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国学网学者春秋→乐黛云
 
相关文章

 ·乐黛云:构筑跨文化之桥

 ·乐黛云: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

 
透过历史的烟尘

 作者:乐黛云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35313
 出版日期:1997-11

内容提要

  本书是“北大未名文丛”的一种,是乐黛云教授的学术随笔集。人生在世,总有一些场景,铭刻于心,永远难忘,尽管时光如逝水,往事瞬间就会隐没于历史的烟尘;但这些场景却像里程碑,联系着一些人和事,标志着你成熟的某个阶段,已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目录

序 季羡林

我的选择我的怀念

透过历史的烟尘——纪念一位已逝的北大女性

一个冷隽的人一个热忱的人——纪念吾师王瑶

大江阔千里——季羡林先生二三事

茅盾在北大

自由的精魂与文化之关切——我所知道的北大校长们

解构心态与当代创作

商谈古今中西文化发展大事——记西湖之滨的一次学术联欢会

文化冲突及其未来——参加突尼期国际会议的随想

多民族文化研究的广阔前景——祝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

从世界文化交流看华文文学研究

积极推进文学研究中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

奇人杜亚泉——上虞行之一

……

 
绝色霜枫

 作者:乐黛云 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M:7806470816
 出版时间:2000-08-01

内容提要

  本书是“当代女学人文丛”中的一种,所收为乐黛云教授的学术随笔,书卷气很浓,书中前一辑忆人忆事,后一辑议书议文。

目录

第一辑

流年似水
我们的书斋
我在北大中文系——1948
“啊!延安……”
绝色霜枫
我所认识的北大校长们
沧海月明
他们战地死在山城
真情·真思·真美

第二辑

别一种青春
叛逆·牺牲·殉道
无名、失语中的女性梦幻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漫谈中国艺术的四绝之一:灯谜
中国的世纪末颓废
鲁迅的《破恶声论》及其现代性
孤独者的怨愤
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
21世纪——多元文化的世纪?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些特点
如何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
中西诗学中的镜子隐喻
诗歌·绘画·音乐

乐黛云

  乐黛云,女,1931年1月生于贵州,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英语四会,俄语可阅读,1990 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84-1989)、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主要著作有:《比较文学原理》、Intellectuals in Chinese Fiction (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原理新编》、《自然》、《跨文化之桥》,并主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茅盾论中国现代文学》、《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访问讲学

1981—1982年,哈佛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

1982—1984年,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东方文化系研究员

1991—1992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兼任教授

1995—1996年,澳大利亚麦尔本大学访问教授

1997—1998年,荷兰莱顿大学胡适讲座教授

1999—2000年,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

参加会议

1981年8月,纽约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

1983年7月,夏威夷中国现代文学国际讨论会

1985年8月,夏威夷比较哲学国际讨论会

1986年7月,德国汉堡亚洲与北非第32届年会

1987年8月,慕尼黑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

1987年9月,美国第二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会议

1989年6月,东京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会

1990年8月,东京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

1991年6月,雅典国际妇女研讨会

1991年4月,印度国际比较文学理事会

1992年7月,巴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会

1993年8月,加拿大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

1994年8月,新加坡“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5年10月,墨尔本中国当代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6年3月,巴黎《远近丛书》出版会议

1996年4月,美国阿特兰塔美国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

1996年8月,香港浸会大学讲学一周

1996年8月,丹麦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会

1996年9—11月,荷兰莱顿大学担任胡适讲座

1996年12月,京都日文研南太平洋地区文学讨论会

1997年7月,巴黎出版会议

1997年8月,荷兰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五届年会

1998年7月,台湾清华大学大众文化研讨会

1998年8月,捷克布拉格“晚清与五四之间”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8年8月,美国波士顿第20届世界哲学家大会

1998年9月,加拿大温哥华“中国与21世纪”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8年9月,瑞士“尼采在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8年11月,西班牙“遗产继承与交换”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9年6月,日本福岗“东亚文学——交流与交响”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9年9—12月,香港科技大学讲学

1999年9月,巴黎跨文化研究会及《远近丛书》法文版首发式

1999年10月,美国“自我概念”国际学术讨论会

研究方向

  二十年来一直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5—1998)、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89—1997),自1989年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至今。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文学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坚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以至武装冲突。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人们沟通和对话的需要正是比较文学的灵魂。

  自国务院将比较文学学科列为中国文学研究四大学科之一,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并列以来,中国比较文学队伍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的一支人数最多,能量很大,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的学术力量。1985年成立的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是全国第一个建立起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系统培养比较文学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学术基地。

  近年来,特别关注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如何通过文学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也反对文化孤立主义;主张既努力从他种文化吸取营养,又在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认识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并将己有特长贡献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例如探讨如何使极其丰富的中国传统诗学为现代所用,即在中国传统诗学的基础上,参与现代世界重大文艺理论问题的讨论,使之成为建构未来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将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充满着复杂矛盾斗争、各学科逐渐走向综合的时代,从中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出发,探讨这一或将覆盖今后百年的跨文化、跨学科的大问题,将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创新意义。

获奖情况

文学评论优秀奖,1985年

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

教育部第二届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8年

20世纪二千名世界杰出学者银质奖章(英国传记学会),2000年

科研项目

多元文化的理论和实践:《跨文化对话杂志》(中文版每年三期,法文版每年一期),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资助,1998—2000,共21万法郎, 2000—2003每年7万法郎。

文化互看调查研究:《远近丛书》,2003年出齐20本,在中国和法国同时出版。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资助40万法郎。

中西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现代中西文学与文化传递十大名家》,北京大学出版社项目

中西诗学研究:《世界诗学十大问题——中西视界》,北京大学社科项目

中国传统诗学关键辞研究及英译,北京大学社科项目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