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4—16日,“季羡林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泉城济南召开。此次会议由山东大学社科处、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发起,属于山东大学百年校庆学术活动之一。以山大校友身份来济的季羡林先生,在百忙之中亲自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的开幕式,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良先生、山东大学的校领导赵明顺分别致了开幕词,中国书画装裱学院向季羡林先生赠送了金版的《文韬武略宝典》。
此次会议上,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40多位学者,对季羡林先生的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讨论。研讨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展开:一是季先生的学术思想,二是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代宗师,向后辈学人展示的治学精神和学术品格。
关于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思想,学者们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第一,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比较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中国社科院的王树人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朱威烈教授等学者认为,季先生所讲的“东方主综合、西方主分析”观点,东、西方文化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论,以及他在比较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东西方文化的未来发展,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二,季羡林先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北京大学的张玉安教授、中国社科院的葛维均研究员等学者认为,季先生翻译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著《糖史》,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学者们提出,季羡林先生在提倡“拿来主义”的同时又提倡“送去主义”,主张中国在文化交流中应该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这种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不同文化间的交融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三,季羡林先生对语言学、文学所做的贡献。学者们认为,季先生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以及几成绝学的土火罗语,对佛典语言、印度文学都有深入研究,而且在散文方面也建树颇丰,这些都表明季羡林先生确实是“学贯中外,兼容百家”的一代宗师。
在此次研讨会上,山东大学周来祥教授、蔡德贵教授、杜泽逊教授等学者着重论述了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季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享誉海内外、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就在于他以严谨执着的态度治学求知,他有甘于寂寞、不盲目追风的学术品格,他真诚地做人、扎实地做学问,他在学品、人品、文品上,都为后辈学人树立了榜样。
与会学者认为,季羡林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一座宝库,它不仅是中国的财富,而且也是世界的财富。在社会科学领域,可以说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季羡林学派”,如何归纳、研究并使之发扬光大是学术界的一个新课题。山东大学敢为天下先,召开这样一个研讨会,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样的会议应该多办,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思想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