1963年第4期。

中国哲学简史,1963年1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64年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不同哲学流派及其发展,发表于《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

唐宋之际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发表于《新建设》1964年第3期。

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美帝国主义对华精神侵略——近代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史料的初步考察之一,发表于《新建设》1964年第8、9期合刊。

《柳宗元哲学选集》序,196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1965年

二十世纪林乐知念的“和平经”,发表于1965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1977年

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发表于1977年9月1日《光明日报》。

1978年

中国近代哲学史,1978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肃清“四人帮”流毒,积极开展哲学史研究,发表于《哲学研究》1978年第1、2期合刊。

深切悼念郭沫若同志,发表于《历史研究》1978年第7期。

1979年

实事求是,搞好史学研究工作,发表于《历史教学》1979年第1期。

悼念吴晗同志,发表于1979年2月17日《北京日报》。

中国封建社会史论,1979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提倡科学的诚实态度,发表于《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

五四时期民主和科学思潮,发表于《红旗》1979年第5期。

学术研究与“百家争鸣”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1980年

中国思想史纲(上册),1980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怎样造就社会科学人才,发表于1980年6月28日《文汇报》。

怀念吕振羽同志,发表于《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4期,《人民日报》于1981年2月17日转载。

翻译《资本论》(回忆录之一)1980年8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3辑。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序,1980年9月由齐鲁书社出版。

坎坷的历程(回忆录之二),1980年10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4辑。

1981年

坎坷的历程(回忆录之三),1981年发表于《中国哲学》第5辑。

学苑新葩——《中国哲学》评介,发表于1981年1月5日《文汇报》。

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哲学史研究工作,发表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饱尝甘苦的十年,发表于上海《书林》1981年1期。

深沉的怀念——纪念杜国庠同志逝世二十周年,发表于广东《学术研究》1981年第1期。

坎坷的历程(回忆录之四),1981年5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6辑。

为真理而斗争的李达同志,发表于1981年6月18日《光明日报》。

历史的丰碑——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发表于1981年10月19日《文汇报》。

侯外庐自传,发表于山西《晋阳学刊》1981年第5期。

中国思想史纲(下册),1981年10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资本论》译读始末,发表于北京《学习与研究》1981年试刊1期。

1982年

坎坷的道路(回忆录之五),1982年5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7辑。

船山学案(新版),1982年9月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坎坷的道路(回忆录之六),1982年10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8辑。

侯外庐论学书札,同上。

史林述学——《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发表于《文史哲》1982年第5期。

研究历史要求新求实——翦伯赞学术纪念会书面发言,发表于1982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

“只顾攀登莫问高”——纪念郭沫若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发表于1982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又载《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6期。

1983年

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回忆录之七),1983年2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9辑。

撰著《中国思想通史》(回忆录之八),1983年8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10辑。

深切悼念尹达同志,发表于1983年8月10日《光明日报》,又载《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中国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

1984年

我对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发表于《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

宋明理学史(上卷)与邱汉生、张岂之主编,1984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扬傅山的优良学术传统——纪念傅山逝世三百周年,发表于《晋阳学刊》1984年第5期。

1985年

韧的追求(《回忆录》),1985年10月由三联书店出版。

民主、科学、创新,发表于《文汇报》1985年12月2日。

1986年

孔子研究发微,发表于《孔子研究》创刊号。

《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序言,1986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

宋明理学史(下卷)与邱汉生、张岂之主编,1987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

方以智的生平与学术贡献——方以智全书前言,1988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来源:乌有之乡

  [返回首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
010-689001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