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新闻|新书推荐||人部|国学图库|服务社区|18luck鏂板埄app|国学论坛

 

《董耀会长城研究文集》

 

明长城九边驿站设置与管理

董耀会
  

  在明长城防御体系中,作为封建交通系统的驿站,对九边军事局势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故明朝诸帝在加强边防建设的同时对此无不给予特别的重视。明代在延袤万里的长城防线,设立了多条驿道、众多驿站,可以说是星罗棋布,纵横交织。这些驿道和驿站,串缀在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之间,构成了使明王朝朝廷与边塞之间血脉畅通的驿传系统。     
  驿站的建置与作用
  明王朝为了维护高度集权的中央专制主义制度,十分重视对各种信息的摄取、报传和加工。故太祖于洪武元年(1368),立刻颁令在全国建立驿传网[1],使驿站和由其相联贯的驿道遍布全国。当时,在南京通向各方面的水马驿道,共长14.5864万里以上,在沿道上设置驿站超过了2018处。形成以南京为中心,通向各方面八个边陲军事要地的驿道。由于军事战争的需要, 明长城沿线建镇设卫的同时,也大量增加了驿站的设置。到了永乐十九年(1421)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形成了以北京为中枢的驿递网。这一时期, 政治局面逐渐安定,全国驿站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共有1289处。
  南京和北京两大驿传中枢形成以后,便利了皇帝的诏令、朝廷的军令、政令及时下达,各级政府和官员的奏章、报告的及时上呈,朝廷和各级军政机构对军情及时办理。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朝廷与地方之间的联系。明政府除了在内地发展驿站外,在长城九边地区也广泛建置驿站。明初,朱元璋推行固边自守、相机向外延伸的边防战略。重点是巩固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延袤万余里的北方防线,并逐渐向西延伸,其目的是要建立巩固的防御阵地,阻止北元势力的南下,保障中原地区的安全。基于北方连年争战、土地荒芜,由南向北调运军响困难等情况,指示徐达, 如果元兵北逃,不必发兵穷追,只要“固守疆圉,防其侵扰”〔2〕便可。随着军队战争胜利的一边进行,常遇春等攻克开平后,沿长城沿线建卫设驿。共建有八驿:其东有凉亭、沈河、赛峰、黄崖四驿,路接大宁、古北口;西有桓州、威虏、明安、隰宁四驿,路接独石口。并谕令诸部开筑道路,各广十丈,准古法,以六十里为一驿。由于这一措施在九边地区的实施,因此在长城各主要沿线建成了畅通无阻的驿传系统,能向全国的通都大邑,较快地传达边境的军情和朝廷的军令、政令,以促进军队的指挥和国家的治理。
  驿递系统作为明代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与社会各个领域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其畅通与否,不仅仅关系战争的胜败,也关系到明王朝的盛衰存亡。长城九边地区驿站的设置,对长城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起着较重要的积极作用。
  “置邮者,国家之血脉,所以流通贯彻,使无壅阏之患也,凡期会簿书,闾阎疾苦,公使往还,边徼警急,莫不资焉”。[3] “一驿之兴废,其有关于政治者固非细也……宣上德,达下情,防奸宄,诛暴乱,驭边疆等机宜,不过旬月之间遍及天下, 可以立待无或后期者,实于驿传是赖”。[4]可见, 史料记载精辟地概括了驿传系统在国家统治方面,作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重要工具,在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另一角度可以看出,明王朝十分重视对边疆的统治,驿站在长城区域的建置, 成为明朝对该地区进行有效治理的主要手段。
  “驿传所以使命而达四方之政,故虽殊方绝域不可无也”[5], 为了加强对长城九边区域的有效治理,明王朝大力拓展九边驿递。如洪武二十年(1387),命左军都督府自山海卫至辽东卫置马驿一十四。洪武二十七年(1394)六月,“命兵部遣官至北平布政使司,议置驿传。自大宁至广宁,东路四百八十五里,置十驿;中路北平开平,七百六十五里,置十四驿;西路,至开平六百三十里,置十三驿;土木至宣府,一百里, 置二驿”[6]。遐陬僻壤,罔不置驿。在置驿过程中,对驿站机构制定了相关规定,据“应合给驿有制,应付脚力有制,填给勘合有制”[7]的原则,对人夫马骡车辆什物,给驿条例都制定了严格规定,以确保长城九边公文、信息传递的时效、准确、安全。如,凡铺兵递送公文,“昼夜须行三百里,稽留三刻笞二十,每三刻加一等,罪止笞五十”,“若损公文一角笞四十,每二角加一等,罪止杖八十”。[8]于是,皇帝的诏令,指顾而行万里,九边的情形,顷刻而达朝廷,大大加强了对长城区域的统治。
