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新闻 | 新书推荐 | 文献部 | 学人部 | 国学图库 | 服务社区 | 18luck鏂板埄app | 国学论坛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作品展厅 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相册 艺术评论
 

   

 

当代篆刻家朱鸿祥传奇
武冀平

    一九三六年,在山东乐陵漳卫河边的朱家村,出生了一个虎头虎脑的胖小子。父亲望着欣喜的妻子说:“大雁刚才从天上飞过,俺盼孩儿有出息,大名该有个‘鸿’字,好不?”“鸿雁——好,好,那可吉祥。”“嗯,就叫鸿祥吧——朱鸿祥!”。
    朱家村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富裕村,产小枣更是全省出了名的。她还是个文化村,老年间出过秀才、举人;女人们都会描龙绣凤;过春节,家家剪纸、贴年画。十里八乡的都叫她金朱家,挺有名气哩!
    鸿祥的母亲就是女人戴盆望天儿里数得着的剪纸、乡花能手,左邻右舍办喜事,都请好帮忙。不幸在鸿祥九岁那年,她带着对儿子的希望,过早地走了。然而她也许并不知道,她的懂美爱美的天赋与灵性,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传给了儿子。鸿祥的父亲早年参加革命,很秒在家,他的少年时代便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外祖你是一位老中医,外祖母有一手剪纸的绝活,舅舅是中西医兼得的医生。打小外祖父就教育鸿祥,长大要做有文化的人,得懂农业,更要好好学习。那看头讲的是“仕农工商”,仕可是排在第一位的呀。
    鸿祥在村里念完初小,高小就转到了乡里。一位姓苏的美术老师,逐渐发现了这孩子身上透露出的灵气和他的美术天赋,特别器重和培养他,经常让他临摹画作。当地风俗,姑娘出透,有一件物品是娘家必须陪送的,说来不过是一块油布,但是那油布上一定要画漂亮的花样。这样的油布铺在新娘的炕上,图是是美满喜庆吧。可是农村会画画的毕竟少,画油布都去找苏老师,鸿祥自然就是他的小助手。画的内容叫“四菜一汤”,“四菜”是指油布四角的图案,“一汤”就是中间的大团花,像吉祥的牡丹呀、美好的月委什么的。
    好事也能传百里。附近凡有人家嫁娶、乔迁之事,都请苏老师作画、写字、编对联。苏老师忙不过来,就请鸿祥代笔,不仅画四条屏,还画以老虎为题材的中堂大幅。这当然是难得的锻炼机会。
    一次,在手工劳作课上,鸿祥作了一枝“荷花出水”。他用玉米棒作荷花芯,把玉米皮剪成荷花瓣儿,用粉色一染,再在荷花下面插根高梁杆,嘿!真像一枝出水芙蓉。又有同学出主意,用软纸作了一片半卷的荷叶。苏老师看着美丽的荷花,那玉米皮上的丝丝暗纹恰似荷花瓣儿上的脉络,不禁赞叹道:“惟妙惟肖!心灵手巧!大家都要学鸿祥,勤于动脑筋呀。”课后,苏老师又亲自作了个纸花瓶,把荷花插在里面,摆置教室一角,长期展示。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这是鸿祥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他对美的强烈感受、对美术的无比喜爱。这固然出自天性,但是与家庭的环境熏陶、耳濡目染,以及老师的悉心教育与培养是分不开的。

