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5月29日,《深圳周末》发表《谁来破译
两首唐诗的密码》一文后,在华夏大地引起了广泛反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报》、
《读者》、《文萃》、《作家文摘》等纷纷转载或刊载
讨论文章。许多读者来信询问这两首唐诗破解工作目前
进展如何。为此,本刊特将收集到的进展情况刊载于下,
以飨读者。
一、这两首唐诗究竟是谁写的
文章发表后,本刊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大批读者的来
信和来电,深圳电子协会曾繁奎来电本刊,他说:“要
一句扣一句去考证这两首诗(德译名《寒秋孤影》、
《青春》)是很难考证书是谁写的。德译诗是意译,德
国翻译者只是把某首唐诗描写的意境译出来,根据我的
判断,第一首应是李白的《静夜思》。”
广东顺德梁叶梅来信建议拓宽思路:“如果从诗中
找不出,就应当从词中去找,因为外国人把中国诗、词
都看成了诗。”他(她)并留下电话,0765—2631249。
湖北宜昌西陵区第一中学207班王靓靓来信也说:
“我可以肯定,这是一首词,是什么词,我目前尚无把
握,专家们应循此道而行。”
深圳市公安局的冯先生来信却说:“我的看法不是
词,是诗,是两首宋诗。很可能就是文天祥的《过伶仃
洋》,你们对照一下原句就知道了。”
湖北荆门东宝农机局的马怀清先生认为:“很显然
这两首诗是南唐李●的词《浣溪沙》,即有名的‘菡萏
香销……’和‘手卷珠帘……’二首。”
更有读者来信认为这两首诗译自王昭君的诗。黑龙
江省东宁县邮政局陈立敏先生来信认为:“德译该诗作
者为‘TSCHANG’这是昭君的译音。”
约1999年6月,我们拨通了在北京的中华诗词学会副
会长周笃文教授的电话,他们也收到全国各地许多读者
的来信来电,他对正在兴起的这股探索热表示高兴,但
对于各种看法,则表示“相距甚远”。
1999年9月,从事音乐名作教学与分析数十年的79岁
高龄的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孟文涛先生,给本刊来信,他
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两首诗之所以找不到作者,可能
是因为作曲家马勒加了。例如大地之歌末乐章最后的诗
句他就改成“可爱的大地在春天里滋长、到处绽放着新
绿。”这与原作王维的“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毫
不相干,这说明,译作者有时是“信马由缰”的。
与此同时,一位广西柳州市柳江县的教师吕亦薇则
在寄来的文章《让我试一试》中提出另一个看法,认为
《寒秋孤影》很可能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我们对照
一下中译歌词感到确有一定道理:“描写的景都是水边”,
情绪都是“难眠”、“孤寂”。“霜满天”不就是“青
草叶上覆盖着严霜”吗?“江枫渔火对愁眠”不正是
“灯已熄灭、诱我入眠吗?”她在信的末尾却谦虚地表
示,“专家学者的学识渊博如大海,到众多的唐诗中找,
反而如海里寻针。而我只是一盆水,在一盆水里面寻一
口针当然更容易。”
二、《寒秋孤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吗?