  洪武五年(1372),明军三路远征漠北失利,朱元璋鉴于短期内不能歼灭北元势力的状况,便转而采取以尺进寸取之策,经营和拓展九边沿线的驿递系统,并向辽东和青海两方延伸,以切断北元同左右两翼的联系。驿站在这一时期,在军事方面的作用明显显现。
  明王朝的各种军事活动都必须依赖驿递系统。驿递系统的畅通,一方面使军情及时上达,保证决策的正确,另一方面使前线所需的粮饷辎重,能及时足量运送到所需之处。因此,洪武十六年(1383),朝廷委派大臣赴各地修路建驿,“缮城池,立屯堡,置邮传,安辑人民”[9]。可见,北部边防的建设,是关系明朝兴盛衰亡的重大战略问题。明制:京朝官封事自会极门由内臣收进,其余奏章皆从通政司进入,唯有各边镇总兵官、都指挥、指挥等官所差奏报军情人员,由鸿胪寺连本带人直接引进。此外,又规定:隐匿不速奏闻,因而失误军机者;承调遣不依期策应, 告报军期违限因而失误军情文书,故不遣使给驿因而失误军机者,皆处死罪。
  驿递,军中之耳目也。因此,明初严格限制长城九边驿站的范围,惟军机重务, 以符验给驿,余并禁止。若系军国重事而不给驿则处以严刑,如“凡朝廷调遣军马及报警急军务至边将,若边将及各衙门飞报军情,诣朝廷文书,故不遣使给驿者,杖一百。因而失误军机者,斩”。[10]此外,军队在作战后报奏军功准确与否, 也关系到军队战斗士气的高低和军心的稳固。因此加强对军功战绩报奏的监督,因此诸将稍知警畏,不敢避贼玩寇。此不防欺蔽,亦隐寓伺察催督之法。
  驿递系统在长城九边地区设置主要目的是为军政服务的。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长城内外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交流。
  明代长城区域的驿递,自始自终是由国家推行,国家运转的。明统治者对此十分重视,作为许多慎重而周密的部署,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注重修路架桥、拓宽驿道, 并时时加强维修,客观上促进了九边地区与内地交通的发展。长城内的汉族与长城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蒙古族和女真族与内地进行贸易,输入当地缺乏的茶叶、布帛、铁器和耕牛,中原地区输入所需的牛、羊、貂皮和人参等。这些商品的输进输出都离不开畅通的驿递系统,驿道为贸易交换提供了方便。
  驰驿之人,不是尊官大人,就是奉上命强有力者。这些人往往凭借自已的特权,利用驿递进行贸易。如洪武年间,驸马督尉欧阳伦私役驿递,多次运私茶出境。宣德年间, 甘州操备与下番官军,以取讨衣装置买马驴为名,擅乘各驿站马驴往来于陕西各边市贸易,又威逼递送所用车载送甘州贸易。蒙古、女真各卫,利用朝贡之际, 购入大量货物,迁延旬月不回。明朝中叶,商业空前发展,长城九边空前繁荣, 主要各大关口由政府建立固定的官市,与蒙古各部进行贸易。仅大同镇就有新平堡、宁口堡、得胜堡、杀虎堡等处市场。后因官市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和各地商人的经济要求,又增开了民市、小市等。无论是直接利用驿递系统进行贸易,还是使用驿递提供的交通工具。人力附载商品贷物,都会加重驿卒的负担,影响驿递系统的正常运行,违背了明朝统治者设置驿递只是为军政服务的目的,受到明朝政府的严厉禁止。然而, 客观而言却有利于商品的流通。明中后期,手工业产品日益增多, 大量产品需要广阔的市场。但是,交通要道税卡林立,行走一日,纳税多达五六次,商业运输税昂贵。利用驿递系统运输商品,进行贸易,则降低了运输的成本,对商品的流通有促进作用。
  最后,明代驿递制度日夜不停运转地同时,也在不自觉地传播着各种社会文化。驿站机构在九边地区,不仅仅只接送往来官员,也为平民提供行旅食宿。官吏的调迁,商旅的往来等,都可以在驿站停留。人是社会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随着驿递系统的不断深入,中原文化不同程度的传到了游牧民族地区。反之,文化是彼此影响的,因此许多游牧民族文化也传入中原。