    朱鸿祥的中学是在乐陵县城名校渤海一中念的。他带着乡村娃的憨厚、朴实,勤奋读书,内心充满着对美术的渴望与追求。他的美术天赋很快显现出来,被同学们推选为美术科代表。因为画得好,在学校的多次比赛中屡屡获奖。他曾画过一幅“山东物产图”,上面有烟台苹果、莱阳梨、即墨葡萄、乐陵小枣、肥城桃……构思新颖,形象生动,色彩鲜艳,被送到省里得了优秀奖。这可是学校首次获得省一级的奖励,自然在学校轰动一时,让同学们好羡慕啊。那时候,农村还没兴镜框,鸿祥母亲就用浆糊把奖状贴到正屋的墙上,立即显得蓬荜生辉。
    中学里有两位老师使鸿祥没齿难忘。一位是李健庵,虽说他教的是物理,却是省里有名的书法家。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教师,能诗善文,谱曲能唱,还是学校乐队的指挥。特别是教师诚心侍奉有病的妻子,以及对学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都深深打动着朱鸿祥。他从教师那儿不仅学习隶书行草和篆刻,更学会了如何作人。一九五九年二月,即将高中毕业的朱鸿祥,特地托人从天津买了宣纸,请李老师题字留念。李老师欣然用隶书题写白居易五诗一首。这幅字朱鸿祥后来作了精心装裱,至今珍藏如初。他经常向朋友介绍、展读这幅作品,感叹道:“李老师是位来自农村、授业于县城的教师,若是在省城,该早已是著名的书法家了!”。
    另一位老师是毕业于苏州师院美术系的黄寿荪。他生在江南,为什么跑到山东北沿乐陵县的渤海一中呢?原来,一九五七年黄老师被打成右派,是分配落户到这里的。这对于风华正茂的黄寿荪无疑是人生悲剧,但却命名北国农村的孩子得识一位江南才子。渤海一中是一个有着七十年历史的老校,师资雄厚,学生优秀。朱鸿祥在这培育人才的摇篮里,在黄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茁壮成长。他是学校美术组组长,素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时只要是和美术沾边的事,都有他的身影出现,作宣传、出板报、搞设计,让他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还是朱鸿祥念初中时,一天偶然从街上买 到一本《四体百家姓》,他如获至宝,早晚捧读,看了一遍又一遍,对书里曲里拐弯的篆字,更是充满了好奇。他立即买来刻九,找来能找到的各种材料:木头、牛角、赛路路,还有已经刻过字的石头,兴致勃勃地动手刻起篆字图章来。他向老师请教篆字知识,认识、熟记每个篆字的笔划,利用仅有的一点“本钱”,开始大胆地给同学、老师们刻名章。有些字书里找不到,他就用篆字的偏旁部首自己琢磨拼凑。这种利用篆字的部首拼写生僻字的拼凑法,方便有效,后来在他给中央工艺美院的学生开书法篆刻课程时,着力推广,大受欢迎。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鸿祥苦苦留心,终于买到一本《怎样刻图章》,书中详细介绍了刻图章的构图、刀法,特别指导在图章上如何写反字,掌握写反字的规律。他在自学篆刻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在渤海一中,朱鸿祥逐渐成为“名人”,大家都知道他不仅会画画,还会写一笔好篆字,刻得一手好图章。
    朱鸿祥利用课余时间学书画、刻图章,从未影响学业,他的成绩都是优。初中是地区三好学生,保送至高中;高中的功课音、体、美自不待说,其余十一门课程,门门优秀。可有一次考数学,鸿祥差点铸成大错。那是年终数学考试,鸿祥顺利地答完卷,自信地第一个走出教室。待后来同学们纷纷议论一道题的答案时,他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原来考题中有一道是两问,鸿祥看走了眼,有一问竟然没看到,令他大为懊恼。可谁知事情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结局:这道题最终因出错题而免于计分,朱鸿祥的数学分数仍然是“优”。有人认为这是有“神”助他,一时又成为校园的美谈。
    高三快毕业了,朱鸿祥从报纸的招生广告得知,北京中央工艺美院正在招生。此时,鸿祥多年深埋在心中的理想之光于瞬间被点燃,原打算报考理工科一类校的他,想听听恩师的意见,就找到黄老师说:“我想报考北京中央工艺美院。”黄老师感到有些突然,说:“你考省里的美专,我保你十拿九稳。考北京,我保你一准落空。”老师心中没底,就先泼了一盆冷水。但性格倔犟的鸿祥心里却暗暗发誓,要考就考最好的。
    按招生简章规定,考生须选寄两张画过去。朱鸿祥精选了两幅平日得意之作,寄到北京。谁承想,不几日准考证就寄来了。鸿祥的脸上绽开了花,他终于下定决心,从报考一类校改报三类校。接下来是到北京考专业课和文化课,鸿祥充满自信,沉着应战,一关一关顺利地通过了。朱鸿祥成了渤海一中第一位被北京艺术大学录取的高材生。班里同学特地买了两个皮薄瓤甜的大西瓜,为鸿祥庆贺。黄老师也加入了这支笑声不断的队伍,并欣慰地说:“鸿祥为母校争了光!”回忆当年,朱鸿祥平静地说:“打小没了娘,就养成了倔脾气:好胜敢闯,干什么事成不成都有自信。谁知,这脾气真派上了用场。”
    乐陵的中学生活,一晃成为历史。这六年,使朱鸿祥由少年成长为有艺术理想的青年,深切体会到中西艺术的博大,看到了展现在自己面前充满光明的艺术之路。

