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二、歌谣谚语和文章著作 (一)歌谣谚语 歌谣谚语是中古时期品评人物的又一重要方式。这一方式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以押韵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主要特点,生动、形象,因而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发生影响。从现有的材料看,以歌谣和谚语来品评人物的风气也肇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歌谣在社会上流布甚多,上至朝廷,下到里闾,几乎随处可闻。《后汉书》卷二七《宣秉传》: 秉性节约,常服布被,蔬食瓦器。帝尝幸其府舍,见而叹曰:“楚国二龚,不如云阳宣巨公。” 光武帝之语,近于歌谣,已颇有品藻人伦的意味。又同书卷八二上《方术列传·郭宪》: 时匈奴数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议。宪以为天下疲敝,不宜动众。谏争不合,乃伏地称眩瞀,不复言。帝令两郎扶下殿,宪亦不拜。帝曰:“常闻‘关东觥觥郭子横’,竟不虚也。”…… “关东”云云,即是品评郭宪的谣语,连光武帝都熟知,足见其深入人心。在东汉时代,此类歌谣更是层出不穷: ……后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因此流言转入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后汉书·党锢列传》) 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览惊曰:“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不义乎?
”母闻感悔,涕泣而去。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卒成孝子。乡邑为之谚曰:“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鸤枭哺所生。”(同上,卷七六《循吏列传·仇览》) 任安字定祖,广汉绵竹人也。少游太学,受《孟氏易》,兼通数经。又从同郡杨厚学图谶,究极其术。时人称曰:“欲知仲桓问任安。”又曰:“居今行古任定祖。”(同上,卷七九上《儒林传·任安》) 召驯字伯春,九江寿春人也。……驯少习《韩诗》,博通书传,以志义闻,乡里号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
同上,卷七九下《儒林传·召驯》) ……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 这类歌谣谚语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之语”,“为之歌”,“为之谣”和 这些是最常见的谣谚形式,其中尤以“为之语”为多: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人……。举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从横周宣光。”(《后汉书》卷六一《周举传》) 爽字慈明,一名諝。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同上,卷六二《荀淑传》附《荀爽传》) 戴凭字次仲,汝南平舆人也。习《京氏易》。年十六,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故京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同上,卷七九上《儒林列传·戴凭》) 杨政字子行,京兆人也。少好学,从代郡范升受《梁丘易》,善说经书。京师为之语曰:“说经铿铿杨子行。”(同上)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同上,卷七九下《儒林传·许慎》) 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老病,闚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同上,周泽) 义归,举茂才,让于陈重,刺史不听,义遂阳狂被发走,不应命。乡里为之语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同上,卷八一《独行列传·雷义》) 公孙述时,蜀武担石折。文公曰:“噫!