  由于长城九边驿递系统的影响,中原的牛耕技术,施肥技术,铁器打造等都随驿道方向延伸,越来越多地传到蒙古。女真民族的生活方式,蒙古和女真善长的骑射、狩猎也颇受汉族人喜爱。此外,受明代驿递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大量以对递为主体的各种著述,有对驿路沿途的风俗民情、物产等做详尽介绍,也有通过描写各驿景色,抒发旅思愁肠的,这里略而言之。
  综上所述,明代驿递系统在长城九边地区的栉比蔓延,驿道的星布其间,为巩固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加强明朝对长城区域的有效治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驿递系统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特别显著。与此同时,明代驿递系统客观上又促进了长城区域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所以,它又兼具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
  驿递系统的管理及问题
  长城九边补充主要由马驿、递运所和急递铺三大机构组成,皆节制于在京的会同馆。站、递 、铺三者紧密结合,互相补充, 成为九边驿传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
  会同馆是高级馆舍,有天下首驿之称。如蒙古有重要使客来京,经九边沿线各驿站接待后,使往会同馆,由馆舍官员安置。其馆役设大使1人(正九品),副使2人(从九品), 共同管理馆中事物。下设馆夫若干,为使客服务。
  马驿是长城区域驿传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遍及边腹郡邑和要会处所。洪武元年(1368)正月,明王朝同时“置各处水马驿及递运所、急递铺”。[11]大致每60里或80里设置一个,各驿站设有驿丞,各有多少不一。每站因地制宜,配有足够的马驴和人夫, 大致配马80至30匹,非冲要处20至5匹;马匹分为上、中、下三等,各悬带马上,飞骑传送。 前方驿站听到铃声,随即供应。
  递运所负责向九边地区输运粮食和物品,运递到驿道可通之处, 所设有大使和副使各1人.递运所备有运输车辆:大车1辆,编车夫3人,载米10石,配牛3头;小车1辆,编车夫1人,载米3石,配牛1头。
  急递铺专职向朝廷递送公文,大致每10里设有1铺,设铺司1人,管理铺事;要路每铺编铺兵10人,僻路编5人。每铺备有12时日晷1个以验时刻。此外还有其它物品备用。其目的是要将驿、铺、递分立而又相联,以减轻相互干扰。
  马驿与递运所、急递铺在长城九边地区,日夜不停地为长城区域政治、军事和经济各方面服务的同时,各驿站机构也必须按照朝廷规定的制度,为过往使客和传递公文的人员提供食宿等便利条件。同时也规定检查通行证件,以防诈伪。
  九边驿递并不是与内地分而治之,必须受朝廷的统一管理。中央的管理机构,为兵部车驾清吏司[12]。在地方上受省和府、州、县依级管理。省,由布政司与按察司分别命官监理[13]。府,由知府总领而稽核之[14]。每个驿站机构的官员,由各州县于额设司吏内选之。
  洪武时期,九边各驿站凡需调动军队、传递军情、命将出征等情况,都必须严格遵守勘合、符验制度。命将出征和调动军队采用宝金牌和调发走马符牌。如洪武四年(1371),只能国家制造用宝金牌和调发走马符牌。用宝金牌是两块小金牌,只有中书省和大都督能持牌入内府,请用“皇帝信宝”。走马符牌是用铁制造的,共有40块,上镌金字、银字,各占一半,也都藏之内府。如九边地区军务紧急,需要调动军队,朝廷派使臣携带走马符牌,前往被调动的军队,符验无误后,按令调发。按当时规定,凡是军机文书,除中书省和都督府长官外,他人不许擅自奏理。[15]此外,因军情重务和奉特旨出差者,均须办理勘合、符验手续。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因军情重务奉旨出差者,则所过驿站须提供车马等交通工具和食宿条件。同时,由兵部填写勘合字据,奉命出差的人员持字据赴内府关领符验[16],并按规定使用驿传工具。符验和勘合除内府掌握外,各都司、布政司和有关的卫,也都按一定的数量发给,用完后再移文另行印给。[17]公差人员在完成任务后,将关领的符验和勘合缴销。[18]
  为了及时了解各地发生的紧急军情,兵部还在长城九边沿线各督镇巡衙门,颁发火牌,“专备飞报声息、爪探贼情”[19]之用。兵部闻报后火速入奏,不得迟滞。为了加强长城区域各关口军情声息的传递,仍沿用烽燧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在沿边要地都要设立烟墩,派遣堠夫看守。守备部队要广积秆草,昼夜轮流值班,遇有紧急军情,“昼则举烟,夜则举火”[20],接递通报。烟墩及其设备必须妥善维护,不能因受损坏而贻误军机。