    一九五九年,朱鸿祥迈开矫健的步履,身上穿着山东农村特有的黑裤褂,心里揣着远大的理想、抱负,踏入了中央工艺美院的本部门。那时整个国家到处充满和谐向上的活力,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县城一下就跨入中国的首都北京、全国顶级的艺术学院,他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住宿不花钱、吃饭凭饭票、画画有画室、进出是高楼……,不禁在心里暗自惊叹:条件真好!我不是在做梦吧?他的心中涌动着从未有过的温暖,也更加坚定了攀登艺术顶峰的信心。这一步,是朱鸿祥人生旅途的重要转折点。
    朱鸿祥由于高考成绩优异,在染织系的花名册上,编号第一名,这样,开学后就经常被老师点名提问,每每在课堂上引起一阵善意的笑声。不久,他被推选为班里的团支部委员、学院的学生会干部。
    回忆起大学及以后的艺术生活,朱鸿祥认为,进入中央工艺美院才是他的书法、篆刻生涯的真正入门。学院的专业书籍藏书之丰富,当时除北京国家图书馆外,就属工艺美院了。著名书法家、教育家陈步亮老院长,非常重视图书资料的收集,古代碑帖字画、古典家具、陶瓷、染织,以及与国外交流的有关书籍,应有尽有。朱鸿祥徜徉于艺术的海洋,心情地吮吸营养。二、三年级时,他还自学地下过一番死功夫:暑假不回家,每天揣上两个馒头,就一头扎进北京图书馆,把有关书法篆刻的专业书几乎统统浏览了一遍,并认真作笔记,临摹大篆、小篆、双钩等各种字体。他的艺术修养与文化积淀越来越扎实、丰厚了。后来,他在学院开设的书法篆刻课程的讲义,除了有他长期艺术实践的亲身体会,不少内容与当年认真、系统的学习不无关系。
    朱鸿祥孜孜以求,努力学习皖、浙、歙、吴各派及邓、齐各家的艺术特色,除了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更注重艺术实践,聆听当代名家的教导,有的还登门造访,当面请教,使他的篆刻艺术有了师承,有了质的升华。
    “文革”间,有一段朱鸿祥在北京搞展览,白天在民族文化宫搞设计,晚上的那片属于他自己的天地,他就静心作画、刻印、写字,心无旁鹜。他还有计划地走访、拜望了那些曾经教授过他的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那特殊的年代,不少老师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历史反革命”,人人自危,很少有人来往,有人甚至避之不及,可他却很坦然:要尊师是毛主席的教导,没有错。当老师们到这位昔日的弟子时,都悲喜交加,倍感欣慰。
    朱鸿祥与李苦禅先生的交谊非同一般。他对苦禅先生的人品、艺术非常敬重,又是山东老乡,感情自然更深厚一层,曾多次登门拜访。有一次,他与老师约好了到家,苦禅先生心中也盼望与弟子见面,不料又被通知去美院传达室值班,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在门上留字条,让鸿祥一定等他回来一叙。其他对吴作人、宠薰琹、叶浅予、王雪涛、雷圭元等诸师,无不如此。他对老师从心底里尊重,和老师们总有请教不完的话题。在与大师的效中,朱鸿祥得到的真知灼见,从艺术的灵犀到做人的品格,令其终生受益。他深知,大凡真正的书画艺术家,都应是将作画、书法、篆刻融于一炉,样样精通的。他曾听老师说,十位画家中能出一位书法家,士位书法家中能出一位篆刻家。他不避艰难,决心啃下篆刻这块硬骨头。为此,他日日勤奋作画,苦练收法,钻研金石篆刻之术。
    有一天,朱鸿祥请教王雪涛老师:“先生是大家,为何不治印?”雪涛先生答曰:“我泊过陈半丁先生的治印课,也曾舞刀小试,无奈眼神稍差,刀子一下子捅到了手上,就再也不刻了。”“哦,原来眼神不好、手上没劲,也是刻不好印章的。”从此,朱鸿祥又自觉地增加了一门功课,锻炼身体,练长跑,举哑铃,眼球盯着飞鸽转。
    他聆听过荣宝斋的徐之谦先生的篆刻艺术讲座,领悟到,凡篆刻上取得成就的艺术家,都是力追秦汉、广采博取,然后融入自己的创造,才能使作品别具一格。
    他也曾向篆刻名家童雪鸿请教、学习。童雪鸿先生在印章边框的处理上,给他极大的启发,留下深刻印象。其印边框有粗有细、有残有整,形成强烈对比,从而使作品愈显严谨浑厚、峻伟而有生气。
    著名篆刻家康殷先生曾指导朱鸿祥说,在篆刻印章上应吸收书画艺术的处理手法,发挥自己各方面艺术修养的特长,努力使自己的篆刻左右逢源、破而不碎、草而不率、天然浑成,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李骆公先生是著名快步动物细胞 刻家,主张艺术要讲究形式美。朱鸿祥注意到,先生每刻一方印,必先画出许多草稿,把自己的感情融注进去,再根据画的大小去选石头,并说这叫量体裁衣。
    多年来,朱鸿祥把诸位老师的教诲牢记心中,一日不敢松懈,完成了几千方印章作品,自制了《百印谱》,并结集出版了《朱鸿祥篆刻选》、《篆刻技法入门》、《篆刻艺术初探》及《明清私藏印选集》等。他对篆刻的研究不断深入,理解日臻成熟,且逐渐形成自己的篆刻艺术风格。
    除书法篆刻外,朱鸿祥多才多艺,涉猎诸多领域,并有所建树。
    一九七二年,担任全国工艺美展总体设计;
    一九八零年,积极参与山东工艺美院的筹建,创办《山东工艺美术》杂志;
    一九八七年,《朱鸿祥近作展》在北京举办,展出服装设计36件套、书画作品38件,篆刻作品120方。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为其题词:“驰神运思”;著名美术教育家、诗人、中央文史馆馆员尚爱松先生题诗:“昭眼繁华开上林,云封雾锁认难真。堂前忽发朝阳树,喜焕京华烂漫春。”
    一九八九年,创办中国《设计》杂志,并任常务副主编、主编等。