西州智士死,我乃当之。”自是常会聚子孙,设酒食。后三月果卒。故益部为之语曰:“任文公,智无双。”(同上,卷八二上《方术列传·任文公》) “为之语”一类的评人谣谚在三国时代也有不少: (邓)飏为人好货,前在内职,许臧艾授以显官,艾以父妾与飏,故京师为之语曰:“以官易妇邓玄茂。”(《三国志》卷九《曹爽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始南阳韩暨以宿德在宣前为大鸿胪,暨为人贤,及宣在后亦称职,故鸿胪中为之语曰:“大鸿胪,小鸿胪,前后治行曷相如。”(同上,卷二三《裴潜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列传》) (任)嘏,乐安博昌人。世为著姓,凤智性成,故乡人为之语曰:“蒋氏翁,任氏童。”(同上,卷二七《王昶传》裴松之注引《别传》) 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同上,卷一八《典韦传》) 晋人也常以“为之语”品评人物。见于《晋书》者,有: 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故时人为之语曰:“石仲容,姣无双。”(卷三三,《石苞传》) 步阐之役,祜以军法将斩王戎,故戎、(王)衍并憾之,每言论多毁祜。时人为之语曰:“二王当国,羊公无德。”(卷三四,《羊祜传》) 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卷三五,《裴秀传》) 闿字道明,亦有名称,京都为之语曰:“洛中英英荀道明。”(卷三九,《荀勖传》附《荀闿传》) ……侨居平阳,太守杜恕请为功曹,沙汰郡吏百余人,三魏称焉。为之语曰:“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卷四五,《刘毅传》) 洪少以清厉显名,骨鲠不同于物,人之有过,辄面折之,而退无后言。……时人为之语曰:“丛生棘刺,来自博陵。在南为鹞,在北为鹰。”(同上,《崔洪传》)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卷五六,《江统传》) 舆字庆孙。俊朗有才局,与琨并尚书郭奕之甥,名著当时。京都为之语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卷六二,《刘琨传》附《刘舆传》) 麴允,金域人也。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卷八九,《忠义列传·麴允》)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卷九八,《王敦传》) 见于《世说新语》者,有: 欧阳建字坚石,渤海人。有才藻,时人为之语曰:“渤海赫赫,欧阳坚石。”(《仇隙》一刘孝标注引《晋阳秋》) (王)珉有俊才,与兄珣并有名,声出珣右。故时人为之语曰:“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规箴》二二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 南朝士人也喜用“为之语”来品评人物: 时安成公何勖,无忌之子也,临汝公孟灵休,昶之子也,并各奢豪,与湛之共以肴膳、器服、车马相尚。京邑为之语曰:“安成食,临汝饰。”(《宋书》卷七一《徐湛之传》) 竣容貌严毅,庄风姿甚美,宾客喧诉,常欢笑答之。时人为之语曰:“颜竣嗔而与人官,谢庄笑而不与人官。”(同上,卷七五《颜峻传》) 时王玄谟御下亦少恩,将士为之语曰:“宁作五年徒,不逐王玄谟。玄谟尚可,宗越杀我。”(同上,卷八三《宗越传》) 上嘉伯玉尽心,愈见亲信,军国密事,多委使之。时人为之语曰:“十敕五令,不如荀伯玉命。”(《南齐书》卷三一《荀伯玉传》) 初,沈攸之事起,晃便弓马,多从武容,燻赫都街,时人为之语曰:“焕焕萧四繖。”(同上,卷三五《高帝十二王传·萧晃》) 秀之宗人僧佑,太尉[俭]从祖兄也。父远,,光禄勋。宋世为之语曰:“王远如屏风,屈曲从俗,能蔽风露。”(同上,卷四六《王秀之传》附《僧佑传》) ……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梁书》卷三三《王筠传》) 彬字思文,好文章,习篆隶,与(王)志齐名。时人为之语曰:“三真六草,为天下宝。”(《南史》卷二二《王昙首传》附《王彬传》) ……正好交游,无日不适人,人为之语曰:“无处不逢乌噪,无处不逢鲍佐。”(同上,卷六二《鲍泉传》附《鲍客卿传》) “为之歌”,如: 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士。其诸报怨,以义犯率,皆为求其理,多得生济。其不义之囚,即时僵仆。