  明代九边马驿、递运所的功能比前代有所增多。除了迎送过往使客、飞报紧急军情和转运军需物资等传统功能外,还有安置充军人员和储备军粮两大新功能。如洪武年间,辽东卫各驿出现以谪戍军士充邮卒,令邮卒屯田自给。这个现象与明代“南囚北谪,北囚南戍”的政策密切相关,因此兼有安置充军人员的驿站,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等边疆地区。用来储备军粮,以备军需物资的驿站,主要以递运所为主。
  急递铺与马驿、递运所比较,由于职责的专一性,专职公文递送。因此管理体制特别严格。在急递铺之内,洪武时命每铺设铺长1人,职在专一巡点所辖铺分,督令各铺司兵如法走递。亲临府州县提调官,常加检点。铺长失于整点,随即问罪。每月置立簿,当该提调官署押写递过分文时刻一角数,以凭稽考。为加强急递铺传送能力, 正统三年(1438)奏准:“专一赍送旨意公文,如有稽迟,依律问罪”[21]。
  对于转递过程,也做了种种严格规定。洪武元年(1368)令:
  (一)前铺闻铃,铺司须先出铺交接,随即于封皮格眼内填写时刻,该递铺兵姓名。速令铺兵用袱及夹板裹紧,持小回历一本,急递至前铺交收,于回历上附写到铺时刻,毋致迷失停滞。若公文不即递送,因而失误事机及拆动损坏者,罪如律。
  (二)无印信文字,不许入递。[22]
  洪武二十五年又申明:
  (一)急递铺接送公文,须辨认果是前铺铺兵,方许交领。但有诈冒,押解赴京。
  (二)凡在外衙门有应递公文,令铺兵当官交领。其差使人员,遇有公文亦须经由所在官司辨验,方许入递。
  (三)凡有于中途铺分投下公文,不系知识者,许本铺司兵拿解赴京。
  (四)凡有司官吏、铺长、司兵,有公文不行明白辨验,轻易接递,致令别生事端者治罪。
  (五)其各衙门,但有人递公文,须要坚厚好纸封裹转递各铺,明白附历上开写并无破损,并不曾拆动原封。但有磨擦破坏,及折动原封者,就将来文封皮上写记原递铺兵姓名递发,及将递来铺兵拘捉解官,有司即为追究。
  正统七年议准:各铺递送簿历,该官司每月一次巡视刷勘,有将公文毁坏、增改、沉匿者,问拟明白,发边外充军。
  总而言之,铺兵必须随时待命,在任何时侯都要做到安全、快速;凡递送公文, 照依古法,一昼夜通一百刻,每三刻行一铺,昼夜须行三百里。可见,急递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急”、“快”。“急者急速也”。“所谓铺之云者,急递公移”。[23]公文到铺,不论件数多少,不管白天黑夜、严寒酷署、刮风下雨,都必须随即递运,不得滞留。否则就会大难临头。
  九边驿站的驿官,因各地区不同而条件差异很大。沈世昌曰:“驿官俱吏员杂缺, 独皇华什九以待差。顾中间钱粮多寡不等,生活苦乐,于是有上缺、中缺、下缺之别”。陕西如京兆、猾棍、牌子,夫马难讨,渭水冲甚,独岐阳一缺为上。若河西、三川、政平等驿,皆边方苦缺也。山西诸驿,率中等。因为边境地区情况特殊, 所以驿官的选派与内地不同,如居庸关外抵宣府,驿递官皆百户为之。陕西环县以北抵宁夏亦然。
  九边驿夫的征发,采用就近佥派,其主体是下等民户。一般由附近民有丁力,田粮一石五斗之上、二石之下者充之。驿夫的年龄与身体条件都有特殊要求,尤其急递铺的铺兵。洪武元年(1368)正月规定:“铺兵,必少壮正身”[24]。所谓“正身”,就是必须有户籍,没有犯罪前科,诚实可靠。无籍之徒不容混入。“少壮”,就是年青体壮,善于行走。驿夫的工食钱银的数额各地不一。如地势冲要之处,每名铺兵每年给银七两二钱;非冲要之处,每年给银六两[25]。但也有的地方,不分地段一律平等:各铺司兵,每名给工食钱七两二钱,但遇闰月不给工食银。
  在论及明代长城九边驿递系统的进步性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其局限性。 明初, 统治者为政较为宽恤。役夫“先尽各驿附近去处佥点。如果不敷,许于相邻府县佥点”[26]。且“必以丁粮多者充之”[27]官给口粮,“皆细计而优储之”[28]。洪武五年(1372) 明太祖诏令中书省对驿传“务加存恤”[29]。八年(1375)定驿夫免粮则例:“自京会同馆至十三驿,租全免;自荥阳至陕西、山西、北平驿百二十一,免三分之一”[30]。 二十七年(1394)增加递运驿夫粮额[31]。这些措施减轻了驿夫的负担,保护了驿夫积极性。与此同时,明政府还采取严厉措施,禁止私人在长城九边地区滥用驿递。于是在国初,长城区域出现驿栉蔓延,恒处有余的局面。但是,驿递制度日久弊生。驿站夫役应支丁粮没有定例,有司任意派征,弊端因此丛生。到明朝中期,九边驿站的驿夫,工食钱银发放缺乏管理,任意压缩费用。违例用驿者愈来愈多,“法当入驿者,十无二三,法不当入驿者,十每八九”[32]。“自京官而及司道州县官, 无不驰驿之人矣”[33]。达官显贵对驿站的索取愈来愈奢,“不仁贪宦,马动以六七十匹,夫动以二三百名”。[34]不法差役,无穷之需索,无情之凌辱,亦屡禁不止。于是九边驿站负担愈来愈重,“力不支则卒逃,再不支则吏逃,再不支官亦逃矣”。[35]嘉靖时,曾裁革驿站,试图缓和矛盾,但奏效不大。此外,驿夫的居住条件困难。有的铺陈置传或舍,一宿以去, 才有铺舍。但是,有的地方虽有屋数楹,其实极弊,不可以居。有的因年久失修,竟成败垣荒草,仅存遗址,铺兵往往僦居旁舍。因所领工食有限,而凭价踊贵,不免星寄僻巷。每次邮件到驿,呼召良久,始得给发,以致影响急递。[36]
