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军歌曲》1983年12月5日 |
采用我国唐诗作为歌词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是奥地利后期浪漫派作曲家马勒的“天鹅之歌”(即最后的杰作)。这部作品包含六个乐章,由男高音和女低音轮流演唱,和大乐队协同演出。马勒称之为“交响曲”。但按其亲切细腻的表情和歌曲的抒情风格来说,则又近似室内乐。第一乐章“歌唱大地的哀愁的饮酒歌”,由男高音演唱李白的《悲歌行》。第二乐章“秋天的孤独者”,由女低音演唱据说是张籍的诗。第三乐章“青春”,由男高音演唱据说是李白的诗。第四乐章“美人”,由女低音演唱李白的《采莲曲》。第五乐章“春天的醉汉”,由男高音演唱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第六乐章“告别”是全曲的重心,也是全曲的高潮,由女低音演唱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演出全曲约需一小时,而末乐章几乎独占半小时。末乐章第二部分在长大的乐队间奏之后,马勒要求女低音“明白如话而毫无表情地”唱出王维的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志,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最后,不断反复着“白云无尽时,无尽时,无尽时......”音乐渐渐缓慢,渐渐消失。马勒借王维的诗,意味深长地唱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他要永远辞别这个浊浊黑暗的世界,飘然而去,归卧南山。但这还不能说是悲观厌世的思想,他所追求的,是生活而不是死亡。正因为如此,他很担心这部作品会对社会产生消极作用。他和指挥家勃鲁诺. 瓦尔特谈到“告别”一章时问道:“这是听众可以忍受得了的吗?它会驱使他们厌世轻生吗?”马勒是从德国作家贝特该所译中国古诗的诗集《中国之笛》中,找到这七首唐诗。第一、四、五、六、七各首尽管比原诗增加了一些内容,还都可以明白无误地认定是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诗。第二首《秋天的孤独者》,据说是Tschang- Tsi的诗。唐代著名诗人的名字可以读作Tschang-Tsi的,有张籍、张继、张绮、 常沂等人。《中国之笛》共收三首Tschang-Tsi的诗, 第二首《忠诚的妻子》一望而知是张籍的《节妇吟》,可见《秋天的孤独者》的作者应该是张籍。张籍生于765年,死于830年,也与《中国之笛》中注明作者为800年前后的人相符。但查遍《全唐诗》中张籍的诗,却找不出一首与《秋天的孤独者》内容相近的诗。倒是另一位唐诗人钱起的《效古秋夜长》,诗意与此十分相似:
秋汉飞玉霜,
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
拭泪相思寒漏长。......
至于第三乐章的《宵春》一诗,在《中国之笛》中题作《瓷亭》,也查遍了《李太白全集》和《全唐诗》中李白的诗,找不出一首内容与此相似的诗来。贝特该译《中国之笛》不称“译称”而称“解诗”,意思是译得很自由的。他在《后记》中说,他是根据海尔曼的《中国抒情诗》、戈狄埃的《玉书》和圣. 戴尼斯的《唐诗》写《中国之笛》的。所据不是原诗,难免以误传误。可以初步肯定,《秋天的孤独者》是钱起的诗,不是张籍的诗;而《青春》一诗,如果不是张冠李戴,或译得走了样,就是一首假托唐诗的另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