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凡(1888—1982)原名钟凡,江苏建湖人。幼年的陈中凡就深受叔父的影响,走上了一条人品与学识并举的成材道路。他常常拿叔父用以自勉的、诸如“不受一自辱之钱,不作一近耻之事"之类的警句来鞭策自己,得益匪浅。在两江师范学堂就读时,他常于周末去杨公井附近的金陵刻经处听讲佛学,逐渐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于是从两江毕业后,他抓紧补习英文,并于1913年考入北大哲学系。
1918年从北大毕业后,陈中凡在北大附设的国史编撰处任编撰员,同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教员。任职期间,他积极参与救国救民运动,加入蔡元培发起的“进德会",并同邓仲夏等人一起担任由学生救国会主办的、反帝、反军阀倾向十分突出的《国民杂志》的编委。“五四"运动爆发后,陈中凡大力支持学生参加运动,因此一度遭到北京女高师的解聘。
陈中凡一向十分景仰人品高洁、学识渊博的爱国学者。1924年,正在东南大学任教的陈中凡应国立西北大学及陕西省教育厅合办的暑假学校的邀请,前去讲学。这次西北之行,最令陈中凡难忘的是得以与鲁迅等知名学者同行,一路上,鲁迅将割据军阀、扰乱世界的帝国主义斥为“苍蝇之声",令陈中凡印象极为深刻。
说到人品与才学并举,中凡先生与同是两江师范学堂毕业且共事多年的挚友胡小石的那段情真意切的友谊可为最好的佐证。1921年,陈中凡在北京女高师任职时,接到东南大学的聘书,思家心切的他决定由京返宁。为给同学们一个完满的交待,他考虑再三,决定向校长举荐为人正直、博学多才的挚友胡小石。这种效法古人、举贤惟能的做法一时间被传为美谈。此后,陈、胡二位先生曾因变更金陵大学旧制等事意见不一而渐生隔阂,以至一度音信隔绝20余年。但解放后,二老共同就职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又终能以坦诚相见,互相扶携,共同为推动教学改革做出了相当的贡献。1962年,胡小石先生病逝,陈中凡十分悲痛惋惜,他追思往事,撰写了《悼念胡小石学长》一文,文中情感真挚动人,中凡先生重情坦诚的高洁人品于此可窥一斑。
(唐冰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