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人物品藻是在一定的方式下进行的,同时,它也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对于这些方式和方法的认识,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品藻本身的文化特质。 一、名号称谓与事数标榜 这两种特殊的品藻方式在中古时期非常流行。名号与事数,本身即包含了对人物的品评,实际上是对人物的主要特征的抽象概括。 (一)名号称谓 中古士林喜欢以特殊的名号来称呼人,以显示其主要特点。《后汉书》卷五三《黄宪传》: 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征君”。 “征君”之号表明黄宪在天下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三国志》卷三一《刘二牧传·刘焉》裴松之注引陈寿《益部耆旧传》曰: 董扶字茂安。……始扶发辞抗论,益部少双,故号曰[至止],言人莫能当,所至而谈止也。 “至止”这一称号,形象地说明董扶能言善辩,他人望尘莫及。《晋书》卷三四《杜预传》: 预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又修邵信臣遗迹,激用滍淯诸水以浸原田万余顷,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众庶赖之,号曰“杜父”。…… “武库”是一个颇为流行的雅喻。同书卷三五《裴頠传》:“弘雅有远识,博学稽古,自少知名。御史中丞周弼见而叹曰:“頠若武库,五兵纵横,一时之杰也。”又《世说新语·赏誉》八:“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武库”之喻,意在说明杜、裴、钟三人学识之渊博,思想之宏赡与言辞之犀利,而由“杜父”之号可知杜预声望之高。我们再看以下记载: ……晞乃多置参佐,转易守令,以严刻立功,日加斩戮,流血成川,人不堪命,号曰“屠伯”。(《晋书》卷六一《苟晞传》) (王)修明秀有美称,善隶行书,号曰流奕清举。(《世说新语·文学》三八刘孝标注引《文字志》) 玠在群伍之中,寔有异人之望。龆龀时,乘白羊车于洛阳市上,咸曰:‘谁家璧人?’于是家门州党号为璧人。(同上,《容止》一九刘孝标注引《玠别传》) 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
同上,《任诞》二0) 周伯仁风德雅重,深达危乱。过(子烨案:“过”,徐氏《世说新语校笺》,页470,作“通”,误,当从影宋本)江积年,恒大饮酒,尝经三日不醒,时人谓之“三日仆射”。(同上,二八) 由“屠伯”可知苟晞之残酷,由“流奕清举”可见王修书法之美,“璧人”之号显现了卫玠婷婷玉立的风姿,“江东步兵”说明张翰之放达堪与阮籍媲美,“三日仆射”表现了周顗的忧国忧民,借酒浇愁。在南朝,此类名号也有很多。例如: 戢美容仪,动止与褚渊相慕,时人呼为“小褚公”。(《南齐书》卷三二《何戢传》) 冲与兄淡、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
同上,卷三四《沈冲传》) 时鄱阳王锵好文章,铄好名理,时人称为“鄱桂”。(
同上,卷三五《高帝十二王传·萧铄》) 坦之肥黑无鬚,语声嘶,时人号为“萧痖”。(
同上,卷四二《萧坦之传》) (南浦侯萧推)所临必赤地大旱,吴人号“旱母
”焉。(《梁书》卷二二《太祖五王传·萧推》) 点虽不入城府,而遨游人世,不簪不带,或驾柴车,蹑草屩,恣心所适,致醉而归,士大夫多慕从之,时人号为“通隐”。(
同上,卷五一《处士列传·何点》) 胤以会稽山多灵异,往游焉,居若邪山云门寺。初,胤二兄求、点并栖遁,求先卒,至是胤又隐,世号点为“大山”,胤为“小山”,亦曰“东山”。兄弟发迹虽异,克终皆隐,世谓何氏三高。(《南史》卷三0《何尚之传》附《何胤传》) 孝绰子谅字求信,小名春。少好学,有文才,尤悉晋代故事,时人号曰“皮里晋书”。(
同上,卷三九《刘腼传》附《刘孝绰传》) 博极古今,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官宦簿阀,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世称为学府。(同上,卷六0《傅昭传》) “小褚公”、“腰鼓兄弟”与“鄱桂”之号重在就人物之间的长短、优劣进行比较;“萧痖”之号着眼于人物的生理特征;“旱母”之号说明“天”、“人”之对应关系,虽带有迷信色彩,也表现了人民的不满与怨愤;“通隐”、“大山”和“小山”之号主要表现人物乐隐脱俗的特点;“皮里晋书”和“学府”之号则说明了人物学识的渊博与卓异。 名号称谓作为品评人物的特殊方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品藻思想。就一般情况看,它们所代表的是社会公众的普遍意见,个人的成份要少一些。所以,对这种品藻方式,我们是应予重视的。 (二)事数标榜 事数标榜是中古时期常见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物品藻的重要方式之一。《世说新语·任诞》一: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在“竹林七贤”这个名目中,“竹林”为事,“七”为数,“贤”为标榜之义。关于这一问题,拙著《<世说新语>研究》(页257~270)在陈寅恪先生观点(见《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页48~50)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阐发,当时有一条材料被我忽略了。兹补说之。案所谓“七贤”之称,汉末亦有之。《后汉书》卷四五《袁安传》附《袁祕传》: ……黄巾起,祕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祕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扞刀,皆死于陈,谦以得免。