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

2.京城、海淀及西山一带相关文物、遗迹

纳兰 ①明珠相府:每当谈及纳兰性德在京城的生活遗迹,必然要涉及其父明珠的相府。那便是现今座落在后海的醇王府。解放后府邸部分曾为国家卫生部,花园部分为宋庆龄居所。最初这里是明珠的府邸,当明珠被参劾,遭查抄后,资财、 房产入官,府邸最后被早已对此垂涎的和坤所得。和坤在嘉庆当政之初遭灭顶之 灾,该府又被赐予成亲王。当光绪登基后,其父奕譞在西城太平湖(现中央音乐学院)的醇王府便按制作为潜龙邸“供”了起来。醇亲王奕譞则作为摄政王,迁府至后海原明珠府,并将其进一步改造成摄政王府。人们现在看到的是几度风雨、几经变迁的在最初明珠相府基础上延革演变最后成形的一所王府。


醇王府配殿

纳兰 ②自怡园:又称明珠相国园。建于康熙年间,是当时京西私人园林中的一座名园。其大体位置推测有三:有认为在长春园西洋楼北墙外大苇塘处,有认为在清华大学西门偏北一带。也有认为在今畅春园迤西不远。建园时请名师设计建造。园中山水兼备,既有富贵景象,又不失典雅风韵。其中有二十一景:筼筜坞、桐华书屋、苍雪斋、巢山亭、荷塘、北湖、隙光亭、因旷州、邀月榭、芦港、柳沜、芡汊、含漪堂、钓鱼台、双遂堂、南桥、红药栏、静镜居、朱藤迳、野航。明珠和其子弟都曾于此住留。当明珠家遭厄变,家产藉没时,自怡园也在其中。由于之后没有再将园子赐出,这里便逐渐荒废,已至最终圮毁无存。由于历史上有关自怡园留下的资料很少,所以难以更确切地标示地点,描述园林细节。

双榆树墓地松柏

纳兰③桑榆墅:这是明珠的又一处别墅。其名字几经转化,被今人叫作“双榆树”。其位置大约在人民大学一带,又称“西郊别墅”。园中植有桑树、榆树等树木,故取桑榆为别业之名。建园于此的原因大约一则因为附近有明珠家的另一墓地,二则従京城到西郊海淀、畅春园等地,这是必经之路,这里是可供中途休息之所。三则给长子纳兰性德作读书处。桑榆墅建园比自怡园为早,大约在明珠35岁左右时就已建置。园中有庭舍、回廊、小楼和许多果木,尤以桑树、榆树为多。従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多次提到回廊、小楼可以推想园中的景物特征。这个园中和周围均有水流、池沼。纳兰性德于此读书、生活有相当的时间。园中建有花间草堂,是纳兰性德和文士、好友,如顾贞观、梁汾等谈论学问、交流思想、雅集、短住的处所。桑榆墅为这些朋友间的往来诗词中每每提及。

纳兰就在桑榆墅附近,纳兰家的另一处墓地中埋葬有纳兰性德生母,觉罗氏。后来葬有纳兰性德长子福格、孙子瞻岱。这些坟墓最后均迁至皂甲屯明珠家族墓地。建园之后,这一带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原有的风物、地形已不复存在。随之而起的有友谊宾馆、人民大学、双安商场、双榆树小区楼群等。进一步勘察已很困难,但従现在人民大学校园内遗留的一些墓地松柏和这周围曾残留的碑碣来看,这一带也是建园、修墓的风水之地,而且这类建置的密度也是很大的。

纳兰④渌水亭:这是一个以纳兰性德的许多诗词和文集《渌水亭杂识》而闻名的处所,似乎成为这位伟大词人的形象标志。正因如此,对于它的形制和准确地点,至今仍是学术争论的热点。一说渌水亭是一亭式建筑,在后海明珠府中,并引后海之水于亭前。一说渌水亭在玉泉山东,四槐居附近。其间有客厅、书房、花园、 果树等,食宿设施具备,是居住、游玩、郊猎、休闲、举办诗文聚会的好地方。这里依山临水,玉泉山、金山分列西北,门前临湖泊,堤岸为弧形。这里的水来自玉泉山,水量充沛。加上垂柳、菱荷、稻菽千倾,颇有江南水乡情致。正因如此,它成为纳兰性德最为喜爱、最为钟情的地方。他于此著文、作诗词最多。他 任侍卫官以来,修学、养病、会友,大多数时间均于此地。他有《渌水亭》诗:“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他的好友,同道朱彝尊、陈维松、严绳孙、秦松龄等,也有专辞写渌水亭。由此可以窥视出这个文化沙龙对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的重要意义,连他平生最后一次聚会和他辞世,也尽在此处。另一说渌水亭在今上庄乡,皂甲屯明府花园一带。这里也是河渠纵横,远山近水,水映山光,蒲苇丛生。明府花园的西花园中,有荷池,有土埠草亭。作为创作,这里也不失为一个理想所在。有关渌水亭的记叙说渌水亭之水通皂荚(皂甲屯)。如果従玉泉山的角度看,玉泉水系与榆河水系远非一脉,中间隔着红山口分水岭。两条水流分居清河、沙河两个水系,在本区内没有合流。这便是此说的重要依据之一。