吏人畏爱,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人怀其惠。”(《后汉书·朱晖传》) 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世说新语·任诞》一九) “为之谣”,如: 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京师为之谣曰:“欲得不能,光禄茂才。”(《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附《黄琬传》) (正始八年)五月,(魏明)帝称疾不与政事。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晋书》卷一《宣帝纪》) 仲孚以距守有功,迁山阴令,居职甚有声称,百姓为之谣曰:“二傅沈刘,不如一丘。”前世傅琰父子、沈宪、刘玄明,相继宰山阴,并有政绩,言仲孚皆过之也。(《梁书》卷五三《良吏列传·丘仲孚》) “为之谚”,如: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三国志》卷三五《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马良字季长,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同上,卷三九《马良传》) 亦有“为之号”者,如: 杨阿若后名丰,字伯阳,酒泉人。少游侠,常以报雠解怨为事,故时人为之号曰:“东市相斫杨阿若,西市相斫杨阿若。”……(《三国志》卷一八《阎温传》裴松之注引《世语》) 又有作“为其语”者,如: 太丘长陈寔、寔子鸿胪纪、纪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于汉、魏二朝并有重名,而其德渐渐小减。时人为其语曰:“公惭卿,卿惭长。”(同上,卷二二《陈泰传》裴松之注引《博物记》) 2.“歌之”,“称之”和“语曰”等等 这些歌谣形式也常常用于品评人物。“歌之”,如: ……于是覆案奸轨,所发若神。以病免,吏民思而歌之曰:“邑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 (范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同上,卷八一《独行列传·范冉》) ……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晋书》卷三三《王祥传》) ……预乃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同上,卷三四《杜预传》) 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吴人歌之曰:“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拖不留,谢令推不去。”(同上,卷九0《良吏列传·邓攸》) “称之”,如: 邢颙,字子昂,河间鄚人也。……太祖辟颙为冀州从事,时人称之曰:“德行堂堂邢子昂。”(《三国志》卷一二《邢颙传》) “语曰”,如: 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三国志》卷七《吕布传》) 初,思澄与宗人逊及子朗俱擅文名,时人语曰:“东海三何,子朗最多。”(《梁书》卷五0《文学列传·何思澄》) 又有作“时人云者”或“时称”,如: ……性尤笃慎,每事必为过防。故时人云:“蔡公过浮航,脱带腰舟。”(《晋书》卷七七《蔡谟传》) 洛中雅雅有三嘏:刘粹字纯嘏,宏字终嘏,漠字冲嘏,是亲兄弟,王安丰甥,并是王安丰女婿。宏,真长祖也。洛中铮铮冯惠卿,名荪,是播子。荪与邢乔俱司徒李胤外孙,及胤子顺并知名。时称“冯才清,李才明,纯粹邢。”(《世说新语·赏誉》二二) 这些歌谣谚语往往首先出自一人之口,一旦得到社会公认,便会迅速流传开来。《三国志·夏侯玄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 “谤书”以歌谣的形式评论了魏末朝中的几位权势人物。《世说新语·政事》五: 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犹知管时任。贵胜年少若和、裴、王之徒,并共宗咏。有署阁柱曰:“阁东有大牛,和峤鞅,裴楷鞦,王济剔嬲不得休。”…… 又《三国志》卷五四《周瑜传》: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简短的歌谣,足以显现周瑜杰出的音乐才能。唐人李端《听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全唐诗》卷二八六)即化用了这一典故。