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国学网学者春秋→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增订本)

 作者:袁行霈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7301003722
 出版时间:2002-8-1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两编。上编的内容属中国诗歌艺术理论范围,以言、意、象、境为核心展开论述;下编的内容属于中国诗歌艺术史的范围,论述了屈原、陶渊明等十余位诗人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本书在1987年初版后,颇受好评。此次修订又增加了一些论诗歌艺术性的论文。适用于文学爱好者、文学研究者。

目录


自序

上编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言意与形神
 ——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
   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诗与禅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下编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
李白的宇宙境界
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
杜甫的人格与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与诗歌艺术
苦闷的诗歌与诗歌的苦闷
 ——论李贺的创作
长吉歌诗与词的内在特质
温词艺术研究
 ——兼论温韦词风之差异
试论柳词的俚俗
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
以赋为词
 ——清真词的艺术特色
陆游诗歌艺术探源
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


增订本后记

 
陶渊明集笺注

 作者:袁行霈 撰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28690
 出版时间:2003-4-1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古代田园诗鼻祖晋陶渊明全部诗文辞赋作品的笺注本。以毛氏汲古阁藏宋刻《陶渊明集》十卷本为底本,参校宋元诸本及总集、类书,笺注重于史实、本事、名物、地理、人物,并单列评析一项,于诗文作意,发隐抉微。末附历代和陶诗六种及年谱简编、作品系年,语词、人名、篇名索引三种,是陶集注本中的集成之作。

目录

凡 例
卷第一 诗九首四言
卷第二 诗二十九首
卷第三 诗三十九首
卷第四 诗四十八首
卷第五 赋辞三首
卷第六 记傅赞述十三首
卷第七 疏祭文四首
外 集
附录一 诛傅序跋
附录二 和陶诗九种

陶渊明诗文句索引

 
唐诗风神及其它

作者:袁行霈 著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ISBN : 9789629371067
出版时间: 2005-12-1

内容提要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袁行霈先生以“风神”两字概括唐诗,探讨唐诗内在特质的艺术外现,从而发掘唐诗的艺术精髓。本书将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四个时段,讨论了唐诗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对后世诗歌的影响。袁先生在书中更进一步分析了两首唐诗《春江花月夜》和《琵琶行》,阐释两首的含义,讲解它们的艺术特色,具体地展现了唐诗的艺术精髓。

目录

总序
序言
作者简介
一 唐诗风神
二 百年徘徊
  ——初唐诗歌的创作趋势
三 诗国高峰
  ——盛唐气象与盛唐时代
四 走下高峰之后的探索
  ——中唐诗歌的新趋势
五 在沉沦中演进
  ——晚唐诗歌的创作趋向
六 天趣
  ——中国诗学的追求
七 寄托
  ——以美人香草为中心
八 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
九 《春江花月夜》与《琵琶
  行》
十 古典诗词与情趣的陶冶

袁行霈

  袁行霈,字春澍,1936年4月18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武进。著名古典文学专家,享誉海内外。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袁行霈的父亲是清末举人,长于诗文书法,后因病不能执笔,遂由他代写信札诗文,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195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1957年大学毕业,被林庚教授选中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1957年至1966年,袁行霈在北大讲授中国文学史,结合备课系统读书和撰写论文。同时,他跟随林庚先生一起主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其间,他多次下乡下厂下矿劳动锻炼。从“干校”回北京后,他参加了集体编写《中国小说史》的工作。同时,他独自撰写了《山海经初探》、《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等论文。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袁行霈在北大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唐诗研究、李贺研究、唐宋词研究等课程。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进取,1979年晋升讲师,1980年晋升副教授,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92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1994年兼任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150集)总顾问;1999年出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2000年又出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1982年至1983年,袁行霈应日本东京大学的邀请,前往讲授陶渊明研究等五门课程,受到广泛赞誉。1992年至1993年,他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1997年以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身份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并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讲学。1998年再次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由于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的贡献,1989年袁行霈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暨人民教师奖章;1993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公众推选的十佳教师);199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袁行霈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兼及中国诗歌史、中国文言小说。在对中国诗歌艺术的研究上,取得突出成果。注意将诗歌理论与诗歌艺术史结合、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考察结合,在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现。所撰《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于1991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中国诗学通论》(与孟二冬、丁放合著)于1995年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于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特等奖。此外还著有《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概论》、《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中国文学史纲要》(二)、《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编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历代名篇赏析集成》等;整理的古籍有《陶渊明集·附和陶诗六种》。

 

主要出版著作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主编之一,中华书局,1963年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中国文学史纲要》(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以及元代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另有台湾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1996年增订本;另有台湾版、日译本、韩文译本,分别在台湾、日本、韩国出版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另有台湾版

《中国文学概论》(香港三联出版社,1988年;另有内地版、台湾版

《中国诗学通论》(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陶渊明集·附和陶诗六种》(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中国文学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主要发表文章

家(《山东文学》1958年01期

也谈山水诗的产生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04期

评介《陶渊明诗文彙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6期

崇高的人格伟大的诗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3期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2期

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论意境(《文学评论》1980年04期

论屈原的人格美(《学术月刊》1981年02期

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4期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北京电大学刊语文版》1984年第6期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九江师专学报》1985年Z1期

以赋为词——试论清真词的艺术特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温词艺术研究——兼论温韦词风之差异(《学术月刊》1986年02期

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03期

探索中国诗歌艺术的奥秘(《读书》1987年06期

李白的宇宙境界(《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1989年

陶渊明谢灵运与慧远(《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01期

陶渊明的《闲情赋》与辞赋中的爱情闲情主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百年徘徊──初唐诗歌的创作趋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陶渊明享年考辨(《文学遗产》1996年01期

古典诗词与情趣的陶冶(《中国大学教学》1996年02期

评中岛敏夫整理本《唐诗类苑》及其研究(袁行霈、佐竹保子,《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03期

陶诗主题的创新(《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01期

关于文学史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新编《中国文学史》总绪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12期

守正出新及其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与教学《中国大学教学》1999年06期

陶诗析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学术风气与学者风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5月22日

中国传统的文学崇高观与新世纪的文学理念(《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1期

逝川之叹——古代哲人和诗人对时间的思考(《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3期

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文学评论》2004年01期

玉真公主考论——以其与盛唐诗坛的关系为归结(《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唐诗风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李林甫与盛唐诗坛(丁放、袁行霈,《文学遗产》2004年05期

读张风《渊明嗅菊图》(《荣宝斋》2004年06期

文化的馈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以其崇尚道家与道教为中心(丁放、袁行霈,《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读陈洪绶《博古叶子》陶渊明像(《荣宝斋》2005年02期

他把一生献给文博事业———纪念朱家蟳先生(《人民政协报》2006年3月16日

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文学、文化、文明:横通与纵通——袁行霈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06年12期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杨氏兄妹与盛唐诗坛(丁放、袁行霈,《文学评论》2007年03期

姚崇、宋璟与盛唐诗坛(丁放、袁行霈,《文学遗产》2007年03期

国学究竟有什么用?《人民日报》2007年6月20日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