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逸,中国历史学家。原名戴秉衡,1926年9月出生,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论组成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早年就学于苏州中学、常熟中学,194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铁路管理系,1946年又重新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就学期间,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1947年加入民青,当选为北大学生自治会理事,又参加进步社团南北社、孑民图书馆。1948年被国民党政府通缉,为躲避政治迫害,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离开北大,前往解放区,进入华北大学一部十七班学习,年底转入一部政治研究室工作。全国解放后,华北大学进入北京并改为中国人民大学,在学校任教至今。
建国初期,在中国人民大学革命史教研室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和研究,编写了《中国抗战史演义》一书,通俗地介绍了八年抗战的历史。1952年调往新组建的中国历史教研室,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并着手编写了《中国近代史稿》和《北洋海军》等书。十年动乱期间,被下放到江西余江县“五七”干校劳动,直到1973年返回北京。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他和一部分同志拨归北京师范大学,在这期间,完成了《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一书。
人民大学复校后,受命组建清史研究所。1980年和1984年,主编的《简明清史》第一、第二册出版;主持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六五”计划项目的《清代人物传稿》(下)十卷,《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清史部分。1987年他的论文集《履霜集》问世。1992年,新作《步入近代的历程》一书出版。1993年出版专著《乾隆帝及其时代》,并主编《二十六史大辞典》,1994年又出版《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1997年《繁露集》出版,同年又主编了《近代文史名著选译》三十九册与《中国近代史通鉴》十册。1999年出版了近期论文集《语冰集》,并主编完成了“211”工程清史子项目《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等。数十年来,撰写或主编书籍三十余种,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1959年曾参加全国群英会。1960年因在越南综合大学授课,越南政府授予胡志明勋章。1961年被推举为高教战线先进工作者。1985年获吴玉章科研奖。1986年获“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著作奖。1995年获香港柏立基孺子牛金球奖,又获北京市社科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曾先后赴越南、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前苏联、加拿大等国讲学。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