  除此之外,驿夫必须承受来自顶头上司的压迫。有司不问事情的轻重缓急, 发给使客支用双马乃至三四马的符验,造成驿站负担过重。使客除乘马之外, 还要占用看马两匹,造成虚张声势,浪费极大。有的过往使客要求铺陈华丽,并例外求索, 又纵容下人向驿站夫勒取钱物。此外,有的驿丞、大使等,往往滥用驿站夫驿, 用于为其私家办事。如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贩茶出边境,科民车辆至数十辆,骚扰驿递,捶辱司吏。弘治十三年(1500)奏准,“各铺司兵, 若有无籍之徒不容正身应当用强包揽多取工钱,致公文稽迟沉匿等项问罪,旗军发边卫。民并军工人等发附近,俱提调官。该吏铺长,各治以罪”[37]。明中叶以后,随着赋税日增,徭役日重, 土地兼并之风盛行,豪强势要大量转嫁赋役,小土地占有者,乃至中产之人,多沦落破产。铺兵时,大批仰赖邮驿维生者突然无所得食,皆从贼。
  到了明中后期,驿禁松弛,泛滥给驿越来越严重,驿递系统难以正常运转,导致羽檄交加,兵符更调,军兴之征解,器械之弛递,行至二驿,袖手缩武而不能前,严重败坏公事耽误军机。嘉靖年间,因九边边储告急,扣解驿传银两,致使十夫九逃, 十马九缺。明后期,各地变乱接连不断,他们扼关自守,毁坏驿站, 致使朝廷不能及时了解战况,延误作战。如天启六年(1626)五月,山西道御史杨方盛言:“日者鲁钦溃之,沅抚告变,督抚诸臣经几旬余,寂无一疏相继,岂贼势重困之下, 仍复水陆不通也”。驿递系统相塞,对九边地区各种军事行动产生致命的影响。
  长城九边驿递制度比之以往历朝全面而又严密。其目的是使他的军队有源源不断的兵员和充足的粮饷,训练有素,联络畅通,又要减轻长城地区百姓的安定,生产力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些制度最大的弊病是使军士受到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剥削,承受着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徭役,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所以难以为久, 九边驿政渐趋腐败,四方驿递疲弊,小民困苦至极。驿夫纷纷逃亡,甚至铤而走险。万历、崇祯两次裁驿,均无起色。明末驿政腐败,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导致夫役逃亡,驿站倒闭,驿递制度遂与明王朝一起归于灭亡。
  驿站的分布情况
  辽宁省长城区域驿站的分布:
  三万卫驿:明属于辽海卫。位于开原三万卫城的南门外西。
  银州驿:明属于铁岭卫。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东关。
  懿路驿:明属于铁岭卫。旧址位于铁岭卫驿站城南关,永乐五年(1407)保定侯设。
  蒲河驿:明属于沈阳卫。位于今辽宁省虎石台东北土城子。
  在城驿:明属于沈阳卫。位于沈阳卫驿城西南隅。
  虎皮驿:明属于辽东都司定辽前卫。位于今长大铁路线沈阳南土城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设。
  辽阳在城驿:明属于辽东都司东宁卫。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
  鞍山驿:明属于辽东都司定辽前卫。位于今辽宁省鞍山市西南,洪武二十年(1387)设,万历六年(1578)建成。
  海州卫在城驿:明属于海州卫。位于今辽宁省海城县城内。
  牛庄驿:明属于海州卫。位于今辽宁省海城县牛庄公社,天命八年(后金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年号,八年即1623)重建。
  沙岭驿:明属于海州卫。位于今辽宁省盘山县沙岭社。
  高平驿:明属于广宁卫。位于今辽宁省盘山县高平公社。
  盘山驿:明属于广宁卫。位于今辽宁省盘山县城内。
  板桥驿:明属于广宁卫。位于广宁卫内泰安门西北街。
  牵马岭驿:明属于义州卫。位于今辽宁省义县东大榆树堡公社。
  十三山驿:明属于广宁卫。位于今辽宁省锦县石山公社西。
  小凌河驿:明属于广宁中屯卫。位于今辽宁省锦县双羊公社紫荆山西、锦州市城东。
