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
|
|
|||||||||||
|
||||||||||||
谢泳 |
||||||||||||
中国现代大学的历史并不长,但她的转型却完成得较好,中国的许多事情,其实也并不像有人想的那么难,只要制度好,有些事办起来是可以成功的,至少中国的大学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蒋廷黻在他的回忆录中述及他当年在清华历史系的经历,就很给人启发。蒋廷黻初到清华时,清华历史系基本上还是传统教法,蒋廷黻是学过现代历史研究方法的学者,他从美国回来以后,就想用这种现代的方法来改变清华旧的历史教学方法,很快他就成功了。他回忆说: “渐渐的,我认为我应该放弃这批旧学者。我要把他们当做我个人的老师。我希望他们能在我身边,以便请教,另一方面我希望能有一批新人来教历史。在教书时,他们能够告诉我们中国从什么地方发源,又向何处发展,最后定居在什么地方。我不声不响的引进一批年轻教授代替原来的老教授。一点麻烦都没有。我予新人充分的时间。我说: ‘现在努力吧,准备开一门课,那么,就是清史吧,你有兴趣吗?你知道清代的大问题吗?努力吧,我会供给你参考书、助理人员和时间。 同时为了生活,你必须教一点其它课程。你愿意教什么都可以,但你必须在两三年时间内准备开一门新课。'我引导这批年轻教授开始使用一套新方法,一点也没有引起麻烦和反对。如果不是因为战争爆发,我们能循此途径继续努力下去的话,我坚信:在十或二十年之内清华的历史系一定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全国唯一无二的历史系。对这些政治及社会科学的观念,同寅们常常交换意见。很幸运,校长和评议会都同意我的作法。因此,拟定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课程。如果有人有兴趣比较一下清华1929年与1937年的异同,他一定会发现在课程方面有很大的改变。此举,我认为是对中国教育的一大贡献。我一直为此感到快乐,因为我在这方面曾略尽绵薄。”(《蒋廷黻回忆录》第124、125页,台湾传记文学版)从蒋廷黻的回忆中我们能够感到在老清华,也不是什么都是西方的好,他们也在努力使好东西能和中国的实际结合,传统和现代其实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特别是对像教育这样的问题,没有必要夸大中国和西方的差别,在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的特点首先是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一个相遇即融合的过程,好坏一望而知,好东西在哪里都好,教育是这样,其它又何尝不如此呢?
|
||||||||||||
[来源:中华读书报] |
||||||||||||
[返回] |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