《世说新语·赏誉》一二六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 (郗)超少有才气,越世负俗,不循常检,时人为一代盛誉者语曰:“大才槃槃谢家安,江东独步王文度,盛德日新郗嘉宾。” 这三句歌谣也表明了时人对这三位名士的看法与评价。 3.评人谣谚的形式特点 这类歌谣的出现,与东汉时代乐府民歌的发达有一定关系。从形式上看,它们与当时的乐府民歌也非常相似:通常是以七言为主,间有四言、五言和七言,句式多采用单句。七言歌谣一个单句之内的第四个字和第七个字往往是押韵的。《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 ……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逄萌》) 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少受业太学,通《五经》,善谈论,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纷纶井大春。”(《井丹》) 四、五言的谣谚多为双句,每句尾字押韵。如《后汉书·党锢列传》载何颙尝称“颍川荀彧,王佐之器”(《何颙传》),《贾彪传》亦载: ……初,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优,故天下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 四言句和五言句不足为奇,而七言句在中国诗史上则有特殊的价值。首先,这种现象说明在七言诗正式产生之前,七言句式的歌谣就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了,虽然它们还没有构成完整的篇章,但作为七言诗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在形式上为完整的七言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次,此类谣谚对汉魏诗人创写比较长的七言篇制具有启迪的作用。张衡的《四愁诗》(《文选》卷二九)在形式上是七言的,但其中不少句子都带有一个衬字“兮”(如“我所思兮在泰山”),还未摆脱楚辞在形式上的影响;曹丕的《燕歌行》(同上,卷二七)则标志着文人七言诗的正式确立。由张衡(78—139)至曹丕(187—226),时间跨度很长,而处于其间的以人物品藻为主要内容的七言歌谣正显示了七言诗形成期的过渡形态,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文章著作 文章著作是中古时期又一重要的人物品藻方式。从比较广泛的意义来看,《史记》列传的“太史公曰”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亦可视为品评人物之专论。东汉应劭著有《状人纪》和《中汉辑序》,它们也是以品论人物为主的著作。《后汉书》卷四八《应奉传》附《应劭传》:“初,父奉为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又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我在上文曾经提到郭林宗著有品评人物的专书,后来遭乱亡失,尽管这已成为中古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憾事,但他创造的人物品藻的特殊形式却无疑为此类著作的出现导夫先路了,从三国、两晋到南朝,这一学术传统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在曹魏时期品评人物的著作中,嵇康的《圣贤高士传赞》是较为出色的一部。《三国志·王粲传》裴松之注引嵇喜《嵇康传》曰: 撰录上古以来圣贤、隐逸、遁心、遗名者,集为传赞,自混沌至于管宁,凡一百一十有九人,盖求之于宇宙之内,而发之乎千载之外者矣。故世人莫得而名焉。 案《隋书·经籍志》:“《圣贤高士传赞》三卷,嵇康撰,周续之注。”《莲社高贤传·周续之》:“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正,为之注释。”嵇康的这部书已经亡佚,今有戴明扬先生辑录之佚文(附见《嵇康集校注》,页397~426,本书征引嵇康诗文均依据此书)。《晋书》卷四九《嵇康传》也说:“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而据《三国志》卷四五《杨戏传》载,延熙四年(241),杨戏著《季汉辅臣赞》,评论了西蜀地区的五十位名士,如《赞庞士元》云: 军师美至,雅气晔晔,致命明主,忠情发臆,惟此义宗,亡身报德。 其中评论诸葛亮的部分最长,其余有传无赞者也有不少。