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
|
王汎森:《傅斯年:中国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
|
---|---|---|
|
||
王晓冰
《傅斯年:中国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是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研究员王汎森先生的近著。近年来王先生的著作不断被介绍进大陆,引起学者的关注。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学术史、教育史乃至政治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但是大陆对他的思想、学术进行深入探讨的专著至今尚嫌薄弱。王先生的这本书恰好能弥补这一遗憾。此书将傅斯年(1895—1950)置放于1896到1850年间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之下,描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复杂动荡的时代,在多种两难选择(左派与右派、激进与保守等)的尴尬困境中“一团矛盾”的存在样态。 本书正文共有六部分: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绍傅斯年的成长历程,包括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及其与新潮社、五四运动的关系,这些为他日后学术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新历史学派的形成》,介绍傅斯年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心理分析及比较语言学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回国后,傅斯年建立了史语所,集中了一批中国学术的精英,如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展开学术研究工作,史语所成为傅斯年们的舞台??;第三章,《走向中国文明多元起源论: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史学家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讨,傅斯年打破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单一体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论,代表著作是《夷夏东西说》(1935年),并重新描绘出古代历史的画卷。王先生检讨了傅斯年的理论的价值、影响及值得商榷之处;第四章,《反内省的道德哲学》,作者结合了当时的时代思潮,精辟地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矛盾心态,指出傅斯年在反对传统的道德内省哲学时与清代考据派学者在精神上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他又以西方思想、方法为参照系和武器,对中国的内省的道德传统进行驳斥。傅斯年集中地对“性”、“命”、“令”、“心”这几个关键概念作了详细的辨证,写成《性命古训辨证》(1940年);第五章《五四精神的重负》,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中日战争爆发后民族主义兴起、专制政治下民主与独裁辩论的高涨、以及本位文化的鼓吹,都使五四的个人主义、反传统、倡导纯学术等成为一种负担,并阐述这种转变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傅及其同时代人所受的影响;第六章,《中央集权的统治与一个五四青年的晚年》,傅斯年曾将蒋介石看作最有能力的中国领导人,但是蒋介石的独裁使他感到失望、不满,因此他对蒋的态度是复杂的。作者指出傅斯年晚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已经渐渐缓解了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之间的张力。此外,另有《引言:傅斯年与1895年后的知识思潮》、《结语: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书前附有傅斯年年表,书后附有两篇短文,一篇是傅斯年讽刺顾颉刚推翻中国古代史真实性的方法论的小说片段,另一篇是傅与当时的国民党参谋长陈布雷关于蒋介石的为人的谈话——这两篇短文再次为书的标题作下注释:历史与政治同傅斯年的一生化不开的干戈。 作者将历史与政治看作理解傅斯年的一生的关键因素。所谓“历史”,首先是指傅斯年从事历史研究,他既是作为历史的建构者,又是作为历史的破坏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作者在其中也表述了历史研究中的个人动机与时代际遇间的微妙关系。傅斯年创立了史语所,拼凑起被顾颉刚等疑古派撕碎的中国古代历史,主张历史研究的专业化,对史料进行分析,摒弃理论化、概括化,作者对傅的历史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呼吁学术界的适当关注;其次,“历史”也指傅斯年与中国历史传统的纠结及他在历史现实中的艰难抗争,他曾努力抛弃沉重的中国历史传统,鼓吹“只有西方才有学术”,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求助于西方文明。但是,傅斯年出生在中国最保守的山东地区,接受的是中国最传统的教育,他的内心世界仍对自己的传统一往情深,理智和情感上的分裂又使他倍受煎熬,现时的历史又残酷的将他拉进来。所谓“政治”,一方面,傅斯年倡导“纯学术”,声称“二十年不谈政治”,极力想避开政治,然而,先是学术研究资金的缺乏,使他不得不向政治求援,紧接着是民族的灾难,日本入侵,纯学术成为一种奢侈,傅斯年又不得不与政治握手。另一方面,书中描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由灵魂受到政治独裁的羁押时本能的反抗。中国知识分子从政,一直笼罩在“文官”的阴影中,只能动摇某一政治人物,却难以动摇整个政治体制。傅斯年历任北大代理校长、台大校长,国民党参政会代表,曾经促成了孔祥熙、宋子文的辞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政治现实;他对蒋介石即批判又维护,“最终政治吞噬了他的生命”(P10)。作者通过傅斯年的生命揭示出的是个体生命消解于历史理想与现时政治的夹缝中的过程。 很多人物因政治的原因而被历史的尘烟掩埋,傅斯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再依次重新经历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怕和爱。 然而,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在历史和政治的旋涡中挣扎的不仅仅是傅斯年一人,几乎近现代是上所有的名人,都出现于本书中:严复、章太炎、陈寅恪、王国维、钱穆、胡适、鲁迅、顾颉刚……无须一一列举了,在某种意义上,本书也可以说是一部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曲折的心路历程的记录。贯穿本书的一条主线是五四运动,作者将傅斯年称作“一个五四青年”,在傅斯年的一生和那个时代中,五四精神由战斗的号角变成心理上的负担,对这种蜕变过程的考察,也包含着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的深刻而真诚的反思。 傅斯年晚年回归了他曾激烈批判的孟子,反对全盘西化,同时,政治也主宰了他的生活,作者认为,这是他最后十五年没有严肃的研究著作出版的原因。虽然如此,王先生坚持认为,傅斯年骨子里仍是五四精神的薪火传人:自由主义、科学主义。作为一个中国近代学者,傅斯年终于难逃历史与政治的牵绊,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坚守了自己的阵地:自由、真理。这不能不引起今天的知识分子的深思。王先生在书中介绍了傅斯年的历史研究成就及其方法论,而他这本书本身,资料翔实、视野开阔,也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典范——通过把握个体生命进而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脉搏,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Wang Fan-sen, Fu Ssu-nie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