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亲的"最后希望"
朱迪思· 戈蒂埃1845年8月24日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文化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特奥菲尔· 戈蒂埃(Theophile Gautier)是声望很高的诗人、作家、戏剧文艺评论家,与法国著名作家、艺术家、作曲家和演员都有交往。雨果是他们熟悉的崇拜者,波德莱尔和福楼拜是家中的座上客。母亲厄恩斯塔· 格里西(Ernsta Grisi)是意大利歌唱家。但是父亲常到海外旅行,朱迪思出生时正在阿尔及利亚,两周后才回来。母亲经常出国演出,没法照顾自己的女儿,只好送到保姆家抚养。因此,朱迪思是在穷人家长大的。后来父亲对她非常溺爱,称她为"最后的希望",悉心培养。可以说,朱迪思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父亲的指导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二.Tin-Tun-Ling和中国诗的翻译
到1862年,朱迪思已经17岁,长得非常漂亮。雍容大方,颇有乃父风度。到过隆尚(Longchamp)街的人,对她都深为赞赏,留下美好的印象。他的父亲认为,精通一门学科比广泛涉猎多门学科为好。有一天,父亲把一个中国人带到家里来,问朱迪思想不想学中文?她故意说了反话,使这个中国人大皱其眉头,但出于礼貌,并不显得惊讶。最后还是做了她的中文教师。这个人名叫Tin-Tun-Ling。当时Tin-Tun-ling不满30岁,是由澳门主教蒙塞格纳卡勒里带来法国,帮助他编一本中法词曲。卡勒里去世后,由朋友介绍到这里。从此以后,朱迪思迷上了中国文化。中国诗曾被西方人认为是不可译的,即使学说渊博的汉学家也知难而退。朱迪思在父亲鼓励下,知难而进,而且把它看作是一项高尚的事业,确实很了不起。Tin-Tun-Ling本来在戈谢家当清客,习惯于在圈椅上懒洋洋地午睡。决定翻译中国诗后,就忙的不亦乐乎,整天查中国韵书和字典。
Tin-Tun-Ling不仅帮助朱迪思翻译中国诗,而且还给她传递情书,常常把卡蒂
勒 蒙戴斯(Catulle Mendes)的书信夹在一大本中国古诗里带给也。1966年朱迪思同蒙戴斯结婚。蒙戴斯是诗人,长得一表人才,因此被朱迪思看中。父亲不同意这场婚姻,由于朱迪思竖持己见,父亲尊重她的选择。后来证明这场婚姻是不幸的。蒙戴斯容易冲动,爱好浮华,爱情不专一;朱迪思重视思考,思想深刻,爱情专一。结婚8年之后,他们终于在1874年分手。尽管如此,在翻译《玉书》期间,正是她沉醉在美满、纯洁、崇高的理想境界之时。 父亲去世后, 朱迪思同Lin-Lun-ling意见不合,把他辞退。Lin-Lun-Ling离开了戈谢家后,潦倒不堪, 仍不时受到朱迪思的救济,1886年去世。
三《玉书》概况和戈谢的译诗风格
《玉书》(Le Livre de Jade)出版于1867年,用了笔名:朱迪思沃特
(Judith Walter),大概是为了不让人知道她是特奥菲尔戈谢的女儿。该书共选诗词110首,诗人、词家有名字者27人(无钱起之名),无名氏8人,诗经5首。时间跨度从周朝到清朝。按内容分为8类;(1)爱情42首,(2)月9首,(3)行旅7首,(4)宫廷6首,(5)战争8首,(6)酒8首,(7)秋16首,(8)诗人14首。入选作品较多的作者为:李白19首,杜甫17首,苏东坡8首,张若虚7首,李清照6首。
《玉书》刚出版时就有人评论,此书难能可贵之处是使用了简明、优雅的语言。这也是戈谢的译诗风格。因为中国古文难懂,古体诗难译,而且中西文化不同,如果照本宣科地翻译,虽然忠实原著,恐怕没有人看的懂。戈谢大胆地舍弃对法国人无法理解的一切东西,按照法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翻译,结果大受欢迎。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将李白《采莲曲》:“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工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芫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译成《在河边》:“少女信走向河边,深入荷花丛。人们看不见她们,只听见笑声,风吹过她们的衣裳,发出芳香。一个少年骑马经过河边,临近少女们。其中一个少女,感到心在跳,脸色也变了。多亏被荷花丛遮盖了。”《采莲曲》中有采莲女,现在只有少女与荷花。“日照新妆水底明”干脆不译。三、五个少年变成一个少年。最后一句的意义与原诗含义大相迳庭,把重点从少年转移到少女身上了。
又如,将张籍《节妇吟》:“君知妄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妄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译成《忠实的妻子》:“你送给我两颗明珠,我尽管扭过头,但仍然心慌意乱。我马上把这两颗明珠挂绸袄上,红色的绸面把它们映得发红光。为什么不在做新娘前认识我!还是离开我吧,因为我已经有了丈夫。在我的睫毛边颤动着两颗泪珠,这就是我送给你的双珠。”这首诗虽然保持了原诗的基本含义,但在结构和情节上都作了重大改动。特别是,送还的不是两颗明珠,而是两滴泪珠,倒也别出心裁。
《玉书》中不仅随意增删个别诗句,而且也有译一半,删一半的,例如钱起
《效古秋夜长》:“秋汉飞玉霜,北风雪荷香。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檐前碧云净如水,月吊栖乌啼雁起。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依。”全诗10句,她只译了头4句。以此为根据,充分发挥想象力,加以渲染,成为戈谢译诗风格的典型。这里应该补充说明,将一首诗译一半,删一半的作法,早有先例。译诗风格严谨的圣丹尼斯,在译李白的《悲歌行》时,也只译了一半。大概是因为中国古体诗太难译的缘故。
四、《玉书》将钱起《效古秋夜长》错成张籍之作
马勒《大地之歌》第二乐章《寒秋孤影》源于唐诗中钱起的《效古秋夜长》。这在赫维圣丹尼斯的法文版《唐诗》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但是在《玉书》中把钱起错成了张籍,而且还把“秋汉”即秋夜的银河,翻译成“秋天的蓝雾弥漫在河上”,以致后来根据《玉书》转译的德译本,如汉斯海尔曼的《中国抒情诗》,汉斯贝格的《中国之笛》,一错再错。海尔曼和贝格并不是不知道圣丹尼斯的法文版《唐诗》,但他们仍然迷信朱迪思戈谢,由此可见《玉书》在当时确实相当流行,有很大影响。
朱迪思戈谢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婚姻上是一个不幸者。她不得不以笔耕来维持自己体面的生活。为稿酬而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重量。但是她确实一生热爱中国,即使是她想像中的中国,她甚至说“我是中国人”。她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她把日本比作德国,有侵略性,把中国比作法国,爱好和平。她在1917年去世。她的《玉书》已经成历史上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朽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