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入收藏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文史学家胡小石

风骨凛凛一宗师——胡小石与南京大学

专请胡小石题字 众名家力保"江苏省国画院"题署

且看前人如何教书?
《胡小石书风
 
 

 

 

 

 

 

文史学家胡小石

  


  胡小石先生1888年8月16日诞生于南京,原籍嘉兴。胡小石的父亲胡季石先生,是晚清的一位举人,曾在南京候补,故举家迁居南京。季石先生曾师从兴化刘熙载,受刘氏影响,所以在对小石先生的启蒙教育中,便包含了较丰富的内容,很早就引导小石先生走上博学多能的道路。

  先生10岁时,父亲去世,家庭经济拮据,靠少量房租和母亲从事络丝等劳动生活。寡母孤儿,颇受富室欺凌。这种处境,培养了先生自幼奋斗自立的精神和偏于孤傲的性格。10岁以后,曾在私塾学习。1902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奏准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改称两江师范学堂。1906年李瑞清(梅庵,后自号清道人)摄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使学堂大有发展。先生1906年9月,考取了两江优级师范预料,1907年2月插班进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农博分类科。在两江师范,先生度过了18岁至21岁的年华。当时两江师范,自然科学主要由日本教习任教,而传统文化的学习,则由监督亲自过问。先生以其家传的书法和深厚的旧学功底,引起了梅庵先生的注意,有一次,李先生出题测试学生,小石先生做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梅庵先生的激赏,成了梅庵先生悉心指导的入室弟子。

  1910年2月,先生从两江师范学堂毕业,留校任附中教员。梅庵先生介绍他与同学胡翔冬拜于陈三立(散原老人)门下学习诗学。先生于诗学更得精进。 1910年,先生与其同学杨仲子先生之妹杨秀英结为伉丽。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发生。此时,两江师范学堂已停办。梅庵先生退居上海,自号清道人,以鬻书画自给。当梅庵先生离开南京时,先生从城北急往城南藩署谒别。1912年3月,先生受聘为江苏第四师范博物教员。1913年1月又经梅庵先生介绍,任长沙明德中学博物教员。1914年4月患怔忡之疾辞职回宁。8月,乃应聘江苏第一女子师范, 教博物兼教国文。1917年7月,辞去第一女师教职。

  1917年8月由梅庵先生介绍,先生去上海任仓圣明智大学国文教员。1918年1月,复应梅庵先生之召,至其家中设家塾教授其弟、侄辈,同时继续从李先生学。小石先生书法本有根柢,此时更为精进。先生寓沪时,沪上寓居不少遗老,其中不乏宿学之士,有幸向之请教 , 获益很多。特别是沈子培先生,是季石先生同榜,于文字、金石之学对先生指导尤多。先生在上海期间,辑所得金石拓片,附以考释,成《金石蕃锦集》二册,由震亚书局石印出版。

  1920年9月,梅庵先生病逝。小石先生主办丧事,克尽弟子之道。后来每逢梅庵先生忌日,先生必素食以为纪念,终生不渝。先前,陈中凡先生向其任教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推荐小石先生,当年11月,乃受聘该校教授兼国文部主任。
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曾给学生讲授过修辞学、诗歌选作、中国文学史等课。20年代初,许多课程尚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阶段。先生讲课,于每一时代取其代表性作品加以剖析,于每时代文学,分别其主流与支流,探究其来龙去脉,使之真正具有“史”的规模。这在当时是很有独创性的。

  先生在北京时开始深研楚辞。同时,也深研甲骨文字,最服王国维融合经学、史学与小学(文字音韵)于一炉的做法,务求以科学的方法得出可信的结论。
1922年8月,先生辞去女师大职务,应武昌师范大学之聘,任教授兼国文系主任,讲授散文、文学史、诗选等。同事中有刘禺生、黄季刚诸先生。学生中有刘大杰、胡林翼、贺扬、李俊民等。先生于教学之余,每携学生徜徉于山水之间,偶有诗作,集成《武昌杂诗》一集。