当《深圳商报·深圳周末》的读者众说纷纭时,全
国各地报刊《读者》、《文萃》《作家文摘》等也纷纷
转载《谁来破译两首唐诗的密码》一文。
《文汇读书周报》还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照
君先生的文章《唐诗密码如何破译———兼悼钱师仙逝
周年》,照君在文章中根据北大一位教授的观点指出,
第二乐章诗《寒秋孤影》即张继的《枫桥夜泊》。第三
乐章诗《青春》即李白的《客中行》。文章指出:意象
派译汉诗有两个特点:一是拆字分译,如译“吠”字,
则把“吠”字拆成“犬”字和“口”字来译,变成了
“狗张着嘴叫”,戈谢在译“琥珀”一词时,便把“珀”
字译成“白”、“玉”二个意思。二是增加原文没有的
意象,即对原作进行加工。由于有这些特殊的译法,张
继《枫桥夜泊》和李白的《客中行》就被译得似是而非
从而产生出许多疑义。
这一时期,许多学者和读者都认为《寒秋孤影》即
张继的《枫桥夜泊》,但中国诗词界的几位权威仍然认
为:“有许多诗句对不上,不够有说服力。”
三、突破性发现:《寒秋孤影》是钱起的《效古秋
夜长》
1999年10月30日、31日一个突破性的发现诞生了。
《北京晚报》刊发了记者王军华的专稿《一道世纪难题》。
详细介绍了任一平、陆震纶两位如何找到了《寒秋孤影》
一诗的准确译本一事。
两个月后,即1999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刊载
任一平、陆震纶二位的文章《揭开马勒“大地之歌”第
二乐章唐诗之谜》。副题是:《寒秋孤影》源于钱起的
《效古秋夜长》———推翻了张继《枫桥夜泊》一说。
事由于此:1999年6月,57303部队离休干部任一平、
陆震纶读到《深圳商报·深圳周末》的文章后,决心
“试一试”。他们分析,如果拿5000首唐诗一首首对照,
工作量实在太大,宜取周笃文教授之法,从译本着手研
究。他们放开法译本《玉书》而研究德译本圣丹尼斯的
《唐诗》,发现德译本《唐诗》来源于中文本《唐诗合
解》和《唐诗合选详解》。源头清楚了,如果能找到这
两本书,就有可能弄清《寒秋孤影》究竟为谁所作。但
是,一百年前德国人用的这两个中文版本实在太古老了,
他们找遍各图书馆都找不到。“事有凑巧,他们从干休
所一位名叫崔坚的老同志那里找到了《唐诗合解笺注》,
这是崔老1952年在广州一家旧书店买到的。”两人如获
至宝,于是细查,发现唐人钱起的《效古秋夜长》很像
《寒秋孤影》,此诗前四句:“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
香,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与德译诗对
照,情境完全相符,只是译者把原诗的四句、每句译成
四句,成了十六句(请读者对照所附歌词(中译)。
闻讯的北京、上海、深圳各地的文化学者们都十分
激动。基本肯定,《寒秋孤影》即钱起的《效古秋夜长》。
两诗之谜中的一谜已破,破译者:任一平、陆震纶二位。
四、《寒秋孤影》究竟是谁最早破译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与此同时,《音乐爱好者》
刊载了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的文章,除一方面指出
《寒秋孤影》确是钱起的《效古秋夜长》外,并指出这
个观点“我早在1983年已经提出来了,只是不被太多的
人知道而已。”
不久,76岁的老教授钱仁康先生给本刊打来电话,
他说(大意)“1983年法国研究马勒的著名学者米切尔
来华访问,文化部请我接待了他。当时,米切尔在研究
马勒《大地之歌》时,也碰到同样问题,即弄不清《寒
秋孤影》是哪位唐人的作品。于席间问我,此事开始引
起我的注意,米切尔回国后,我便着手研究这个问题。
我将张继、张籍等人的诗都查了,全对不上号,经过长
时间考证,我终于在钱起一首诗《效古秋夜长》中找到
了答案。
不久,我将研究结果写信告诉了米切尔博士,他给
我回了信,表示十分同意我的考证成果。后来,并在他
的专著《古斯塔夫·马勒》一书的第三卷《生与死的歌
曲和交响曲》中肯定了我提出的观点:《寒秋孤影》即
钱起的《效古秋夜长》。”
我在电话中停顿片刻———“你给米切尔博士的信
有没有留下底稿?”我问钱教授。他听出了我在查证提
出这一观点的实据。“没有———”他遗憾地说:“写
信当然是不留底稿的。所以,我在同米切尔的交往中已
解决了这一难题的事,只能在我心中知道了。”我沉默
了一下,钱教授又说:“不过,我可以向你们提供米切
尔博士《生与死的歌曲和交响曲》一书的片断。”(见
右上)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收到了钱仁康教授热情洋溢的
来信和米切尔的《生与死的歌曲和交响曲》的片断(中
译文),来文中确有如下一段话:“《大地之歌》中来
历不明的歌词不仅使西方学者感到困惑,中国学者也在
探索解疑。我十分感谢杰出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钱仁
康教授,他提供给我唐诗人钱起的古诗《效古秋夜长》,
提出这可能就是戈蒂埃(即戈谢)弄错了作者的《秋夜》
一诗的原作……”
至此,《寒秋孤影》一诗原作者为谁,基本上可以
打一句号了。只是,是谁最早破译了这两首唐诗?是任
一平、陆震纶二位还是钱仁康教授?可惜的是,钱教授
除了米切尔的话,并没有拿出早于任、陆的实证。
五、《青春》是谁的作品?