  杏山驿:明属于广宁中屯卫。位于今辽宁省锦县杏山公社所在地。
  连山驿:明属于宁远卫。位于今辽宁省锦西县所在地。
  曹庄驿:明属于宁远卫。位于今辽宁省兴城县西南曹庄公社所在地。
  东关驿:明属于广宁前屯卫。位于今辽宁省兴城县东辛庄公社北东关大队所在地。
  沙河驿:明属于广宁前屯卫。位于今辽宁省绥中县西沙河站公社所在地。
  高岭驿:明属于广宁前屯卫。位于今辽宁省绥中县高岭公社所在地。
  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长城区域驿站的分布:
  山海关驿:明属永平府。洪武十四年(1381)设,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榆关驿:明属永平府。洪武十四年(1381)设,位于今河北省抚宁县东榆关。
  卢峰口驿:明属永平府。洪武十四年(1381)设,旧址位于今河北省抚宁县西卢峰口,后又移于今抚宁县城内。
  滦河驿:明属于永平府。位于今天河北省卢龙县南。
  迁安驿:明属于永平府。洪武十四年(1381)设,旧址位于今河北省迁安县。永乐初,移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
  七家岭驿:明属于永平府迁安县。位于今河北省迁安县西南七家岭,后移于县西南的沙河驿。
  滦阳驿:明属于永平府迁安县。旧址位于今河北迁西县北滦阳,后移于今迁西县西北三屯营。
  义丰驿:明属于顺天府蓟州丰润县。位于今河北省丰润县西北的龙坨。
  遵化驿:明属于顺天府蓟州遵化县。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县城内。
  阳樊驿:明属于顺天府蓟州玉田县。旧址位于今河北省玉田县西大安,嘉靖二年(1523)迁于县西关。
  渔阳驿:明属于顺天府蓟州。旧址位于今天津市蓟县南,天启二年(1623)移于县东南上仓附近。
  三河驿:明属于三河县。正德七年(1512)改公乐、夏店二驿设,位于今河北省三河县城南。
  潞河驿:明属于顺天府通州。永乐中置,位于今北京市通县东关外。
  涿鹿驿:明属于顺天府涿州。位于今河北省涿县县城内。
  汾水驿:明属于保定府新城县。位于今河北省新城县东南新城镇。
  上阵驿:明属于保定府易州。洪武七年(1374)设,位于今河北省易县西上阵驿。嘉靖三十六年(1557)迁到今易县西北紫荆关城内。
  金台驿:明属于保定府。洪武七年(1374)设,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
  泾阳驿:明属于保定府。嘉靖元年(1522)添设。位于今河北省满城县南泾阳驿。
  永定驿:明属于真定府定州。位于今河北省定县城内。
  陉山驿:明属于真定府井陉县。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城关镇。
  倒马关驿:明属大同府蔚州。洪武十五年(1382)设,位于今河北省唐县西北倒马关。
  密云驿:明属于顺天府昌平州密云县。洪武十二年(1379)设,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县城内。
  顺义驿:明属于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位于今北京市顺义县城内。
  榆河驿:明属于顺天府昌平州。旧址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县南榆河店,嘉靖三十四年(1555)迁于至今北京市昌平县城内。
  榆林驿:明属于延庆卫。明成化二年(1466)设,位于今北京市延庆县西。                          
  土木驿:明属于怀来卫。位于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土木乡。                         鸡鸣驿:明属于宣府镇。旧址位于宣府镇保安新城西鸡鸣驿乡。
  宣府驿:明属于宣府镇。洪武四年(1374)设,位于今张家口市宣化县城内。
  万全左卫驿:明属于万全都司万全左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位于今张家口市西万全县万全镇。
  东门驿:明属于万全都司怀安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位于今张家口市西怀安县境。
  山西省长城区域驿站的分布:
  聚乐驿:明属于大同府聚乐堡。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县聚乐堡。
