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特色
纳兰纳兰性德主张作词须有才学。对泥古、临摹仿效深恶痛绝,在创作态度上“
欲辟新机,意见孤行、排众独出。”认同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 师”的观点。提出“凡风骚以来,皆汝师也。”认为“随人喜怒,而不知自有之
面目”是迂腐之徒的作为,不足取。还形象地比喻此般行止如矮人观场,随人喜怒。他谈诗词创作“亦须有才,乃能挥拓;有学,乃不虚薄、杜撰。才、学之用
于诗者,如是而已。”兰
纳兰他还主张作诗词要有比兴。并従文艺批评的角度,对唐、宋、明的诗词作品
进行比较,指出宋明的作品赋多比兴少,“雅颂多赋,国风多比兴,楚词従国风 而出,纯是比兴,赋义绝少。唐人诗宗风骚,多比兴。宋诗比兴已少,明人诗皆
赋也,便觉版腐少味。”在他的诗词中,他常以竹、松、兰、荷等自比,借物起 兴,循着他的“发乎情,止于礼义”的创作过程,抒发高洁的情怀,辩明超脱的
心志。
纳兰
纳兰性德的这种创作思维轨迹和价值取向也是出之有因的。明珠在纳兰性德 少年之时,便为他延请了汉学名师。使他在受教育的初期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方面,形成良好开端。其后,在编纂集宋元历代经学大成的《通志堂经解》的和经
|
纳兰性德白描坐像
|
同时,従理论的高度,系统接触、了解在传统哲学、伦理、 道德思想指导下的经世方略典记述。在他以后用诗词従情感上抒发胸怀的时
候,深层的理论指导着他自然,自觉地达成“发乎情、止于礼义”的艺术创作思 想程序和价值归宿。 |
纳兰
纳兰性德的诗,特别是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哀惋动人,间有雄浑之作。 陈维嵩认为,他的词与南唐李后主风格相同,但词中有青春气息,因此长于后主。
现在看来,这同代人对他艺术特色的评述,还是比较恰如其份的。
2.艺术价值
纳兰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州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 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州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
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 词家三绝”。
玉兰花
|
纳兰关于纳兰性德的诗词、特别是《侧帽集》《饮水词》后代多有评价。清末梁
启超曾评纳兰性德词:“容若小词,直追后主”。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嵩也认为“ 《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后主之遗。”王国维更是欣赏称道,已见直抒,说纳
兰性德自“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当代学者也认为纳兰性德是满族中一位最早 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他的令词成就斐然,是五代李煜、北宋晏几道以
来的一位名作家。 |
纳兰
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写下了千古篇章《沁园春·雪》。柳亚子 与之唱和,写了《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沁园春>》。下阙道“才华信美多娇。
看千古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 兰容若,艳想穠情意雕。……,従文艺创作角度说,用众星拱月,或反衬、比较
的方法,把一系列著名词人列出,更衬托不可同日而语,非一个量级上的伟人毛 泽东的高大;従文艺批评的角度说,指出批评家眼中的每位重量级词人的艺术得
失,更显出毛泽东该篇词作的高超、完美。这就如同评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 宗宋祖稍逊风骚一样,既是一种创作手法,也是一种文艺批评的常见现象。従悖
论的角度,运用逆向思维方法,也能看出柳亚子所搬出的历代著名词人的“份量”, 不如此排列组合与累积量化,则难以和划时代的伟人相提并论。
纳兰在以上这些“后话”之前的三个世纪,纳兰性德的诗词已经在社会上享有很
高声誉了。従当时的显官、名儒,如徐乾学、高士奇、韩菼、朱彝尊、陈维嵩等, 对他的评价和态度,可以看出,他天资聪慧,于学之显、于文之通,致使诗文既
出,便掷地有声,嘉评鹊起。和他家有世交的江宁织造曹寅,在怀念交谊甚厚、 相知甚深的故友纳兰性德的《题楝亭夜话图》诗中就有“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
山人貌姣好……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小字几曾知?”的句子。由此可见纳兰词 在当时已经于世流传,读《侧帽》,咏《饮水》被视为风雅之事。
纳兰尽管由于纳兰性德的家世,出身以及本人地位可以声先夺人,封建官场,旧
时文坛也少不了迎逢、奉和的职业庸俗。像《红楼梦》所说:一些清客、市井闲 人,拿着怡红公子写的字画斗方,附庸风雅当回事儿。在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
