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后期指盘庚迁殷至商朝灭亡,其间经八世十二王。商代后期
年代学研究以殷墟文化的分期和14C测年为基础,以甲骨分期和测年
与殷墟分期相印证,结合文献记载、甲骨文天象记录和历法材料的研
究来完成。
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后期都城所在。殷墟文化分为四期(根
据最新发现,洹北花园庄早段遗存早于第一期)。殷墟文化一期到四
期对应的商王如下:殷墟一期约当盘庚、小辛、小乙和武丁早期;殷
墟二期早段年代约当武丁晚期,晚段尚未发现可以定年的材料,估计
与祖庚、祖甲时代相当;殷墟三期约当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代;殷墟四期约当帝乙、帝辛时代。“工程”对殷墟各期采集的样品作常规14C测年,经树轮曲线校正,得到24个系列样品的日历年代。
殷墟甲骨文目前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期断代标准。“工程”选
择分期明确、有断代价值的卜骨,用AMS法进行系列14C年代测定。甲
骨测年的目标,是用AMS法对各期、各组有字卜骨测年,对照高精度
树轮校正曲线研究,将测得的数据转换成日历年代,进而排出武丁至
帝辛的年代序列。
目前已对37个有字卜骨样品和9个无字卜骨样品进行了明胶提取,其中31个有字卜骨样品和8个无字卜骨样品制备成石墨,用AMS法做了14C测量。31个有字卜骨样品的测年数据,有22个在合理的年代范围之内,另外9个明显偏老。8个无字卜骨样品的测年数据,也有2个明显偏老。专门的实验研究表明,偏老的主要原因当是样品受到老碳的污染。
除去分期尚有争议的历组卜骨等,将剩余的15片有字卜骨、6片
无字卜骨和2个层位清楚的同期骨样纳入拟合系列,用贝叶斯方法对
测得的14C年代数据进行系列样品树轮校正,所得日历年代与既有的
商后期年代框架基本一致。
“工程”还对甲骨文中可能的日月食记载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由
宾组卜辞中的五次月食,推得武丁在位年代。宾组卜辞五次月食记录
的可信性,学术界没有争议。宾组卜辞属武丁到祖庚时期。在3000多
年前、在这一不太长的时间范围内,竟有五次月食记录,这是世界天
文学史上的奇迹。天文计算表明,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间只有一
组年代既符合卜辞干支,又符合月食顺序:癸未夕月食,公元前1201
年;甲午夕月食,公元前1198年;己未夕向庚申月食,公元前1192年;壬申夕月食,公元前1189年;乙酉夕月食,公元前1181年。
根据《尚书·无逸》,武丁在位59年,由五次月食可大致推定武
丁在位的年代:①如果乙酉夕月食当武丁末年,那么,武丁在位的年
代约为公元前1239—前1181年。②如果壬申夕、乙酉夕月食下延至祖
庚,那么,武丁在位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250—前1192年。从甲骨分期
看,壬申、乙酉月食放在祖庚世比较好。因武丁在位的年代不会超过
公元前1400—前1160的范围,而在此范围内,己未夕向庚申月食只有
公元前1192年、1166年两种选择,甲午夕月食最早为公元前1229年,
所以,即使不采用根据新的甲骨分期分类得到的五次月食的顺序,武
丁在位的年代范围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商代晚期,商王用五种祭祀方法按固定顺序轮流祭祀先王及其配
偶,一个祭祀周期称为一祀,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学者称为周祭,有纪时作用。帝辛的周祭材料可靠,依之排出祀谱,可确定帝辛在位年代。利用周祭材料也可排出帝乙祀谱,与帝辛祀谱连接,确定帝乙在位的可能年代。在周祭系统中,帝辛元祀至十一祀祀谱有6件青铜器,联系清楚,是商末三王祀谱最有根据的一段。由此排出帝辛元祀到十一祀祀谱,在历法上符合阴阳合历的原则,在周祭上祭祀与季节基本对应,所以应属可信。经研究,这段祀谱二祀正月初一日的干支应是丙辰或丁巳。按照这一特征,再考虑当时岁首和月首的可能情况,得到帝辛元年可能的年代为公元前1085年、1080年、1075年、1060年等。因武王克商之年确定为公元前1046年,而周祭材料中记有廿五祀的青铜器应入帝辛祀谱,没有发现更多的祀数,所以帝辛元年以选在公元前1075年为妥。
商后期王年在《尚书·无逸》中有所叙述,古本《竹书纪年》亦
保存两条。后世学者在利用文献推定盘庚迁殷到商亡的总年数时,有
275年、273年、253年三说。现已推定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46年,如采用275年,则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320年;如采用273年,则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318年;如采用253年,则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298年。因武丁元年确定为公元前1250年,考虑到盘庚、小辛、小乙一代三王总年数的合理性,以253年说较妥,则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298年,今取整为公元前1300年。