然而,一个月一个月过去了,比《寒秋孤影》更晦
涩的《青春》一诗更无答案。而且,从来信来电和各地
文章看,涉足《寒秋孤影》一文的人较多,而涉足《青
春》一诗的人较少,这也说明了《青春》一诗具有更大
难度。人们在静候着另一声惊雷。
1999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周
笃文、洪允息的文章《“青春”,一首扑朔迷离的仿唐
诗》,提出了一个看法:《青春》是戈谢的仿作:“我
们渴望一个圆满的答案,但事实是无情的。我们查遍了
李白的诗文集……找不到可供比照的文本……有人认为
是李白《宴陶家亭子》的意译。不错,在法德译文中,
该诗题为‘瓷瓶’或许与‘陶’、‘琉璃’有点相近,
至于诗中景象,则未免大相径庭了。经过反复查证,我
们认为该诗与李白无关,只能是一首仿作。”
那么?仿作者是谁呢?马勒《大地之歌》依据的唐
诗源自贝特格译的《中国之笛》;《中国之笛》源自戈
谢(一译戈蒂埃)法文版《玉书》,那么马勒、贝特格、
戈谢三人谁才是仿作者?
周、洪二位排除了马勒和贝特格(从略)后,提出:
仿作者———戈谢。
戈谢是与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同时代的一位绝色美
人,也是雨果的情人。她的父亲泰克菲勒便是最早提出
资产阶级文学观“为艺术而艺术”的人。20岁时,戈谢
请了中国人丁毅龄做她的家庭教师,学习中国文学。
22岁那一年,在丁的指导下,她将中国诗歌汇编成集,
取名《玉书》。在《玉书》中,有一首署名为李白的诗
《瓷亭》。周、洪二位认为,“当时戈谢才二十出头,
对中华文明的向往与青春浪漫的激情使她投入汉诗的编
织。她信马由缰,大删大改,甚至张冠李戴。”这首后
来被马勒谱入《大地之歌》的《瓷亭》很可能就是她激
情冲动下凭想像仿写的“唐诗”,而被戈谢冠以了李白
的名字。
我拨通了周教授的电话,传来的是一个自信的声音:
“是的,这种冒名的现象,在古今文学历史上很多,如:
席勒就曾把自己的诗冠以孔子的名字。感谢贵报对中华
文化传播的支持。根据半年多来全国各地探讨的结果,
我们已呈书报告李岚清副总理:马勒《大地之歌》中的
《寒秋孤影》为唐人钱起的诗《效古秋夜长》;另一首
《青春》,为法国女作家戈谢的仿作。”
正当我们准备放下这段公案时,2000年1月20日,我
们收到了钱仁康教授的来信,来信中提供了他最先破译
《寒秋孤影》一诗的实证。信中是一份他发表在《解放
军歌曲》中的小文章“马勒的《大地之歌》与唐诗。文
中通过分析最后指出:“可以肯定,《秋天的孤独者》
(即《寒秋孤影》)是钱起的诗(即《效古秋夜长》……
出版时间是1983年12月5日。
附:《寒秋孤影》德文歌词(中译)“蓝色的秋雾
弥漫在湖面上,青草叶上覆盖着严霜,好似画家把翡翠
似的绿粉,轻撒在娇嫩的花朵之上。鲜花已失去它的芬
芳,寒风将花朵吹落在地上。凋谢成金色的莲花,即将
随波荡漾。……我已困倦,灯已熄灭,诱我入眠,长眠
之地啊,我已来到你这里,赐给我平静吧,我需要休息。
我心中的秋日过于漫长,我在孤寂中啜泣,亲爱的太阳
啊,你为何不再放射光芒,亲切地把我痛苦的泪水晒干?”
《青春》德文歌词(中译)“在那小小水池的中央,伫
立着一座绿色琉璃的小亭,上面盖着白色的屋瓦。好像
是猛虎的弓背一样,翡翠的小桥弯弯地横跨到小亭上。
朋友们在亭中相聚,穿着华丽的衣衫,饮酒畅叙,赋诗
作乐,丝袖拖地,帽带飘垂。在平静的湖水面上,一切
都奇异地倒映出来,绿色的琉璃小亭,覆盖着白色的屋
瓦;新月形的弯桥,犹如倒立的弓。朋友们在亭中相聚,
穿着华丽的衣衫,他们饮酒、畅叙,赋诗、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