    历经磨砺,朱鸿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书画篆刻艺术的高峰攀登。多年的研究、才学与艺术实践,使他的篆刻艺术在海内外蠃得巨大声誉,堪称一流。
    一九九零年,他以中国《设计》杂志常务副主编、右央工艺美院教授和书画篆刻家的身份,应邀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名古屋、新潟、仙台等地举办书画篆刻艺术展,并进行讲学和文化艺术交流,时间长达半年。
    谈到在东瀛的情况,朱鸿祥拿出一叠信件、照片及日本朋友赠送的礼品。其中一件是日本著名书法爱篆刻家梅舒先生亲赠的书法作品,上书“献寿”二字,笔力遒劲潇洒。朱鸿祥说,“我永远不能忘怀日本朋友的深厚感情,我们的交往是心灵的沟通。”访日期间,在日本有关方面的精心安排下,他成功举办了“朱鸿祥讲演会”,日本所有顶尖的团体、企业均前往出席。这是中日设计界及艺术家的首次大范围的交流,获得极大的成功。
    关于中日金石篆刻方面的交流,朱鸿祥说:
    “谈起中国与日本的金石交流,及日本人对印章的喜爱,恐怕大部分国人并不详细知晓”。
    中国传入日本最早的篆刻作品,当推一七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在日本福冈县博乐湾志贺岛发现的金印‘汉倭奴国王’。这是汉武帝中元二年赐给日本当时倭奴国使者的印绶,瑞存福冈县博物馆。而且日本人视篆刻的始祖也为两位中国和尚。一为一六五三年东渡日本的独立禅师,一为较独立晚去日本二十年的杭州广福寺主持心越禅师。
    即使在今天,日本人亦非常重视印章,并有广泛使用。在日本,每个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三方印章:出生时,必须治一方名章,要有名有姓,到户籍部门备案,作为身份证明;第二方印是日常用于领工资、信件等的实用印,往往只刻姓;第三方则是祈具生活顺利、幸福的吉祥印。至于文学艺术家的印章,就更多了。
    正国为如此,朱鸿祥的篆刻艺术很快在日本引起媒体的广泛注意。他的一方方印章,散发着浑厚古朴、端庄清秀的气息,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喜爱。应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特别请求,朱鸿祥先后为当时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宇都宫德马先生、日中友好协会议员协会会长伊东正义先生以及东京多摩美术大学校长后藤犹博士等众多日本知名人士治印。他们表示对朱鸿祥的篆刻作品极为喜爱,认为他的作品是日中文化交流的新的结晶,将永远流传于日中友好的不尽长河中。
    此时,朱鸿祥的书法篆刻艺术特别引起了日本文字图形中心细谷敏治博士的格外关注,一项庞大的工程正在酝酿之中。经过慎重调研与反复研计,日本文字图形中心正式邀请朱鸿祥为其开发一种新的字体。日本文字中常用的汉字有六千多个,近些年来,伴随着电脑的迅速发展,对各种不同字体的需求不断啬,原有的几种字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开发新的字型的市场呼声越来越高。日本文字图形中心是日本唯一的权威性电脑字型开发机构,其宗旨就是把高质量的字体制作成电脑软件,为印刷、出版、报刊及家庭等不同的需求提供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朱鸿祥设计的“半江古印体”在日本诞生了。此字体上承秦汉篆隶书体的法规,下启魏晋隋唐楷书的风范,在浑厚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字体古朴娟秀、端庄大方,成为独树一帜的新字体,受到各方面的一致好评。字体命名为“半江古印体”,源于朱鸿祥先生的雅号“半江”,同时也是感谢他为日中友好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