渌水亭畔

纳兰⑤西山:北京的西山是指太行山北段延伸至北京平原,与平川相连的山脉。平均高度在100—500米左右。在西郊海淀区,以金山、万寿山(颐和园)红山口、黑山氵扈为界,分为“山前”、“山后”两部分。山前有八大处、香山、碧云寺、卧佛寺、玉泉山等胜景。山后则有冷泉、黑龙潭、温泉、大觉寺、妙峰山、龙泉寺等古迹。前山部分到清代已经是园林别墅相望,寺庙林立,陵墓相连,八旗兵营郅次鳞比,虽不失清雅,但也人烟相对密集的区段。山后则是比较开阔、安静、 舒朗的近、远郊相接地段。特别是山后地区,经济开发有限,许多文化遗存还处在比较自然的状态,既有一定的神秘性,也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纳兰以皂甲屯明府花园为起点迤西南,遥遥相望的十数里地方,分布着清代王公大臣如:明珠封地永泰庄、索额图宅园太舟坞、怡贤亲王允祥的封地白家疃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在香山正白旗营区居住,更落魄后,便翻过寿安山、半天云岭,沿一条石板山道来到白家疃,投奔曾任过正白旗都统、热爱文学、好行善事的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在这里,他度过了最后的岁月,留下未竟的八十四回《红楼梦》书稿。据考证,白家疃村西小石桥为乾隆年遗物,桥西曾有曹雪芹的四间陋室遗迹。桥东不远为怡贤亲王祠堂(现为白家疃小学,作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已部分修缮)和其别墅。他们时常谈论书稿,切磋诗文。敦敏来访曹雪芹时,也曾有诗提及沿小河过石桥的情景。

怡贤亲王祠

纳兰出白家疃东口,迎面即是画眉山。山麓东北端便是沿山而建,金碧辉煌,气派非凡的黑龙潭。何为画眉山?据传,古代这里出产一种黛石。金代的宫女用这种黛石画眉毛,故而得名。所谓黛石,即煤矸石中质柔细腻者,是一种天然炭黑。至今黑龙潭南墙外仍有当地农村开凿的小煤窑。矿工还会告诉你,此煤石中的黛青可作颜料。悉心者在这座小山周围,还能看到少量夹在石隙中的片层状煤矸石。它与深青色石灰岩共生山麓,其色相青黑,是泉、潭为黑龙潜邸附会的依据。

纳兰 据明末清初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所述,在明朝中期万历年游黑龙潭时,此处已有规模不小的庙宇。以后清代康熙、乾隆近而将此改为皇家奉祀的龙王庙,并多次亲临,进香祈雨。従纳兰性德的《忆秦娥·龙潭口》一词中可以看到他随驾赴黑龙潭游历的一段诗词者的心得与感慨。这里的四座御碑亭中,还有一块纳兰性德好友,大学士高士奇为圣上撰写的碑文。数十年后,曹雪芹又移居画眉山西边的白家疃,著述他的《红楼梦》。《红楼梦》开头说,西山有产黛石的,能够画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多次以不同形式提及黛石、黛山,以及以黛画眉的细节。作为作者的一个创作词汇概念,曾引起某些人的注意。就曾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戍校本》的最先拥有者:才女马{髟方}眉和其夫北京藏书家刘铨福,据书所述到西山访黛石产地,居然访到。又留有一幅名为《翠微拾黛图》的画作。红学家周汝昌也按文索骥,提及此事。尽管亦有地方志等说京西门头沟深山处的斋堂产黛石,又名“画眉石”,有“画山”之地,让人有根有据亦作一说。其实两处黛石均同属西山煤层一系。在没有新的论据之前,哪处是《红楼梦》所指的“黛石”产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百里之遥的斋堂“黛石”引发作者的掌故灵感,还是依户在望,信步可至的黑龙潭画眉山更容易唤起作者的创作联想,不得而知。

空空庙(追忆速写)

