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培友
第四章 结论
近年唐代考古进展较大,唐代楷书家个时期楷书作品不断出土,这弥补了徐浩等唐代楷书家早期作品的缺失,使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把握诸如徐浩的唐代楷书家各时期的书法风貌。更重要的是,这些书迹的现世,使我们得到了重新认识唐代楷书的机会。本文从此角度出发,考察了徐浩楷书的取法,对徐浩的书法创作进行了初步分期,进而探讨其在书法史的地位,以此作为唐代尤其是盛、中唐楷书研究的个案。本文的几个主要结论如下:
一、基于新材料对徐浩楷书分期和历史地位进行再认识
鉴于史料和作品不足,之前,对徐浩楷书的研究不够充分。近年的考古发现弥补了徐浩早期和中期作品缺失的不足。本课题抓住新材料现世的契机,结合以往史料对徐浩楷书进行考察,参考前人研究,对徐浩楷书进行了分期。徐浩楷书经列了三个时期:创作《陈尚仙墓志》的紧追时风的求索期,《李岘夫妇墓志》和《大证禅师碑》代表的成熟期,《不空和尚碑》代表的总结期。
结合新出土的盛、中唐楷书作品,以颜真卿为参照,本文重新思考了徐浩楷书对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的意义。徐浩楷书的劲健肥厚的韵味,规范标准的结构,开拓了盛、中唐楷书的风气,对晚唐和宋初楷书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北宋后,随着楷书致用的作用减弱,徐浩楷书的影响相应的减退,后世接受的是个性更突出的颜真卿,并将其推上唐代楷书开创者的至尊地位。因此徐浩是盛、中唐楷书风气的开拓者,而颜真卿则是唐代楷书的开创者。
二、盛唐楷书的过渡型特点及中唐楷书的双线性特征的提出
一定意义而言,徐浩和颜真卿分别代表了八世纪的楷书的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我们发现对徐浩和颜真卿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是考察初唐到盛、中唐楷书风气转变的关键。
事实上,本文通过徐浩书法(尤其是其楷书)研究这一个案,探讨八世纪楷书的状况。本文又运用作品比对的研究方法,结合该时期的其他楷书作品,对徐浩和颜真卿的楷书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发现颜、徐因取法和审美追求的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类型的楷书。徐浩主要是在初唐劲健风气上融入肥厚,追求劲健美观,可以说是对初唐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因其规范、美观、实用,成为当世楷书的标准,故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开拓了盛唐晚期和中唐的楷书风格,完成了初唐风格到中唐风格的转变,促成了唐代标准的楷书定型。颜真卿则不同,他一方面继承初唐经典,另一方面,因其为官地方,没有大量书写标准美观的实用楷书文书的压力,所以他的行书吸收了魏晋以来一脉相承的发展下来的民间行书和北方楷书的优点——结体宽博厚重——较早地成熟起来,加之他又有深厚的篆隶渊源,他主动地将经典和俗书进行融合并结合各体特点,经过反复尝试,最终完成了楷书发展史上的又一轮雅俗的转换,形成宽博、厚重的楷书风格,成就了为宋以后所推崇的代表唐代楷书最高水平的“颜体”。颜、徐两种风格的楷书成为中唐后楷书发展的两个方向,到晚唐柳公权时,得以合流,唐代楷书发展历程的总结出现,这也成了唐代楷书的最后辉煌。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唐代楷书的发展作一简单的概括,看看推动唐代楷书发展的几位楷书家各自的贡献。唐代楷书经过初唐欧、虞的过渡,到褚遂良,最终完成南北楷书风气的融合,褚遂良成为唐代楷书的“广大教化主”。初唐风格形成,并对此后的唐代楷书产生持续的影响,中唐的徐浩继承初唐褚体的劲健辅之以肥厚,并完善楷书法度,完成了初唐楷书到中唐楷书的转换,徐浩成为盛、中唐楷书的开拓者。同时颜真卿在继承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将民间书法和当时盛行的诸种书体的优点结合,完成雅俗的转化,形成另一化腐朽为神奇的宽博厚重的“俗化楷书”,将唐代楷书推向高峰,由于受到宋后历代书家的广泛推崇,颜真卿当然成为唐代楷书的开创者。颜、徐之后柳公权结合中唐的两类型楷书,完成唐代楷书的又一次合流和总结,柳公权则是唐代楷书的总结者。
由此看来,在全盛的开元、天宝时期唐代楷书并没完全形成与时代风气相应的宏大气象,开元、天宝时期的楷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直到徐浩和颜真卿楷书风格成熟的盛唐末至中唐初,唐代楷书才真正达到最高峰,并形成两种主要的可能的发展方向,任后来者取法。所以,八世纪是唐代楷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楷书的关键性转变完成,经过这一百年的发展,楷书走上了颠峰。我们在言及唐代楷书的成就时,给颜真卿以崇高的礼遇时,也不应忘记在与颜真卿相互影响中开拓唐楷书风气的徐浩所作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古籍以朝代为序,专著和论文以姓氏拼音为序)
(一)古籍和专著
- (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 (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 (唐)李 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
- (唐)李 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6月第一版。
- (宋)《宣和书谱》,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
- (宋)蔡 絛,《铁围山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
-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艺林名著丛刊》第三种,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根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1983年3月第一版。
-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艺林名著丛刊》第一种,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根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1983年3月第一版。
- (清)毕 沅,《中州金石记》,(民国)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 (清)董 诰,《全唐文(第1-5册)附唐文拾遗附唐文续拾附读全唐文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 (清)方若著,王状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07月第一版。
- (清)梁 巘,《承晋斋积闻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0月第一版。
-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河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 (美)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一版
-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 陈方既、雷志雄,《书法美学思想史》,河南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 陈国灿、刘健明,《〈全唐文〉职官丛考》,湖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 陈贻焮主编,陈铁民、彭庆生册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一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 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四川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 耿相新、康华,《标点本二十五史(五)隋书、旧唐书----旧唐书》,河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版。
- 耿相新、康华,《标点本二十五史(六)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书》,河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版。