夏代年代学研究
夏代年代学研究主要遵循两条途径,一是文献中对于夏年的记载,二是对夏文化探讨的主要对象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头文化进行14C测年,同时参照文献中有关天象记录的推算。
文献所见夏代积年主要有471年和431年两种说法。两说相差40年
的原因,历来有两种解说:一是471年包括羿、浞代夏的“无王”阶
段,431年不包括“无王”阶段;二是471年自禹代舜事起算,431年
自禹元年起算。“工程”采用前一种解说。
二里头遗址是徐旭生1959年调查“夏墟”时发现的。学术界把以
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分布于豫西、晋南地区的一类遗存称为二里头文
化。二里头文化主要有两个类型,分布在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
表的称为二里头类型;分布于晋南地区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称为东
下冯类型。东下冯类型的起始年代略晚于二里头类型。现在多数学者
认为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工程”对二里头遗址采集的系列含碳
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拟合,并对考古分期成果相整合,初步推定
出二里头文化各期年代范围。
河南龙山文化又称王湾三期文化,是分布在豫西地区、在年代上
早于二里头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的延续时
间和文献记载的夏代积年之间尚有差距,二里头文化可能只是夏代中
晚期的夏文化,而早期夏文化则要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中寻找。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以王城岗一期、煤山一期
为代表;第二段以王城岗二、三期,瓦店一、二期,煤山二期为代表;第三段以王城岗四、五期,瓦店三期为代表。“工程”对王城岗遗址的系列含碳样品进行AMS14C年代测定并拟合,得出了各期、段的年代范围。
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遗址一期之间,从文化传承关系和
14C测年结果分析,仍存在缺环。有学者认为以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
某些单位为代表的遗存,早于二里头一期,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
1999年开始对新砦遗址的再次发掘,证实新砦二期上接河南龙山文化
晚期(新砦一期),下连二里头一期,正填补了其间的空白。
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禹州瓦店都是规模较大的河南龙山文化晚
期遗址,发现有大型房基、奠基坑及精美的玉器和陶器。它们的发现
为探讨早期夏文化提供了线索。
夏代有五星聚、仲康日食两条天象记录可通过天文推算考察夏年。有学者计算出在公元前1953年2月26日有一次很好的五星聚会。经对夏代立国前后的五星聚合重新推算,也证实了这次五星聚会是迄今五千年中最难得的一次。公元前1953年2月中旬至3月初,在黎明时分的东方地平线上,土星、木星、水星、火星和金星排成一列,在2月26日,五大行星之间的角距离小于4度。这种奇异壮观的天象,很可能在古人记忆中流传下来,因此可以作为估定夏代年代的参考。对文献记载的仲康日食,根据现有条件进行推算还很困难。
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两点: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
年。关于夏代始年的推定,“工程”主要是依据文献中有关夏代积年
记载的研究,并参考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14C的测年数据。
关天夏文化的上限,学术界主要有二里头文化一期、河南龙山文
化晚期两种意见。新砦二期遗存的确认,已将二里头文化一期与河南
龙山文化晚期紧密衔接起来。以公元前1600年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范围之内。现暂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