纳兰就在曹雪芹白家疃居所的北边山根,曾有一座小庙独立山麓。庙一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建在一台阶上,灰筒瓦,硬山顶,两壁各开一窗。因为庙中已没有神祇偶像和牌位,空空荡荡,当地人叫它“空空庙”。此庙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平整土地时被拆除。这种建制的小庙在全国许多山乡可以见到。它与白家疃村东口原来的土地庙和村中心现存的七圣贤祠同属一个类别。虽已无文字记载,但従形制和位置判断,当为山神庙一类。它与东边下首百米山谷中的昭福龙王庙为伴,建筑年代已无可考证。现今有人进而认为这座“空空庙”可能与曹雪芹《红楼梦》开头所写的“空空道人”有关。尽管“空空”概念在道行中有虚无、形灭的宗教哲学之意。会其意,领其神,宜虚不宜实。但如果出白家疃村,向南上坡而行,会发现空空庙正建在山麓洪积扇的台地之上。这种地形也被称作“埂”。庙在山埂的形胜之处,其山即为“南山”。两下里横岭逶迤连绵,中间是须仰首才见的突兀、峻峭的“三柱香”主峰。这是观察这座海拔五百米山峰的最佳角度。这里看到的“三柱香”为峭壁三联的青峰。逆光而望,翠影山岚,别有妙韵。这里与樱桃沟中和曹雪芹写书有关的元宝石,石上松、广泉寺等仅为同一座山的南北坡之分。“空空庙”东边紧临冲沟,沟宽似谷。以往谷中有泉流,灌木,杂树苍然,巨石累累,是观溪流石趣的好地方。谷边曾有庭院式的昭福龙王庙。再上沟东台地,为清代太监何魁山庄。此亦是晚清京西名宅园之一。现代人于此境也免不了感慨赞叹,一番联想。红楼之主曾于此朝朝暮暮,情感丰富,善于联想的文学巨匠,在这里浪漫神游,也是不无可能的。

由空空庙址望三柱香

纳兰姑且不论这画眉山、黛石、空空庙是否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无稽之处,况且穿凿过度又有牵强附会之嫌,但这些问题、猜测、存疑,对研究考证和丰富这一带历史文化蕴涵加大文史信息量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对“红学”、“兰学”展开系统研究时,某些孤立的信息在学术主流的旁及和串联中,也许能与之相辅相成,在其系统体系中,确立新的价值。

纳兰在这样一块鸡犬相闻、灯火相望的地方,竟有了两位清代文豪于此进行创作活动,留下重要遗迹,确是一件令人称奇的事情。这一带远古时期即有人类活动。白家疃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冷泉发现有战国时的墓葬;永泰庄的榆河畔也发现有汉代居民的生活遗物。这里何能成为适宜创作的天地呢?

纳兰清朝定都北京后,西山前山至圆明园、清河、沙河的西北一线为军事驻屯区。八旗兵主要把营盘设置在香山至红山口的山麓一线。而沿清河临水一线又形成一 个连续的,以警戒西苑一带的军营、军屯。现仍留有诸如:圆明园八旗,兰旗营、西三旗、西二旗等地名。连同山水形势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警戒区。区域内是京城近郊。其间园林密布、古刹云集、贵人府邸相连,是皇帝、王公人等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海淀镇的经济也因此兴旺发达起来,成为京城之外,位处西郊中心的又一热点地区,可以称得上是达官贵人云集的“富人区”。在警戒线之外,即为远郊。政治、经济、军事气氛因地理形势的变化被淡化,显得比较宽松、悠闲。在行政区域划分上,这类地方也归昌平州。王公大臣的封地,有许多在这类地方。各自独处一方,设庄园、田产。虽说当时这类地区为远郊,但与京畿之外的地方相比,这里还是往来方便的。特别要指出的是:清代海淀、西苑一带是京城紫禁城之外的又一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许多政务、军事演习、游乐等都在以海淀为中心并推及西山,这所谓的山前一带展开、进行的。这里的所谓“远郊”是形远实不远,仅一山之隔。山后一带适合隐居:山林河沼兼具;适合耕种:田野广阔,阡陌纵横。环境不象山前,形胜之外或是公众场所或为私人占据,人文建置的密度较大,而是比较疏散、宁静。这里曾有南安河辽金时代北京最早的古花园遗址发现。于这一带山阴处造宅园,因绵绵的南山屏障,给人以隔尘绝世之感,更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和“山气日夕佳”的心境相合的自然条件。若午后至黄昏时,处于白家疃簸箕水山脚下,仰望逆光矗立的“南山”(三柱香、城子山等山峦)此感受尤为突出。文豪们虽处在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地带,但这区区一山、二水之隔(清河、沙河)竟挡住了世俗红尘的干扰,形成既能安定生活,又不十分闭塞遥远的环境,与文人所需要的创作条件不谋而合。此山此水,这大自然的造物,竟是这样默然无语地滋养这块土地的文坛骄子,人之俊杰。

八旗兵驻防图

3.集萃之地皂甲屯

web@guoxue.com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