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百年学史—第一章 绪论 |
绪论 1900年农历5月26日,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发现了一个复洞(现编号为 第17窟〕,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这批古代文献总数在五万件以 上,多数为手写本,也有极少量雕版印刷品和拓本;其形态有卷子、摺本(包括褶叶装、旋风装、蝴蝶 装)、册叶本和单片纸叶等;其文字多为汉文,但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和突厥文等其它 文字的文献亦为数不少;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法、 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但以佛教典籍和寺院文书为主。敦煌文献主要是指这批古代文献。不论从数 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本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 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后来引起世界学术界震惊的珍贵文物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 保护,致使其中的大部分先后流散到英、法、俄、日等国,对我国学者利用这批文献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我国学术界自1909年得睹敦煌文献之时起,即开始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经过我国学者和日、法、英 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以整理和研究敦煌文献力发端的学术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 科——敦煌学。现在,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而利用敦煌文献研究历史问题始终是敦煌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 自1909年至今,我国学者利用敦煌文献研究历史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09年至1949年建 国前为第一阶段,1949年建国后至1976年“文革”结束为第二阶段,“文革”后至今为第三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