  雍城驿:明属于大同府大同县。洪武初设,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县西南雍城口。
  西安驿:明属于大同府怀仁县。洪武八年(1375)设,旧址位于今山西省怀仁县东安堡,万历中迁于今县城内。
  安银驿:明属于大同府应州。洪武八年(1375)设,位于今山西省应县县城内。
  山阴驿:明属于大同府应州山阴县。景泰中设,位于今山西省山阴县东南。万历中,改设今山阴县东南山阴县东南山阴城。
  城东驿:明属于大同府朔州。洪武初设,位于今山西省朔县城东门外,洪武十年(1377)改设于城内。
  广式驿:明属于大同府朔马邑县。洪武七年(1374)设,位于今山西省山阴县南,旧名广武。
  雁门驿:明属于太原府代州。洪武五年(1372)设。位于今山西省 代 县 西 。                          砂涧驿:明属于太原府代州繁峙县。洪武六年(1373)设,位于今山西繁峙县东砂河。
  原平驿:明属于太原府代州崞县。洪武二年(1369)设,在今山西省原平县东原平。
  上盘铺驿:明属于大同府浑源州。洪武初设,位于今山西省浑源县城内。
  王庄驿:明属于大同府浑源州。洪武间设,位于今山西省浑源县东南王庄堡。
  香山驿:明属于大同府蔚州广昌县。洪武六年(1372)设,位于今山西省涞源县城内。
  陕西省长城区域驿站的分布:
  榆林驿:明属于延安府。天顺八年(1464)设,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县城内。
  鱼河驿:明属于延安府。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县南鱼河堡。
  银川驿:明属于延安府绥德州米脂县。洪武初设,位于今陕西省米脂县城内。
  青阳驿:明属于延安府绥德州。洪武初设,位于今陕西省绥德县城北。
  义合驿:明属于延安府绥德州。正统中设,位于今陕西省绥德县东义合。
  石嘴岔驿:明属于延安府清涧县。洪武初置,位于今陕西清涧县城北石嘴驿。
  奢延驿:明属于延安府清涧县。洪武中改清涧驿设,位于今陕西省清涧县城东南。
  文安驿:明属于延安府延川县。正统中置,嘉靖中筑堡,位于今陕西延川县西文安明驿。
  干谷驿:明属于延安府延长县。洪武中置,天顺中筑城,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北甘谷驿。
  金明驿:明属于延安府。弘治中迁设,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
  抚安驿:明属于延安府甘泉县。洪武初设,位于今陕西省甘泉县城内。
  鄜城驿:明属于延安府鄜州。洪武初设,位于今陕西省富县城内,弘治中迁于今富县北。
  宁夏、甘肃省长城区域驿站的分布:
  大沙井驿:明属于宁夏卫。位于今宁夏灵武,县南大沙井堡。嘉靖九年(1530)巡按御史王仪奏革驿丞,领之以军官。
  邵庄驿:明属于庆阳府合水县,位于今甘肃省合水县东北太白。
  弘化驿:明属于庆阳府。明初设,位于今甘肃庆阳县城内。
  曲子驿:明属于庆阳府环县。永乐元年(1403)征西将军何福设,位于今甘肃环县东南曲子。
  灵武驿:明属于庆阳府环县。位于今甘肃环县城内。
  郭城驿:明属于鞏昌府会宁县。位于今甘肃会宁县北郭城。
  干沟驿:明属于鞏昌府会宁县。位于今甘肃省会宁县北甘沟。
  兰泉驿:明属于临洮县府兰州。洪武九年(1371)设,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
  定远驿:明属于临洮府兰州金县。位于今甘肃省榆中县西北定远。
  沙井儿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安宁区沙井驿。
  苦水湾驿:又名苦水驿,明属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永登县南苦水。
  红城子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永登县南红城。
  大通山驿:又名大通山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永登县城内。
  在城驿:又名庄浪驿,明属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北红古区海石湾。
  大通河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南河桥。
  武胜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北武胜驿。
  岔口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南岔口驿。
