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20日,卞孝萱生于扬州没落的书香门第。出生不到两个月,父亲去世,寡母与卞孝萱相依为命。不识字的母亲每天先向邻人学会几个字,然后回家教卞孝萱。日后有几十位前辈为此事作画赋诗填词。如柳亚子赠诗云:“教儿先就学,即学即传人,此是弥天愿,宁关一室春。”陈寅恪诗《寄卞孝萱》其一为:“卞君娱母以文字,千里乞言走书至。我诗虽陋不敢辞,嘉君养亲养其志。”
日军侵华,扬州沦陷,物价飞涨。卞孝萱到溱潼镇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一临时高级中学,18岁毕业后便只身前往上海谋生,白天在银行工作,晚间进夜校补习,走上自学之路,遇到疑难问题,便向学者求教。1948年肄业于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曾先后就职于上海远东商业银行、上海及厦门中国实业银行。
1949年,卞孝萱调到北京工作。同年9月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1952年至1956年,任北京市中国民主建国会秘书。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从收集、整理辛亥革命时期重要人物碑传入手,研究清以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人物的墓碑、墓志铭、家传、行状等,发表了一批学术文章。1956年受推荐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在范文澜指导下,协助修订《中国通史简编》。当时卞孝萱最常去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可以淘到旧书的琉璃厂,一个就是北海附近的北京图书馆。正是在图书馆看书时,卞孝萱认识了章士钊的秘书王益知,后来成了章士钊家的常客,共同研究柳宗元的文章。章士钊出版《柳文指要》时,需要卞孝萱当助手,便写信给周恩来,请将卞孝萱从干校调回北京。卞孝萱协助章士钊校勘《柳文指要》全稿,在章家工作了一段时间。《柳文指要》出版后,章士钊在赠卞孝萱的著作上题词:“孝萱老棣指疵。此书出版,荷君襄校之力,甚为感谢。”
“文革”后期,卞孝萱回到家乡执教,从1976年至1981年,任扬州师范学院副教授。1981年至1984年,任北京市中国民主建国会部负责人。1984年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研究所,1986年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与程千帆、周勋初等组成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所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年代学研究、唐代小说与政治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1979年至1992年,任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三届至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94年10月离休。
离休以后,卞孝萱先生仍担任《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并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柳宗元研究会、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湖北省吴楚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顾问。
卞孝萱先生自学文史书画成家,涉猎领域广泛,出版各类著作约四十种,发表论文近三百篇,在国内外文史学界享有盛誉。其学术生涯始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收集、整理的《辛亥人物碑传集》、《民国人物碑传集》两书,正是其早年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总结。卞先生以唐代文史为主攻方向,突破了治文者不治史、治史者不治文的单一范围,开拓出点面结合、文史结合的广阔领域,先后撰写了《刘禹锡年谱》、《元稹年谱》、《唐代文史论丛》、《刘禹锡丛考》等,主编了《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唐代文学百科辞典》等。在文史结合方面,卞先生尤为脍炙人口者是对唐传奇的研究,其《唐传奇新探》、《唐人小说与政治》等书,备受学界称道。卞先生晚年锐意于新领域的探索,《郑板桥丛考》、《现代国学大师学记》、《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等,都是卞先生耄耋之年的力作。
2009年9月5日12时18分,卞孝萱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鼓楼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卞孝萱先生在长期的执教与讲学生涯中,以其“专通坚虚”的学风、诲人不倦的师德、提携后进的懿行、平易近人的态度,赢得了学界与社会的尊敬与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