杨戏所著系蜀中名士录,比吴国胡综的《宾友目》更有价值。陈群的《汝颍人物论》(《全国三文》卷二六),王粲的《汉末英雄记》以及卢毓的《九州人士论》,也是这方面的著作。至两晋时代,此类著作更多,见于记载者主要有: 1.康法畅《人物论》 《世说新语·文学》三0刘孝标注引康法畅《人物论》曰:“法深学义渊博,名声蚤著,弘道法师也。”又同书《言语》五二刘孝标注:“法畅氏族所出未详。法畅著《人物论》,自叙其美云:‘悟锐有神,才辞通辩。’”案此书已经亡佚。 2.伏滔《论青楚人物》 《世说新语·言语》七二:“王中郎令伏玄度、习凿齿论青、楚人物。临成以示韩康伯,康伯都无言。王曰:‘何故不言?’韩曰:‘无可无不可。’”本条刘孝标注:“滔集载其论,略曰:‘滔以春秋时鲍叔、管仲、隰朋、召忽、轮扁、宁戚、麦丘人、逢丑父、晏婴、涓子,战国时公羊高、孟轲、邹衍、田单、荀乡、邹奭、莒大夫、田子方、檀子、鲁连、淳于髡、盼子、田光、颜歜、黔子、於陵仲子、王叔、即墨大夫,前汉时伏征君、终军、东郭先生、叔孙通、万石君、东方朔、安期先生,后汉时大司徒、伏三老、江革、逄萌、禽庆、承幼子、徐防、薛方、郑康成、周孟玉、刘祖荣、临孝存、侍其元矩、孙宝硕、刘仲谋、刘公山、王仪伯、郎宗、祢正平、刘成国,魏时管幼安、邴根矩、华子鱼、徐伟长、任昭先、伏高阳,此皆青土有才德者也。凿齿以神农生于黔中;《邵南》咏其美化,《春秋》称其多才,《汉广》之风,不同《鸡鸣》之篇;子文、叔敖,羞与管、晏比德;接舆之歌凤兮,渔父之咏《沧浪》,汉阴丈人之折子贡,市南宜僚、屠羊说之不为利回;鲁仲连不及老莱夫妻,田光之于屈原,邓禹、卓茂无敌于天下;管幼安不胜庞公,庞士元不推华子鱼;何、邓二尚书独步于魏朝,乐令无对于晋世。昔伏羲葬南郡,少昊葬长沙,舜葬零陵。比其人则准的如此,论其土则群圣之所葬,考其风则诗人之所歌,寻其事则未有赤眉、黄巾之贼。此何如青州邪?’滔与相往反,凿齿无以对也。”案伏氏此文,又见《全晋文》卷一三三。 3.孙绰《名德沙门题目》 此为题目名僧之专书。《世说新语·言语》九三刘孝标注引其文云:“道壹文锋富赡。孙绰为之赞曰:‘ 驰骋游说,言固不虚,唯兹壹公,绰然有余。譬若春圃,载芬载敷,条柯猗蔚,枝干扶疏。’”孙绰《法汰赞》亦当属于此书之一篇。《世说新语·赏誉》一一四刘孝标注引《名德沙门题目》曰:“法汰高亮开达。”又引孙绰为汰赞曰:“凄风拂林,明泉映壑,爽爽法汰,校德无怍。事外萧洒,神内恢廓。实从前起,名随后跃。” 4.《武帝百官名》 《三国志》卷一八《臧霸传》裴松之注:“霸一子舜,字太伯,晋散骑常侍,见《武帝百官名》。此《百官名》,不知谁所撰也,皆有题目,称舜‘才颖条畅,识赞时宜’也。”案《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魏晋百官名》五卷”及“《晋百官名》三十卷”,未署著者姓名。 5.袁宏《名士传》《三国名臣序赞》 《世说新语·文学》九四:“袁彦伯作《名士传》成,见谢公,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著书。’”本条刘孝标注:“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浚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名士传》,就是《竹林名士传》,已经亡佚。 《三国名臣序赞》系三国时代二十个人物的颂文,见《全晋文》卷五七。 6.《八贤论》 《世说新语·文学》九一:“谢万作《八贤论》,与孙兴公往反,小有利钝。谢后出以示顾君齐,顾曰:‘我亦作,知卿当无所名。’”可知谢、孙、顾三人都著有《八贤论》,但已经全部亡佚了。谢万之《八贤论》对“八贤”皆有颂语,是为《八贤颂》,其中的《楚老》《屈原》和《七贤嵇中散赞》,见于《全晋文》卷八三。严可均曰:“此盖《八贤颂》,即系于论后也,其论今亡。”严说,是。余嘉锡先生说:“《初学记》十七引有谢万《八贤楚老颂》。东晋谢万《七贤嵇中散赞》又引谢万《八贤颂》‘皎皎屈原’云云。当是论后,继之以颂。然嵇中散《赞》独称七贤,所未喻也。”(《世说新语笺疏》,页270)案“七贤”谓竹林七贤,以嵇康为竹林名士之代表,故称《七贤嵇中散赞》。谢万将他列为“八贤”之一,足见他是特别看重嵇康的。 7.裴启《语林》 《语林》为东晋品评人物之名著。《世说新语·文学》九0:“裴郎作《语林》,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经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本条刘孝标注引《裴氏家传》曰:“裴荣字荣期,河东人。父稚,丰城令。荣期少有风姿才气,好论古今人物,撰《语林》数卷,号曰《裴子》。”此下刘孝标复云:“檀道鸾谓裴松之以为启作《语林》。荣倘别名启乎?”此书已经亡佚,今有周楞伽先生辑本。 8.