  先生在武昌时,曾完成《楚辞辨名》《屈原赋考讲义》等著作。 1924年3月,受西北大学校长傅佩青邀请,往任该校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6月因母病回宁。9月乃应聘金陵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主任,授楚辞、杜诗、甲骨文等课。1925年复兼东南大学教授及文理科长,教授文学史。当时金大、东大的教授往往互相兼课,但1927年春,金大认 为按校章不得兼职外校。先生辞职受聘于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5月定称国立中央大学)任专职教授兼系主任及中文研究室主任。先生于1911年两江师范毕业,十余年执教南北各校,至此方得回南京定居。

  先生回宁后,在城北将军巷31号,筑小楼居住,题名“愿夏庐”。小楼共三层,一楼会客,二楼北室先生自居,号称北楼,靠壁一榻 , 榻前几案堆满书籍,室中一大案,为先生挥毫作书处,三楼为藏书楼 , 藏书万卷,入室弟子得以读书其中。先生回南京后,过了10年比较安定的日子。1927年北伐成功,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中央大学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所高等学府, 受到特别的重视。当时学校广聘名师来校任教,仅中文系就有王伯沆、吴梅、汪东、黄侃、胡小石、汪辟疆等著名学者。这些学者各有专长, 又善于做诗填词,春秋假日,每有诗社雅集,或分韵、联句为游玩助兴。 有这样的学术气氛,又有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故而抗战前十余年,是能够专心做学问的时期,先生的重要论文,大多完成于此一时期。如:1927年写成《说文古文考》,于1924年左右写成《甲骨文例》,1928年发表《金文释例》,1937年8月发表《声统表》,1933年发表《古文变迁论》,1934年发表《齐楚古金表》,1935年写成《书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印本》,1926年发表《远游疏证》,此外,讲授多年的《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也于1928年正式出版。

  小石先生生长在南京,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在南京度过的。他对于南京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南京的名胜古迹无不留下他的足迹, 并曾写有许多歌咏南京的诗篇。先生尤喜后湖,每年总有数次之游。 南京,这一六朝古都,一砖一瓦无不凝聚着古代文化之精彩,此地又擅出水之胜 ,无怪乎先生一生都在研究南京,欣赏南京了。 抗战前的十多年,虽然相对安定,但先是军阀混战,然后是日寇日益进逼,国难当头,也绝对说不上是升平时代。因此,在小石先生笔下忧国伤时之作,也时有出现。

  1937年7月7日,日寇挑起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当年9月先生举家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其将军巷“愿夏庐”遭日机轰炸焚毁,书籍文物损失惨重。先生酷爱杜甫诗,今国土大半沦亡,流寓蜀中,与杜甫的遭遇竟很相似,所以就更容易从杜诗取得共鸣。1938 年作《南京陷及期书愤》有云:吊楚南公誓,收京杜老讴。寸心与江水,奋激日东流。

  先生在重庆颇多关切时事之作。如《夏教授稚子废学卖报》、《见流人鬻衣者》记叙了物价飞涨之际,人们生活之艰难。《咏伤兵二首》则对生活无着的伤兵寄予莫大的同情。《夜闻捕盗》则对“战伐生理难”“非饥宁有此”的“盗贼”寄以哀怜。 因遭逢国难家难,故所为诗颇多悲凉之语,记叙诸事则有诗史气象。

  先生在重庆时,名望甚高。1938年即为部聘教授。是公认的国学大师、著名教授。1939年8月,先生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邀请,去昆明任教同时兼任文法学院院长。1941年2月,应白沙女子师范学院院长谢循初邀请,兼任该校教授,并移家至江津县白沙镇,自此,始以“沙公”“沙”题款。先生在江津曾经调查研究,作《江津县方言志》。1943年8月,中央大学依例给先生一年休假,乃复往云大任教。其时西南联大罗常培先生主持文史哲演讲会,乃亲致请柬,邀请先生演讲,先生作了“八分书在中国书学史上的地位”的演讲。1944年7月休假期满,先生仍回中大任职。该年9月,中大成立文科研究所中国文学部,先生任主任,先后招收研究生10余名。