    最近,当举国同庆澳门回归五周年之际,朱鸿祥的心里更多出一份思念。五年前,澳门经历了四百年的沧桑岁月,终于回归祖国,投入母亲的怀抱。当时,外交部为喜迎澳门回归,将系列活动的总体设计任务下达中央工艺美院,其中一项,即为九方印章的制作。这九方印章,将作为中央政府之重礼赠送澳门,置放于行政长官官邸大厅,永久陈列保存。而朱鸿祥正是这九方印章的创作者。
    任务交给朱鸿祥时,正值盛夏。时间紧迫,他推迟了原定出国访问的计划,躲进郊区昌平的别墅里,每日挥汗如雨,倾尽心力,整整一个月,成功完成了九方印章的设计与创作。这九方印章,形状各异,大小不同,但都质地精良。为了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朱鸿祥根据每一方钱的不同形状、大小、内容,精心设计,包括印文字体、构图、布局、边框、边款等,方方有别,而又总体和谐,呈现感人心魄的清新秀丽、宏约深沉之美,给每一位观赏者留下深刻印象。
    九方印中最大的一方是“澳门回归纪念”印,约十二公分见方,采用宽边、小篆、细朱文刻,庄重大方,很有汉玺味道。
    “河山重光,沧海扬帆”印,则采用大篆、白文形式,观之一派喜悦、活泼的气氛。
    “统一祖国,振兴中化”印,采用汉印风格,以小篆、阳文刻,运刀老辣,充满自信。
    “一国两治,澳人治澳”印,因其内容带有政策性,故刀法规范,总体给人以庄重感,刻文为小篆,边框用朱文,并把底挖掉,以突显文字。
    “镜海长虹,妈阁紫烟”印,采用小篆、朱文刻。小篆亦称斯篆,字形长方、上密下疏。此印取法让翁(吴熙载)的飘逸劲健、酣畅淋漓风格,给人以舒展娟美之感。
    “黑沙雪浪,灯塔松涛”之印,描写澳门的海上风景,小篆朱文,运用了大康先生篆刻的秀丽中带苍劲、流畅中见朴厚的特色,并能融会贯通而出新意。印章气势宏大,天然浑成,见章如见海,观海又仿佛见到海的千变万化。边款用行书,使印章富于动感。
    “百年苍桑,浩气长存”印,采用大篆,字体凝重,边框有残有整,印文突出其豪放大气。加之边款的隶书,读来颇感厚重。
    “繁荣澳门,万象更新”印,用细朱文、追求不规则的变化。朱鸿祥认为这款印应体现澳门回归祖国后的新气象,所在在布局、运笔上借鉴了生肖印的生动传社,特意在活泼奔放上下功夫,使其具有鲜活、浓郁的动感气息。
    纵观这九方印章,字体既有大篆小篆,又有楷书隶书,朱文白文各异,边框边款变化多端,虽然仅在方寸之间,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堪称朱鸿祥篆刻艺术的代表作品。
    记得当年齐白石为了学习篆刻,百折不回,刻苦磨练,有“石潭旧事篆心裁,磨石书堂水亦灾”的诗句。这不也正是朱鸿祥学习前辈、努力求艺、终成大器的生动写照吗。

(作者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民俗委员会委员。)

 
联系电话:13801032193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
//www.trostore.com
web@guoxue.com
国学网总编室 010-68900123转808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