诏祕等门闾号曰“七贤”。 这是“竹林七贤”之名目的近源,而陈先生所举《论语·宪问》“贤者避世”、“作者七人”的说法,则是其远源。 事数标榜的品藻方式,是由东汉末年的清议名士开创的。《后汉书·党锢列传》: 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摽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凯”也。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飨、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三君”、“八俊”等五种事数主要从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着眼,这些人实际上就是若干小型的政治、文化集团,其中的成员各有特点,在士林中的地位也各自不同。《三国志·荀彧传》: 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 后汉之士人常用此类事数来标榜某种特殊的意义,借以概括某一名士群体的特点。三国时代,这种风气也并未衰减。《三国志》卷三九《董允传》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 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袆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 《三国志》卷一三《华歆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又如: 表与汝南陈翔字仲麟、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阳檀敷字文友、张俭字元节、南阳岑晊字公孝为八友。(同上,卷六《刘表传》裴松之注引《汉末名士录》) (金)元休名尚,京兆人也。尚与同郡韦休甫、第五文休俱著名,号为三休。(同上,卷七《吕布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曰四友。(《晋书》卷一《宣帝纪》) 晋代之事数标榜也极为常见,例如: 与王澄、王敦、庾敳俱为太尉王衍所昵,号曰四友。(
同上,卷四九《胡毋辅之传》) 聃字彭祖。少不经学,时论皆鄙其凡庸。先是,兖州有八伯之号,其后更有四伯。大鸿胪陈留江泉以能食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以大肥为笨伯,散骑郎高平张嶷以狡妄为猾伯,而聃以狼戾为琐伯,盖拟古之四凶。(
同上,《羊曼传》附《羊聃传》) 靖少有逸群之量,与乡人汜衷、张甝、索紾、索永俱诣太学,驰名海内,号称“敦煌五龙”。(
同上,卷六0《索靖传》) 兼清素有器宇,少与同郡纪瞻、广陵闵鸿、吴郡顾荣、会稽贺循齐名,号为“五俊”。(
同上,卷六八《薛兼传》) 时吴兴太守晋宁侯张玄之亦以才学显,自吏部尚书与玄同年之郡,而玄之名亚于玄,时人称为“南北二玄”,论者美之。(同上,卷七九《谢安传》附《谢玄传》) 又如: (诸葛)恢避难过江,与颍川荀道明、陈留蔡道明俱有名誉,号曰“中兴三明”,……(《世说新语·识鉴》一一刘孝标注引《中兴书》) 孔敬康、丁世康、张伟康俱著名,时谓“会稽三康”。(同上,《品藻》一三刘孝标注引《晋阳秋》) (谢)鲲与王澄之徒,慕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裸袒箕踞,谓之“八达”。(同上,一七,刘孝标注引邓粲《晋纪》) 以上列举的“四友”、“四伯”、“敦煌五龙”、“五俊”、“卞氏六龙”、“南北二玄”以及“中兴三明”、“会稽三康”和“八达”等等,都是事数标榜之名目。与名号称谓不同,它们能概括地反映某一些人或某一类人的群体特征,同时在人物个体之间也构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在南朝,以事数标榜品评人物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这些流行的事数代表了社会上的公议,体现了世人对某些人物的共同的看法与评价: 时粲与齐王、褚渊、刘秉入直,平决万机,时谓之“四贵”。(《宋书》卷八九《袁粲传》) 既而闲居读《老》《易》,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时彭城刘遗民遁迹庐山,陶渊明亦不应征命,谓之寻阳三隐。(同上,卷九三《隐逸列传·周续之》) 岱少与兄太子中舍人寅、新安太守镜、征北将军永、弟广州刺史辨俱知名,谓之张氏五龙。(《南齐书》卷三二《张岱传》) 升明初,炫以清尚,与刘俣、谢朏、江斅入殿侍文义,号为“四友”。(同上,《褚炫传》) 祏兄弟与暄及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领军萧坦之六人,更日帖敕,时呼为“六贵”。(同上,卷四二《江祏传》) 初,荣绪与关康之俱隐在京口,世号为“二隐”。(同上,卷五四《高逸列传·臧荣绪》)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帝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南史》卷六《梁本纪》) “四贵”、“寻阳三隐”、“张氏五龙”、“四友”、“六贵”、“二隐”和“八友”等等,是从出处、行迹方面对人物的主要特点所进行的简要概括。它们一般由一个数词加上一个称谓名词构成,如“四张”、“四友”;有时在数词前有一个地点名词或姓氏名词,如“寻阳三隐”、“张氏五龙”。“五龙”之“龙”乃比喻性称谓,六朝多见之,对此,我们在以后还要论及。
|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010-6291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