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潆洄水泂泂
——简论画家霍伯修以水为表现主体的水墨探索
王工(人文学者、当代美术史家和批评家)
茫茫的海洋是太阳系星球之中所独有的,是海洋孕育了人类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则由于它源起了以它命名的一方文化,养育了我们的民族,就狭隘的民族概念而言,自然世界中惟海与黄河与我们关系之大和利害之密切。然而,我们的先民选择的生息空间恰恰远离和回避着海,表现着对海的畏惧;同时也遗憾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和表现中,黄河也几乎没有占有比重。
近来,见青年画家霍涧铭创作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国画新作《黄河》和《沧海》数十卷,且画幅巨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登高临下水洞,唯闻人声不见形。"可能是霍炯铭的名字决定了他必与水结缘,涧铭喜欢水,喜欢以水墨表现水。水在他的笔下,波涛漂泪万里,如绪如云。他水墨挥洒的黄河涛澜于澎湃之中,如奔如怒,如鬼面,咆哮万里,逝者如斯;他经心讴歌的大海,无限与永恒的浩瀚之思,成为他心中宇宙的象征。显见不同时代的精神价值受特定的文化条件的影响,审美价值、人生价值观的衍变,导致了观念、思维乃至情趣的异化或演变,就绘画而言,产生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绘画题材和创作概念,不可逆转地成为人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结果。
昔日刘海粟先生在世时,我与刘海老论及中国绘画,先生必提谢赫六法首云"气韵生动"气,强调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海老每谈"气韵生动"四字,则持手仗随声戳点四次,掷地有声,出、赋激情。其境至今历历在目,记忆良深。山水是传统中国绘画的主体,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而生动处理又非韵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穷,深渊难尽;动者,动而不板,叠韵迎人。韵缘于气耳。清石涛云,"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水之饰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自然的生命形态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表现它,就需要对它有深入的感受。霍炯铭多年来情笃于博大不息、野逸不羁的滔天巨澜,他的精神追求决定着作品笔墨表现中的激情,其多年默默的积累和精神探索,对笔法、墨法、色法、水法的丰富探求、变化和思索,终以大笔泼水泼彩、
小笔墨彩皱擦的笔墨技法,形成相对系列的表现水的不同态势的表现方法。山是传统山水章法结构中的主体,水为辅之,霍炯铭的绘画则反以画水为主体,以山辅之,故尔他的作品变传统章法中的瀑布溪流潺潺水脉,为浪花飞溅的涛涛水势,变中国山水绘画意境的奇峰幽谷、飞流强舟、茅庐霜雪、万籁具寂,为怒江沧海之势不可挡与吞吐纵横,形成独特的以水为表现主题的厚重丰实的绘画效果。
中国绘画美学概念的最大特征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紧密承接,中国哲学的核心象征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显见雷百铭虽广纳西法但无出其左,仍以物我两忘自适,唯沉浸于江海之无穷之中,濡)
写出参契浑江沧海后任情自适的境界,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力图天人合一审美物化。中国山水意境表现极至为仕者之悲慨,隐者之超谐,居士之禅寂。儒为骨,无骨不实,道为气,无气不活。自下而仰颠谓之高远,高远之势突兀,自前而窥后谓之深远,深远之意重叠,自近而望远谓之平远,平远之态飘渺。霍炯铭以现代透视法积三远为一统,山之,或苍古或奇峭,水之,或韵动或咆哮,笔墨行之忽止,玲然别有会心。这位广西籍青年画家面对江涛海啸的万千变化的自然经典,虽然穷及思维,匠心有加,而其精神上的巨大表现欲望、笔墨情感和美的陶冶与共鸣,使他身心渐进而溶浸于更加宏大的自然的怀抱之中。
黄河之壮哉乎,海天之茫茫。我与霍炯铭不曾识面,投有思想上的交流,只是通过友人介绍点滴,并受友人之托对其笔墨创作作上述论评。肯定的是,自然世界中,尤其是水的无定式形态,几乎时时都是气象万千,可以让你的眼睛有足够的自由为之取舍,赋以德行,反之对先天、后天视一切为平凡的漠然者绝不会也不可能加以思想和审美的关照。据说画家霍汩铭能感受和思考岁月更替所书写的民族悲壮,自然会以自身深处酝酿着庄严的生命弦乐,弹奏出画面中不断升腾的生命意识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