-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千唐志斋藏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 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 黄 惇,《董其昌书法论注》,江苏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 洪丕谟、沈培方,《古代书家轶事百则》,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
- 胡戟等,《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 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河南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 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 刘应斗,《中国王侯全传》,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1998年版。
- 陆增祥,《八琼宝金石补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 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中国香港: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
- 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广西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 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新第一版。
- 牛致功,《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陕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 欧阳中石、刘守安主编,何学森编著《学书津梁丛书·行书津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 启 功,《论书绝句》,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二版。
- 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 邱振中,《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 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 上海书画出版社,《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6月第一版。
- 《隋唐墓志汇编·洛阳卷》,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 王元军,《唐人书法与文化》,中国台北:台湾东大图书,1995年版。
-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安徽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7月,第一版。
- 沃兴华,《敦煌书法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 吴钢,《全唐文补遗》,陕西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
- 杨仁恺,《隋唐五代的书法艺术》,《中国美术五千年·书法篆刻编》,北京:人民美术、上海人民美术、文物、中国建筑工业、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出版,1991年9月第一版。
- 杨震方,《碑帖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第一版。
- 章柏青,《艺术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 张传玺,杨济安,《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2月第一版。
- 张又栋,《书法创作大典》,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1年版。
- 朱关田,《李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5月第一版。
- 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浙江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 朱关田,《唐代书法家年谱》,江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 朱关田分册主编,《中国书法全集·李邕卷附盛中唐名家》,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 (日)中田勇次郎著,卢永璘译,《中国书法理论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
- 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 中国文物研究所,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二)论文
- 樊 波,李举纲,《西安新出土唐徐浩楷书〈李岘墓志〉和〈李岘妻独孤峻墓志〉》,书法丛刊,2005年,第4期。
- (美)傅申,《颜书的影响及分期》,《书谱》(香港),1985年第二期。
- 侯开嘉,《王献之遭遇唐朝》,《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论坛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 侯开嘉、蒋培友,《论破体书法的缘起和发展》,《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 蒋培友,《面对新材料的思考:论徐浩书法的分期和书史地位》,《书法赏评》,2007年1期。
- 蒋培友,《新近出土徐浩和颜真卿早期作品引发的问题》,《第三届全国书法研究生书学周论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 蒋培友,《明代小楷中兴原因初探》,《书法报》,2006年28期。
- 蒋培友,《管窥张彦远之前的书画关系论述》,《书法报》,2006年49期。
- 蒋培友,《晚唐至宋初书论与书风流变线索浅析》,《第二届全国书法研究生书学周论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 蒋培友,《对行书楷书源流的再认识》,《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期。
- 蒋培友,《中国书法的艺术之路》,《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4期。
- 蒋培友,《徐浩书论再探讨》,《第四届全国书法研究生书学周论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 蒋培友,《傅山“四宁四毋”书法思想在当代的接受》,《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研讨会论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 简松村,《唐代的告身——简介院藏〈朱巨川告身〉》,中国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84年4月,第二卷第一期。
- 金开诚,《颜真卿的书法》,《文物》,1977年第10期。
- 潘良桢,《〈评书药石论〉与盛唐书风之丕变》,《书法研究》,1999年第2期。
- 卜祥兵,《体丰力沉骨劲气猛——徐浩及其书法艺术》,《青少年书法》,2005年第13期。
- 沃兴华,《颜真卿楷书的变法》,《中国书法》,2004年第2期。
- 汪永怡,《徐浩书〈朱巨川告身〉》,《书法》,1984年第3期。
- 王连富,《颜体起源说辨析》,《书法研究》,2006第6期。
- 王元军,《唐代狂士书法初探》,《书法研究》,1994第1期。
- 杨继龙,《李邕书法的守成性与历史定位》,《书法研究》,2006第6期。
- 伊川县人民文化馆,《河南省伊川县出土徐浩书〈张廷珪墓志〉》,《文物》,1980年第3期。
- 殷 荪,《论徐浩》,《书法研究》,1988年第2、3期。
- 赵君平,《新出土徐浩书〈陈尚仙墓志〉探微》,《中国书法》,2004年3期。
- 赵雁君,《杜甫〈书贵瘦硬〉论辩——兼论盛中唐书法的重大转折》,《中国书法》1996年6期。
2008年6月11日定稿
发布日期:200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