会有过誉、过热现象。以后随历史风云,政治变幻,出现的排满,阶级斗争,阶 级分析等思潮和情绪倾向,不同程度影响过对这位大词人和其艺术的认识与评价,
结合对他的百年后话,我们可以拂去尘埃,掩住浮光,比较客观地评价这位贵族 词人的艺术成就。把他那个时代的真正闪光驻留今后。
纳兰无论命运之神怎样架构人生,上帝掷出的骰子怎样使世人无法捉摸,应该说:
真情实感加上真才实学,都将托起人文辉煌。
3.文化意义
纳兰把纳兰性德在文学,特别在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仅看成是一个文人在其文学
艺术领域内的成功,是不够的。特别要注意到的是,他的成功在那个时代所具有
的典型意义,和这个典型所代表的一种积极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倾向。这种意识
形态方面的流向,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融汇百川的一个缩影。 |
山海关
|
吴三桂降清前所铸铁芯铜炮
|
纳兰未入关前的满族在与明王朝的军事斗争中,由弱变强,屡屡获胜。清太祖努
尔哈赤已经开始注意吸收汉人有学艺者加入自已的阵营。当然,他们最先接受的 是诸如火炮技术之类的“硬件”技术。入关后,当满州贵族的势力不断向全国扩
展,清军的铁蹄开始踏入江南之时,在这个人文荟萃的温柔之地,受到了最激烈 的抵抗。清军每攻一地,克一城,几乎都要付出重大代价。亲王以下官兵伤亡惨
重。为了血恨报复,清军甚至采取了人类军事斗争中最为极端的屠城行为--“ 扬州三日”,“嘉定屠城”。清军虽然占领了文化名城,但没有征服人心,堂堂
的征服者在文弱书生眼中,也仅是沾满鲜血的武夫一介。従孔子后裔孔尚任的《 桃花扇》中,李香君劝侯公子参加尚可法的抗清斗争的戏剧情节中,可以看到佳
人鼓励才子抗清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可以従妓女都劝嫖客投身抗清的另一特殊角 度领会这种反抗的全民基础。这种不妥协的,以柔克刚的激烈情绪,被当时的思
想家顾炎武以深刻的道理形式讲出:“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 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所说的“亡天下”
即落后、野蛮对进步、文明的践踏与灭绝。对这种倒退现象的拒绝,必将唤起顾 炎武所说的国家兴亡中的匹夫之责。这也使得江南地区既便在被清军武力征服后
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仍然是思想最不稳定,人心思旧的地区。面对江南文士集团, 满州武士也是英雄无奈。
曲阜孔庙列柱
|
纳兰康熙亲政之后,聪明的青年帝王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弄通了一统中国的
帝王应该弄通的道理,认识到文治的重要,认识到本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主流文化 之中对于维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不可或缺。而仅依靠従关外带来的那点马背文化,
仅依靠降清二臣的那点汉奸文化,是难以进入中华文化主流的。他一改外来征服 者的形象,俨然以中华民族代表者的姿态,采取如下措施:尊崇孔孟,承袭文化
大统。开设博学鸿辞科,开科取士。倡导满人学习汉文化。这就形成了逐渐従被 动受影响到主动接受的文化过程,在语言文字、伦理纲常、行政规则、科考官制
等意识形态和制度形式上朝中原文明方面靠拢。康熙首先去朝圣祭孔,把这个远 在纪元之前的“人文初祖”捧到了位极人臣的历史高度。他下令设置博学鸿辞科,
恢复科举考试,尤其注重对江南文士的网罗。他派出自已最有文采的亲信曹寅( 曹雪芹祖父)一族赴江南。 |
经济上管理织造,文化上笼络文人,称得上是清帝王
的文化使臣。在鼓励皇家子弟、八旗贵族学习接受汉文化的形势下,确也涌现出一批学有所成的才子。纳兰性德便是这其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佼佼者。他本人科
举出身,蟾宫折桂,表现出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并被康熙看重,放在自已身边, 充当文化亲随。在康熙成为中华大帝,经营文化的顺时之举过程中,纳兰性德与
曹氏一内一外的布局形式,是有深远的政治、文化方面用意的。 |
纳兰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表现比较开明,并抱积极态度。
其子纳兰性德又在其基础上,树起了一面文学诗词的旗帜。如果说曹雪芹的《红 楼梦》是满汉文化融合后,中国古典文学开拓创新形成的一个最高峰,那纳兰性
德的词作,就是在文化融合过程之初的一个成功的里程碑。对纳兰性德,我们看 到的不仅是他超逸的才华和令词的美丽,従他的成就与表现,更让人看到具有民
族特色的文化过程和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千年不绝的百川归海的历史趋势,向 我们昭示着这个文化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增强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面对今天的世界文化的浪潮,我们应该,也能够敞开博大的襟怀,咀精嚼华,吞吐大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