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出版著作
一、专著
《论梵文td的音译》(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年)
《马克思论印度》(人民出版社,1951年)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西格斯著,季羡林译,作家出版社,1955年)
《沙恭达罗》(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
《印度简史》(1957年)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义》(人民出版社,1958年)
《五卷书》(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优哩婆湿》(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罗摩衍那初探》(季羡林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年)
《罗摩衍那》(全七卷,共八册,蚁垤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84年)
《天竺心影》(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9月;1998年4月重印;2007年4月再版)
《朗润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中印文化关系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印度文学研究集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节录佛教相关部分/中外佛教交通史料汇编》(季羡林著,张星烺编,台湾弥勒出版社,1984年)
《印度两大史诗评论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大唐西域记校注》(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1989、1995、2000年重印;)
《大唐西域记今译》(季羡林、张广达、李铮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家庭中的泰戈尔》(黛维著,季羡林译,漓江出版社,1985年)
《季羡林散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东方文化知识讲座》(黄山书社,1989年)
《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中印文化交流史》(新华出版社,1991年)
《季羡林序跋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万泉集》(1991年)
《季羡林小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留德十年》(东方出版社,1992年)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3年)
《季羡林留德回忆录》(中华书局,1993年)
《东方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季羡林论印度文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
《沙恭达罗》(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
《炉火情:泰戈尔谈话录》(黛维著,季羡林译,漓江出版社,1995年)
《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台湾东初出版社,1995年)
《季羡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人生絮语》(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梵文基础读本:语法课文词汇》(施滕茨勒著,季羡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赋得永久的悔》(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2007年再版)
《怀旧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
《禅与东方文化》(商务印书馆,1996年)
《季羡林文集》(24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东西文化议论集》(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朗润琐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我和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2005年再版)
《书山屣痕:季羡林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名家荐书》(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梦萦未名湖》(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
《季羡林散文全编》(前四卷)(邓九平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2月)
《清塘荷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春归燕园》(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年)
《汉语与外语》(语文出版社,2000年7月)
《漫谈人生》(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缀玉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
《世态炎凉》(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
《东西漫步》(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年)
《季羡林人生漫笔》(同心出版社,2000年)
《旅德追忆: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商务印书馆,2000年)
《朗润园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季羡林与名人》(群众出版社,2001年)
《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季羡林散文全编》(五)(邓九平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
《大学往事:一个世纪的追忆》(昆仑出版社,2002年)
《我的求学之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学问之道》(沈阳出版社,2002年)
《感悟人生》(沈阳出版社,2002年)
《耄耋新作》(沈阳出版社,2002年)
《清华园日记》(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
《季羡林语要:修身与治学》(沈阳出版社,2003年)
《季羡林散文全编》(六)(邓九平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
《火焰山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1月)
《畅谈东方智慧:季羨林、蒋忠新与池田大作鼎谈集》(季羡林、蒋忠新、池田大作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
《清塘荷韵》(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
《留德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德国印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皓首学术随笔:季羡林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 《病榻杂记》(新世纪出版社,2007年1月) 《佛教十五题》(中华书局,2007年1月) 《季羡林说国学》(京华出版社,2007年4月)
二、主编
《印度民间故事集》(第一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
《东方文学作品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外文学书目答问》(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东方文化史话》(黄山书社,1987年)
《印度古代诗选》(季羡林、刘安武选编,漓江出版社,1987年)
《东方短篇小说选》(季羡林、刘安武编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
《东方文学名著题解》(季羡林、刘安武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
《南亚东南亚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东方文学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我与中国20世纪》(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东方文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传世藏书·史库·地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
《世界文化史知识:插图本》(1—10)(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
《泰戈尔名作欣赏》(季羡林、周志宽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
《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书苑雅奏》(钟敬文、季羡林、邓九平主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
《书人心语》(邓九平、钟敬文、季羡林主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
《枝蔓丛丛的回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
《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
《没有情节的故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
主要发表文章
一、论文
东方语文范围内的科学研究问题(《科学通报》1954年05期)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年01期)
再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兼评美国梵文学者弗兰克林·爱哲顿的方法论(1958年4月4日写毕,原载《语言研究》1958年01期)
五四运动后四十年来中国关于亚非各国文学的介绍和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2期)
对于新诗的一些看法(《文学评论》1959年03期)
必须用汉语拼音字母的读法来读(《语文建设》1961年02期)
古代印度的文化(《历史教学》1962年10期)
关于《大唐西域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新疆与比较文学的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1年01期)
论《五卷书》(《国外文学》1981年02期)
泰戈尔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2期)
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3期)
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民族语文》1982年04期)
中世印度雅利安语二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外国语》1984年05期)
三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4年2月12日写毕,原载《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月)