习凿齿《汉晋春秋》 《世说新语·文学》八0:“习凿齿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凿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返命,宣武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本条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曰:“凿齿少而博学,才情秀逸,温甚奇之。自州从事,岁中三转,至治中。后以忤旨,左迁户曹参军、衡阳太守。在郡著《汉晋春秋》,斥温觊觎之心也。”《晋书》卷八二本传:“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凡五十四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习凿齿《汉晋春秋》四十七卷,两《唐志》五十四卷。今有清人黄奭辑本、汤球辑本和王仁俊辑本。 9.顾恺之《画赞》 “画赞”,乃画中主人公之赞文。《世说新语·巧艺》九刘孝标注:“恺之历画古贤,皆为之赞也。”《世说新语·赏誉》一0刘孝标注引《画赞》云:“涛无所标明,淳深渊默,人莫见其际,而其器亦入道。故见者莫能称谓,而服其伟量。” 10.《王朝目录》 《世说新语·品藻》六刘孝标注引《王朝目录》曰:“(裴)绰字仲舒,楷弟也。名亚于楷,历中书、黄门侍郎。”此目录不知谁作,当是品评晋朝公卿的作品。 11.《山公启事》 《晋书》卷四三《山涛传》:“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案《山公启事》(《全晋文》卷三四)于每人之后皆作品评之语,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鉴定。 12.范乔《刘杨优劣论》 《晋书》卷九四《隐逸列传·范粲传》附《范乔传》:“光禄大夫李铨尝论杨雄才学优于刘向,乔以为向定一代之书,正群籍之篇,使雄当之,故非所长,遂著《刘杨优劣论》。”范氏此论已亡。 13.傅畅《晋诸公叙赞》《公卿故事》 《晋书》卷四七《傅玄传》附《傅畅传》:“作《晋诸公叙赞》二十二卷,又为《公卿故事》九卷。”《隋书·经籍志》载:“《晋诸公赞》,二十一卷,晋秘书监傅畅撰。”刘孝标《世说注》多引此书。 14.戴逵《竹林七贤论》 《隋书·经籍志》:“《竹林七贤论》二卷,晋太子中庶子戴逵撰。” 15.陆喜《西州清论》 《晋书》卷五四《陆云传》附《陆喜传》:“少有声名,好学有才思。……吴平,又作《西州清论》传于世,借称诸葛孔明以行其书也。有《较论格品篇》曰:‘或问予,薛莹最是国士之第一者乎?答曰:“以理推之,在乎四五之间。”问者愕然请问。答曰:“夫孙皓无道,肆其暴虐,若龙蛇其身,沉默其体,潜而勿用,趣不可测,此第一人也。避尊居卑,禄代耕养,玄静守约,冲退澹然,此第二人也。侃然体国思治,心不辞贵,以方见惮,执政不惧,此第三人也。斟酌时宜,在乱犹显,意不忘忠,时献微益,此第四人也。温恭修慎,不为谄首,无所云补,从容保宠,此第五人也。过此已往,不足复数。故第二已上,多沦没而远悔吝,第三已下,有声位而近咎累。是以深识君子,晦其明而履柔顺也。”问者曰:“始闻高论,终年启寤矣。”’”“较论格品”,即进行人物品格的比较,“品”指人品、品质,“格”谓性格、性情。陆氏此书之全貌已难窥见,但由《较论格品篇》可以推知此书原有多篇,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评论人物。 以文章著作的形式品评人物者,在晋代有许多,以上所举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南朝品评人物的专书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刘义庆《江左名士传》 《隋书·经籍志》:“《江左名士传》一卷,刘义庆撰。”《通志》卷六五,《江南通志》卷一九一,《玉芝堂谈荟》卷三0,《玉海》卷五八,《说略》卷一三和《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一三皆有著录。 2.崔尉祖《海岱志》 《南史》卷七二《文学列传·崔尉祖》:“尉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 3.江子一《续九品》 《南史》卷六四《江子一传》:“子一续《黄图》及班固‘九品’,并辞赋文章数十篇,行于世。”案班固“九品”,谓《汉书·古今人表》。子一续作已亡,详情不得而知,但系分别九品、品藻人物之作,当无问题。
|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010-6291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