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仁康
1999年6月22日出版的《作家文摘》第334期刊有陈秉安的《谁来破译这两首唐诗?》一文(摘自5月29日《深圳商报.深圳周末》)。 文中说到1998年5月李岚清副总理听了一支由德国艺术家组成的交响乐团在北京演出的马勒的《大地之歌》后,由于在场学者无一能说出第二和第三乐章所用的两首唐诗出自谁人之手,他嘱咐中央电视台音乐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郭忱说:“一定要尽快把德国艺术家演奏的两首唐诗搞清楚!一定!”郭忱把破译这两首唐诗的任务交给了中国诗词界著名学者周笃文教授。周教授为此苦战了几个月,但对此一筹莫展。他又向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诗词学会的朋友求救,至今仍无一人能够破解这两首唐诗。
读了这一报导,我蓦然想起1983年英国专门研究马勒的音乐学家米歇尔博士(Dr.Donald Mitchell,1925--)来信和我商讨《大地之歌》中这两首唐诗的来源,我对此作了苦心孤诣的调查研究,先后对它们的来源作了一些考证。
《大地之歌》中的唐诗,采自德国作家贝特该(HansBethge,1876-1946)的《中国之笛》(DiechinesischeFlote)。贝特该在《中国之笛》的《后记》中说,他是根据海尔曼(HansHeilmann)的《中国抒情诗》(ChinesischeLyrik)、戈蒂埃(Judith Gautier)的《玉书》(Lelivre de Jade)和圣-德尼(Marquis d'Hervey-Saint-Denys)的《唐诗》(Poesies de l'epoque des Thang)写《中国之笛》的。他的译笔非常自由,所以不称“译诗”Ubersetzen),而称“仿诗”(Nachdichtungen)。《大地之歌》第二乐章的唐诗《寒秋孤影》(DieEinsameimHerbst)采自《中国之笛》中的同名诗,贝特该是根据《玉书》中的《秋夜》(Lesoird'automne)写这首德文的仿唐诗的。《玉书》和《中国之笛》都注明此诗的原作者是Tschang-Tsi。唐代著名诗人的名字可以读作Tschang-Tsi的,有张籍、张继、 张绮、章碣、常沂等人。《中国之笛》收有三首Tschang-Tsi的诗,其中《忠诚的妻子》(《Dietreue Gemahlin》)一诗显然是张籍的《节妇吟》,可见《寒秋孤影》也是张籍的诗。张籍生于765年,死于830年,也与《中国之笛》中作者是800年前后(um800)的人相符。但我遍查《全唐诗》中张籍的诗,却找不到一首与《寒秋孤影》内容相近的诗。倒是钱起的《效古秋夜长》开头四句的诗意与此十分相似。贝特该是把《效古秋夜长》的每一句诗译成4行德文诗,所以《寒秋孤影》共有16行。现把《寒秋孤影》译成汉文,和《效古秋夜长》的前四句对照如下:《寒秋孤影》: 《效古秋夜长》
水上弥漫着蓝色的秋雾,
草上覆盖着雪白的寒霜,
好像被艺术家用玉粉
(秋汉飞玉霜,)
撒在娇嫩的草叶上。
花的香味已经消散,
冷风把花朵吹倒。
凋谢了的金色的荷花, (北风扫荷香。)
在水上随风飘摇。
我的心劳累不堪,小灯
在熄灭,催我去睡眠。
我走向您,亲爱的安息之处──(含情纺织孤灯尽,)
让我睡吧,我需要恢复疲倦。
我在孤独中尽情哭泣,
心中的秋天正当长夜漫漫;
慈爱的太阳,你是否不再把我 (拭泪相思寒漏长。)
痛苦的眼泪照干?
1983年8月5日,我把我对《寒秋孤影》一诗来源的考证,写信告诉了米歇尔博士。他在他所著《古斯塔夫. 马勒》第3卷《生与死的歌曲和交响曲》中对我的考证表示赞同, 认为《效古秋夜长》和《寒秋孤影》“在形象上处处若合符节──秋天;玉霜;荷花;孤独的人;思念远人;孤灯熄灭; 热泪盈眶等等──这些至少可以使我乐于把钱教授提供的诗,作为《寒秋孤影》的可能的来源。”后来我又对《大地之歌》第三乐章所用唐诗《青春》(Vonder Jugend)的来源作了考证。在《中国之笛》中,此诗题作《陶亭》(DerPavillonausPorzellan),注明原诗作者是李太白。贝特该是根据《玉书》中的同名法文诗写这首德文仿唐诗的。诗分七节,每节三行,我把它译成汉文如下:
小小池塘的中央,
矗立着一座凉亭,
用绿白陶瓷建成。
一座玉带拱桥,
像老虎的弓背一样,
横跨到凉亭上。
朋友们坐在亭中;
衣冠楚楚,饮酒聊天,
写出许多诗篇。
他们飘动着丝袖,
戴着绸帽回转身,
交头接耳,笑语盈盈。
平静的池水,
像一面镜子,
奇妙地反映出:
半月形的拱桥
像倒立的弓。朋友们
衣冠楚楚,饮酒聊天,
全都上下颠倒,
坐在用绿白陶瓷
建成的凉亭中。
我翻遍了《全唐诗》中李白的诗,找不到一首内容与此相近的诗。最后从《陶亭》的诗题得到启发,发现李白有一首《宴陶家亭子》,写池上招饮、亭园雅集的事,诗题和诗的内容都和《陶亭》有关:
宴陶家亭子
曲巷幽人宅,高门大士家。
池开照胆镜,林吐破颜花。
绿水藏春日,青轩礻必晚霞。
若闻弦管妙,金谷不能夸。
我想贝特该所根据的《玉书》作者戈蒂埃女士,一定是把“陶家亭子”误解为“陶制的亭子”,所以才把诗题译为《陶亭》或《瓷亭》的。她的译诗并不拘泥于李白的原诗,而是根据诗题自由发挥,描写“曲巷幽人宅,高门大士家”的觞咏盛会。诗中形容用绿白陶瓷建成的凉亭,似乎是意译“青轩礻必晚霞”一句。诗的后半部分(最后三节)描写水中倒影,则是从“池开照胆镜”一句生发出来的。因此我初步肯定,《大地之歌》第三乐章《青春》的原诗,是李白的《宴陶家亭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