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rostore.com
王廷信

 

 

戏剧·社会·人生
王虹

论坛内相关文章:

 


  戏剧的起源已无法确切考证,但无论如何先于文字已是不争的事实。远古的先民早在穴居时代就用“傩戏”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传达他们的喜悦、哀愁、希望……星移斗转数千年数万年过去了,戏剧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变化、完善,已成为人类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辉煌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就学术范围内来讲,什么是“戏剧”?答案越来越多,“戏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模糊。英国戏剧家马丁·艾思琳说:“论述戏剧的书何止成千上万,但是,戏剧一词的定义究意是什么,似乎还没有人人满意的说法。”日本戏剧家何竹登志夫在《戏剧概论》里说:“随着戏剧本身概念的变化,现在是到了重新提出‘什么是戏剧’这一问题的时候了”。而中国戏剧家余上沅在20年代就认为:“对戏剧的各种解释与戏剧本身无关,因为戏剧只是艺术,是自我的表现,用不着硬给他下定义。”(几乎有点不讲理)

  “用动作来表现虚构的情节。”

  “以摹拟动作作为基础的一种艺术形式。”

  “戏剧必须是一面焦点集中的镜子。”

  “戏剧应该是反映人类天性公正而生动的形象。”

  “不是自然的复制品,而是对自然的摹仿。”

  “戏剧是一个总和,借助剧场来表现生活。”

  “戏剧既是视觉又是听觉的一个整体构造。”

  “戏,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

  “剧者何?戏也,非戏也;非戏也,戏也。”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找出30种以上五花八门的说法。

  倘若一定要给“戏剧”下一个定义,我想不能离开这样一个前提,构成戏剧的基本条件及基本因素——产生“戏剧效果”的“戏剧性”就是最基本的因素。

  “戏剧效果”的产生,必须在整个戏剧艺术活动的里、中、外三个空间领域。

  我们把它划为三个圆圈,里圈是:剧作者、演员、导演、观众。“三位一体”成为核心因素,这个核心存在与另一个圆圈“剧场”之中,包括了灯、服、道、效、化、舞台装置乃至经营、宣传、剧评,而包围这两个圆圈的是政治、经济、教育、宗教,其他艺术、娱乐,各种社会体系。我们把它叫做“三个圆圈说”。因为戏剧是一种群体性活动,我们必须确认它具有天然的社会性,而“三说”最能言中它的本质。因而戏剧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是具有时间艺术特性又具有空间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艺术,剧场活动的本身又具社会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在不同层次的空间内进行:

  1.案头文学(剧本);2.舞台演出(二度创作);3.剧场活动(三度创作);4.社会现象(周而复始)。

  在戏剧发展的过程中,最先表现为它的社会性,其次是剧场性、舞台性,最后才是文学性。本质特征是社会性,在发展过程中文学性占了主导地位,于是就有了反文学的戏剧运动,有了“复活剧场主义”和“戏剧之再戏剧化”。

  亚里士多德感情净化论,力学方法的可能性和界限,若干世纪以来,戏剧家、理论家们进行着无休止的争论、研究。

  然而,剧场仍在演出,观众仍在看戏。无论如何,戏剧活动已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一个伟大的时代,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梦幻与现实交融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达,极大地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当然科学技术所能做到的是有形的、物质的。而艺术的功能也许就在于它能陶冶、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作用于社会的进步,因而它将永远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里,戏剧应该是贴近观众和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一个品种了。我们从戏剧谈到人生应该是必然的,戏剧必然是反映人生的。人以及人生是戏剧的本原,人的生命流程中的际遇在戏剧中就成了戏剧性,没有不反映人生的戏剧,不写人就不是戏剧!

  如前所述,戏剧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社会性,因其拥有观众群落,所以必然造成相当的社会影响和作用。从关汉卿的《窦娥冤》,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哈姆雷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曾孝谷的《黑奴吁天录》,陆镜若的《热血》,曹禺的《雷雨》、《日出》,郭沫若的《屈原》,到现代观众熟知的《白毛女》、《血泪仇》、《年轻的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等,浩若繁星的戏剧演出活动无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无不给社会增添一些进步的气息。

  时至今日,经济的兴盛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人们的价值取向转移,开始躁动和不安于现状。人们在为自己的生存质量、生存条件追求时,也许暂时“忘记”了精神的需求。这种现实应该说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影响了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和上乘戏剧的演出。今天中国戏剧家们面临的困惑与诱惑,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前辈。因为我们刚刚领略到现代文明和信息时代令人炫目的光彩,以及中彩、发迹那种种“神话”般的现实,同观众一样太难使自己安静下来。这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家们早已经历过了,而且已经平静下来。

  只有平静才能深沉,只有平静才能从浮躁中解脱出来进入创作的境界,产生优秀的作品。戏剧家们要进行自身调整,并成熟起来,认清今天的时代、社会、人,同时认清自己。在这场改革的暴风骤雨中去创造去探索,在中国戏剧历史中留下我们的足迹。

《中国文化报》2000年10月11日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