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见乾坤
———记著名书法篆刻家李文新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王小军
古人云:“治印者必先识篆。”所谓“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书法与篆刻原是分不开的。李文新先生正是兼领书篆的印艺大家。他的书法篆刻驰名中外,曾在日、美、荷、澳等国多次展出,尤其在大量使用汉字的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曾为大平正芳、田中角荣等许多名人作书治印,以至不识汉字的一些外国首脑,如芬兰总统吉科宁、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不少欧美友好人士也慕名求品。李文新先生遍临碑帖,特别长于篆隶,师古而不泥古,有自己的风格:淳厚中有清气,深具汉魏神韵。他曾师从齐白石,他的作品化而出之,单刀直走,锋刃毕现,一刀入石,一面如利剑劈削,斩钉截铁,一面却又如斧击凿穿,浸蚀斑,极尽金石之妙。李文新治印,还非常讲究章法布局,疏密无束,点山画水,方斗圆环,分寸之地,气象万千。打开他的作品集,无不为他的每幅作品而震撼。
古人论印,喻为作战,对篆如对垒,临刻如临阵,以毫管为弓矢,以刀锉为剑戟,以意为将,以手为卒,布算指挥。如此,李文新先生不愧是兼领书篆的印艺大家。
篆刻艺术,属中国的文化精萃。但是同许多艺术一样,篆刻不仅仅是模仿,更高层次上讲是一种创作。书法篆刻的高深也只有亲近它的人最为了解,真可谓———方寸之间见乾坤。世间所蕴含的万事万物都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尽显出来,这种艺术可称得上是绝世之作。
这里介绍的是一位当今篆刻艺术领域独领风骚的艺术家———李文新。
李文新的书法篆刻艺术早已驰名中外。他的作品远涉重洋,在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等国多次展出,仅日本就有十几家报刊相继介绍过他。他在国内声望极高,被称为“单刀大将”。他的印章“疏密无拘束点山水,方斗圆环,分寸之地,气象万千。”同样他的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和经历也成为耐人寻味的佳话。
李文新出生于河北定兴县,自幼家境贫寒的他只上过6年私塾。从12岁开始,父亲就带着他到北京萃文阁刻字店做学徒,虽然只做些做饭、打杂的活儿,但聪慧过人的他却暗自不停地练字。世上只怕有心人,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必须熟记背写60个字,他先学写元珠文印章(现称铁钱篆,元代赵孟
首创,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工整、均匀、流畅),每天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简直成了痴人一般。
因为北京的“萃文阁”是最有名气的刻字店,常为社会名流包揽刻图章的活计,李文新自然就成了每天送取活计的杂工,但对有心人来说,这恰恰是学习的机会,似乎这个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活儿,却成了李文新不断揣摸和提高的条件。历经数年的勤学苦练、不辍捉摸,李文新已经能临摹很多名家的篆刻风格。在他28岁的时候,他的名字已经在篆刻界颇具影响力了。他的作品被挂在北京最繁华的西单刻字店,于是他的人和作品在篆刻界引起了纷纷议论,有人赞许他的作品惟妙惟肖、极富名家神韵,而有人却说只是临摹而并没有自己的特色。他深深地认识到,对于艺术而言,最高境界是对艺术的创新而不是临摹,临摹得再好,也是没有生命的一件手工品,而非鲜活的艺术。
这就是“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一语的深义。临摹只是必要的基本功。于是他遍览“钟鼎”、“彝器”、“三公山碑”、“天发神识碑”等有关书法篆刻类的古书,并且千里迢迢地赶到福州、青田、庐山等篆石的原料产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不断地努力学习,孜孜不倦地和别人交流、切磋,同时自己体会出了许多书法篆刻中先前并没有领会的奥妙,最后终于自成一体,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他刻出的印章风格独特。当他拿起手中的刻刀,所有篆刻的内容已被他巧妙地布局在头脑中,只要刻刀一落,便不假思索地一气呵成,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都能被安排在方寸之中,而且布局极富想象、合理妥贴。
几十年的潜心钻研,使李文新的书法篆刻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他的作品流传到全国各地,他的名字也和他卓越的艺术一样,传遍了神州大地。著名的书画家吴作人、黄胄、白雪石、萧淑芳的印章都是请他亲自篆刻,一些国外政要也都请他刻印,有人把李文新称作半个外交家。
当我们看到李老家里所有的篆刻作品时,这些作品构图自然,有的气势磅礴、疏密有道,有的潇洒隽逸、灵动玄妙。所有功夫、所有的修炼尽在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