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苑 巡 访

──中国经典美术作品选讲

杨 奕

    

    九 《雪竹图》 徐熙 (五代)
       《写生珍禽图》 黄筌 (五代)

《雪竹图》{五代} 徐熙

    中国的花鸟画成为独立的画种,略晚于山水画。从徐、黄起,花鸟画不仅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而且也成熟起来。

    《雪竹图》一般认为是徐熙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其一派的作品。这幅画以墨为主,个别处略施色彩。竹干、枝叶用笔粗细兼之,墨色也浓淡不同。综观全画,是属工整精致一类,但方法多变,使雪中竹丛具有生动真实的效果。徐熙出身贵族,但不为官,是南唐的著名画家。他的画以墨为主,风格是不做
作,朴素自然。苏东坡有“洗出徐熙落墨花”的诗句赞颂他的作品。诗句道出了徐熙作品的特征。

    《写生珍禽图》据传是黄筌给其子弟学画用的范本。上面用工细的手法绘有数十种鸟虫。其中有山雀、鶺鴒、斑鸠、蚱蜢、蜜蜂、牵牛、乌龟等。每种动物都描绘得十分精巧、肖似。无论羽毛、鳞翅,都具有很强的质感,称得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技法是墨线细勾,略加淡彩,严谨工整,虽说是绘“物”,却形神兼备。

    黄筌是西蜀宫廷画家。子弟中多有善画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几不见墨迹,但以五彩布成,谓之写生”。他在绘画中,对形的要求很严格,注重写生,所以绘出的花鸟鱼虫均俱神气。

    花鸟画在中国画中自成一系,这是中国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一类艺术现象。可以参照山水画形成的原因来推导花鸟画形成的过程。人在精神方面获得解放之后,对自我的认识不断强化,思想活动,感情活动进一步加强,以爱屋及乌的逻辑来推导人的性情传移过程,在顾及自身有余的状况下,旁及他物,世间万物皆被于我,将山石树木、花鸟虫鱼感情化、人格化就是其必然了。外师造化的画家,中得心源之后,将思想、感情释放到客观外界事物中去,可以是壮阔绵长的青山秀水,也可以是鸟语花香的生机世界。在不断被扩大,拓展的情感世界中,在美好的艺术氛围中,传移人的品性、陶冶人的情操。

写生真禽图{五代} 黄筌

    从人的心理需求角度讲,山水、花鸟画另有一个审美方面的功能。它比较其他画种,可以更远离社会现实,在现实主义作品提供的一片“热土”之外,花鸟画可称得上“净土”一片。那种自然的清新,也显示着超脱的价值,满足人的另一种精神需求。

    十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宋)

    宋王朝是继唐王朝之后的又一个封建大王朝。一度繁荣的经济,使北宋的都城汴梁成为东方首屈一指的大都会。宋代的文化艺术也比较兴盛,尤其是它们的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后世常以“唐宋绘画”来并称。由于帝王的喜好与倡导,宋代有了皇家的画院,一批堪称国手的画家供职其中,从事专业绘画,从制度形式上保证了美术创作的存在与发展。从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这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 张择端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在《清明上河图》中,他以汴梁(开封)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宽0.255米、长5.25米的长卷,尤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但见城廓矗立,街市喧嚣,赶路的人,做生意的人忙忙碌碌,河中舟船运行。将从桥下穿过的大船落帆降桅,更是紧张忙乱。虹桥上的行人熙熙嚷嚷。鼓楼下的驼队远道而来,行色勿勿。茶楼酒肆中的人则轻松悠闲……画家以极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柯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尽管对“清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论争,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
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入胜。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作为一种被极力追逐的时尚,甚至影响到与宋对峙的辽、金王室贵族争相效法。但从政治的深层看待宋朝与唐朝,还是无法同日而语的。反映到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
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作。与唐代诸如阎立本、周、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衢市井,面向市民社会,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市俗化,正是随社会生产力发展,思想观念方面的进步,也是艺术创作上的飞跃。从这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认识、评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则,从审美角度说,作品不可多得;二则,从创作精神说,作者难能可贵。将这幅作品称之为“最著名的风俗画”,既有艺术评价上的定位意义,更是社会进步意义上的褒扬。

    十一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元)

富春山居图(局部){元} 黄公望

    元代社会与前朝有所不同,因为它是由蒙古武士集团入主中原创立的一个王朝,政治上经历了一个从武功到文治的转变。文化发展一度受到挫折。美术方面,除了官方保留些许宗教艺术外,则因为扼变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萧条。这主要反映在文人的思想形态方面。由于元统治者一度重武少文,对政治生活中的文化的作用缺乏认识,对前朝的文化不予重视,对中原文人弃而不用,导致一大批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进身无路的文人,以消极的心态隐居不仕。这类人中有文化修养,其中还有些人具有艺术方面的才能,书画便成为他们寄托感情,抒发胸逸的途径,由此形成了中国美术范畴的“文人画”现象。在元朝文人画中,最负盛名的是被称作“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

    黄公望,江苏常熟人,中年时做过小官,后因案入狱,获释后浪迹江湖,入全真教。五十岁左右专心于山水画。他的画有实际观察与写生的基础,常描绘所居的虞山、富春山一带的风光。《富春山居图》是其代表作,高一尺多、长约二丈左右,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峰峦平坡、丛林村舍、渔舟小桥种种景色,丰富而自然。由于早期的文人画,特别是黄公望,在绘画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实际景物的观察和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不似后来的文人画,只重主观意象和个人感受,轻视客观事物的
本来存在,因此所绘山川景物有一定的生机和活力。富春江从钱塘而上,富阳转弯,江面宽阔,景色疏朗,渔舟点点;桐庐水畔,山峦起伏,层层迭迭,清江漫淌;淳安一线,更是山水交映,景致万千,至今都是旅游胜境。这些自然景观和由此而生的感受,在黄公望的这幅作品中,都历历再现,令人心旷神怡,令人感叹:美在天真。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在技法上多用“披麻皴”等长短干笔皴擦,间或还夹有似米点的笔法,发展了前代画家的笔法传统,而更富于变化。他作画着色仅用淡赭,被称之为“浅绛”画法。这便是被后来文人画家推崇的“平淡天真”的画风。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从“文人画”的角度首开一代画风。对于“文人画”评价,一度是有涨落的。就其客观存在和社会文化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它与画院的专业画家和官僚画家不一样,既不是受命而作,也不是画家的职业行为。再者,它不同于民间画匠,师徒授受,陈陈相因,作画谋生。他们多是有文化的闲士,无需考虑官方政治需求,也不必顾及艺术的法度规则,摆脱了某种来自外部的内容、形式的束缚,以个人胸中的逸气为主,以物象的内在精神实质相联系,进行表现。作品不求形似,但求神完气足。这是一种扼变形势下,在受压抑的文化氛围中,儒家“文以载道”观念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从精神源流上,强化了人的思想意识作用,在技法上,突破了院体的规范,发展了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从一个方面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它把绘画从宫廷、民间的职业画家、画工的职业行为扩展到非职业化的知识分子阶层,以精神内涵大于外部形象的本质特征,加盟中国的画坛。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2000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