  1945年8月14日日寇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延至1946年5 月,中央大学陆续迁回南京,全校于11月1日开学上课。因“愿夏庐”被毁,先生全家开始住在学校宿舍,数年后才迁至天竺路21号寓所。当时除在中大任教外,也兼金陵大学课程。

  1947年南京学生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5月20日京沪苏杭16所高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遭残酷镇压,是为“五?二○”血案。先生同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并参加营救被捕学生行动,被特务列入黑名单。

  1948年底淮海战役以后,国民党政府强迫中央大学南迁。先生与梁希先生等组织护校活动,予以抵制。1949年1月先生被推选为“中大校务维持委员会”委员,并与梁希、郑集同被推定为常务委员。4月1日南京大专院校万余人举行“争生存,求和平”游行请愿,先生乘吉普车随游行队伍之后,以保护学生。

  1949年4月23日,先生以愉快的心情迎接南京解放。8月8日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先生与梁希、张江树等21人组成校务委员会,先生仍任文学院院长,同时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顾问,并参加南京市文联(其时省文联尚未成立),1950年,又当选为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年江宁县东善镇祖堂山发现两座大型古墓,先生协助南京博物院进行调查,经考证,确定其为五代十国时南唐烈祖李昇和中主李璟的陵墓。先生亲临指导,为南唐二陵的发掘,作出了很大贡献。1951年,先生应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尹焕章之请,同去江宁湖熟镇,调查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因该遗址具有典型性,后被定名为“湖熟文化”。1952年7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等校有关系科合并,为综合性大学。院系调整时,先生任筹委会委员。1954年开始试行研究生培养制度,1955年先生招收研究生1名,1956年招收副博士研究生4名。

  解放后,小石先生除为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开过许多课程外,还曾为南京博物院、华东文物工作队等单位的人员开设“中国文字与书法”系列讲座,又曾应邀作过多次学术讲座。如:应省文联邀请,讲“屈原与古神话”、“书艺要略”等。1961年5月南京大学校庆,先生作了“杜甫的《北征》”和 “羌村三首” 两次讲演,听者云集,南大校长郭影秋及南大、南师的许多知名教授到场听讲。1961年江苏省成立“书法印章研究会”,先生被推举为会长,傅抱石、黄七五为副会长。

  先生晚年身体渐衰 ,1958年曾住院切除腹内囊肿。1960年春,先生又因旧疾,住入上海华东医院治疗。先生晚年多次患病,但仍担任了校内外的许多工作,同时也着手整理历年之讲义、笔记。如1958年发表的《读契札记》,就汇集了数十年研究甲骨文的心得。1959年开始整理《广韵正读》一书,以《广韵》的反切对照现今各地方言, 可惜未写完即已去世。

  先生一生经历了许多历史剧变。晚年,新中国成立,广大人民得到了翻身解放,民族独立,国家日益富强,作为一名正直的爱国的知识分子,他衷心拥护共产党,并曾提出过入党要求,只是因考虑到他的声望与影响所宜,入党才未能实现。

   1962年3月16日晨7时43分,先生病逝于江苏省工人医院(现为江苏省人民医院),享年74岁。先生逝世后,南京大学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停灵于中山南路殡仪馆。十余日内包括省市领导和普通市民,来吊者络绎不绝。 小石先生有遗言,藏书赠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文物捐赠南京博 物院。他最后也不忘振兴祖国的文教事业,留嘉惠于后人。

  先生逝世后,南京大学成立了以副校长范存忠先生为主任的遗著 整理委员会,集中了所有著作、讲稿、札记、书信等。现整理成的有《胡小石论文集》《续集》《三编》。这虽然只是先生一生研究的很少部分,但也可以看出他的博大精深,每一创见都能给人以很大启发。(摘自《学苑奇峰——文史学家胡小石》)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
010-689001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