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妓女祷雨的问题(《世界历史》1985年10期)
论东方文学——《简明东方文学史》绪论(《国外文学》1986年04期)
cīnī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04期)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印度文化特征(《电影艺术》1988年08期)
关于神韵(《文艺研究》1989年01期)
梵语(《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年02期)
吐火罗语(《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年02期)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梨俱吠陀》几首哲学赞歌新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展之关系(《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1期)
新疆古代民族语言中语尾——-a(?)>u的现象(《中国文化》1991年01期)
吐火罗文和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记》性质浅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再谈东西文化(《哲学动态》1991年07期)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文艺争鸣》1992年04期)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04期)
关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中国文化》1994年01期)
抽象理想之至境(《中国图书评论》1994年04期)
蔗糖在明末清中期中外贸易中的地位──读《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札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白糖问题(《历史研究》1995年01期)
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回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西方不亮,东方亮——季羡林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的演讲(《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04期)
“天人合一”新解(《中国气功科学》1996年04期)
清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文史哲》1996年04期)
新疆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应用(《文物》1998年02期)
谈文学中的“多余的人”(《昌潍师专学报》1998年06期)
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文史哲》2001年01期)
佛教传入龟兹和焉耆的道路和时间(《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2期)
华夏天竺兼爱尚同——关于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对话(季羡林、郁龙余,《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丝绸之路与西行行记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东学西渐与“东化”(《光明日报》2004年12月23日)
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孔子研究》2005年06期)
玄奘时代及其后两地的佛教信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选自《季羡林说国学》,中国书店,2007年4月)
二、散文
母与子(1934年4月1日写毕)
红(1934年7月21日写毕)
老人(1935年5月2日写毕)
忆章用(1946年7月23日写于南京)
春满燕园(1955年)
马缨花(1962年10月1日写毕)
夹竹桃(1962年10月17日写毕)
爽朗的笑声(1979年1月31日写毕)
泰戈尔与中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02期)
西谛先生(1981年2月2日写毕)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1981年5月11日写毕)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1982年10月12日写毕)
我和外国文学(1986年5月31日写毕)
遥远的怀念(1987年3月18日写毕)
怀念西府海棠(1987年4月26日写毕)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1987年10月1日写毕)
重返哥廷根(1987年10月写于北京)
为胡适说几句话(1987年11月25日写毕)
虎年抒怀(1988年1月27日写毕)
在饥饿地狱中(写于1988年,收入《留德十年》)
我的老师们(写于1988年,收入《留德十年》)
学习吐火罗文(写于1988年,收入《留德十年》)
迈耶一家(写于1988年,收入《留德十年》)
回忆梁实秋先生(1988年3月26日写毕,刊于《今日中国》中文版1988年06期)
我们的民族性出了问题(《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04期)
月是故乡明(1989年11月3日写毕)
忆念胡也频先生(1990年2月9日写毕)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先生(《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3期)
神奇的丝瓜(1990年10月9日写毕)
八十述怀(1991年1月1日写毕)
幽径悲剧(1992年9月13日写毕)
我写我(1992年11月16日写毕)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1993年2月17日写毕)
哭冯至先生(1993年2月24日写毕)
二月兰(1993年6月11日写毕)
我的书斋(1993年6月22日写毕)
怀念乔木(1993年11月28日写毕)
新年抒怀(1994年1月1日写毕)
漫谈东西文化(《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01期)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中国作家》1994年02期)
中国古史应当重写(《科技文萃》1994年03期)
赋得永久的悔(1994年3月5日)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神州学人》1994年03期)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二(《神州学人》1994年04期)
我喜爱的十种书(《人民论坛》1994年04期)
听诗——欧游散记之三(《神州学人》1994年05期)
寻梦——欧游散记之四(《神州学人》1994年06期)
海棠花——欧游散记之五(《神州学人》1994年07期)
听雨(1995年4月13日写毕)
关于《四库全书》(《读书》1995年05期)
二战心影(《科技文萃》1995年06期)
我的妻子(1995年6月21日—25日写毕)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1995年7月18日写毕)
回忆陈寅恪先生(1995年12月1日写毕)
涉沧海,话留学(《神州学人》1996年08期)
延边行(《中国民族》1996年10期)
清塘荷韵(1997年9月16日写毕)
书院漫谈(《中国大学教学》1997年02期)
牛棚生活(《中国文化》1997年Z1期)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1998年9月25日写毕)
记张岱年先生(1999年1月10日写毕)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1999年5月2日写毕)
人间第一爱(2000年)
大放光明(2000年6月8日写毕)
佛山纪行(《中国老年报》2000年7月28日)
清华梦忆(2000年11月7日写毕,刊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九十述怀(2000年12月20日写毕)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视野》2001年02期)
清新俊逸清华园(2001年2月18日写毕,刊于《光明日报》2001年3月23日)
一条老狗(2001年5月2日写毕)
祝贺母校山东大学百岁华诞(2001年8月11日写毕)
追忆李长之(2001年8月29日写毕)
作为人,作为“朋友”的胡适(《学习时报》2003年11月10日)
国学漫谈(选自《季羡林说国学》,中国书店,2007年4月)
三、序跋
《比较文学译文集》序(《读书》1982年02期)
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前言(《国外文学》1986年03期)
《歌德与中国》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序(《兰州商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放眼宇宙识文化——《东方文化丛书》总序(《读书》1990年08期)
《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序(《语文研究》1991年01期)
国学大师汤用彤——汤用彤先生诞生二百周年纪念文集序(《读书》1993年03期)
《汉译法国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目录汇编》序(《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06期)
《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序(《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01期)
《糖史》自序(《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4期)
《中国翻译词典》序(《中国翻译》1995年06期)
东方文化复兴与中国文艺理论重建(《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06期)
《中外文化交流史》丛书序(《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02期)
《比较文学》序(《中国大学教学》1997年06期)
《书海浮槎》序(《书屋》1997年06期)
卅年河东卅年河西──《东方文化集成》丛书《总序》(《岭南文史》1999年02期)
马识途《沧桑十年》序(《红岩春秋》1999年02期)
《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序(《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东方与西方现代化的异同——《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序言(《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2期)
《长江文化研究文库》总序(《企业导报》2000年03期)
《东方文化与东亚民族》序(《汉字文化》2001年01期)
清华万象荟萃眼前——《名家绘清华》序(《中国科技月报》2001年05期)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序(《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7日)
《泰山石刻》序言(《泰山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东西方思维模式断想——《赵元任全集》序(《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四、书评
一部值得重视的书——读阿克巴尔《中国纪行》(《读书》1987年07期)
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读《丝绸之路》的观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