  镇羌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南暗门附近。
  黑松林驿:明属于西宁卫军民指挥使司古浪守御千户所。位于今甘肃省古浪县南龙沟。
  靖边驿:又名静边驿,明属于凉州卫。位于今甘肃省古浪县北,在胡家湾附近。
  大河驿:明属于凉州卫。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县东南大河。
  武威驿:明属于凉州卫。明初名为凉州驿,后改今名,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县城内。
  怀安驿:又名怀远驿,明属于凉州卫。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县西槐安(即驿城 )。
  柔远驿:明属于凉州卫。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县西北,在丰乐附近。
  真景驿:明属于永昌卫。位于今甘肃省永昌县东工东寨。
  水泉儿驿:明属于永昌卫。位于今甘肃省永昌县西北水泉子。
  石峡口驿:明属于山丹卫。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峡口。
  新河驿:明属于山丹卫。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新河。
  山丹驿:明属于山丹卫。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城内。
  仁寿驿:明属于甘州前卫。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县东南架子(左土右冬)附近。
  在城驿:明属于甘州左卫。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县城内。
  高台驿:明属于甘州后卫。洪武二十七年设,位于今甘肃省高台县城南关。
  黑泉驿:明属于甘州后卫。位于今甘肃省高台县黑泉镇附近。
  镇远驿:明属于西宁卫。军民指挥使司镇夷守御千户所。位于今甘肃省高台县东北罗城附近。
  盐池驿:明属于甘州后卫。在镇夷城西四十里,位于今甘肃省高台县盐池附近。
  酒泉驿:明属于肃州卫。在城东关,西至嘉峪关七十里,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内。
  

注释:
  [1]《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影印本,卷29,第500页。
  [2]《明太祖实录》,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卷32,洪武元年六月庚子。
  [3]《襄阳府志》,明万历十二年(1584)刻本,卷17,第696页。
  [4]《中国邮驿史料》,北京航天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5]《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影印本,卷166,第2549页。
  [6]《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影印本,卷233,第3404页。
  [7]《皇明经世实用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95-97页。
  [8]《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版,卷167,第857页。
  [9]《明通鉴》,光绪二十三季湖北官书处重校刊,卷8,第5页。
  [10]《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版,卷167,第858页。
  [11]《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卷166,第2500页
  [12]《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72,第1753页。
  [13]《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75,第1839-1840页。
  [1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75,第1849页。
  [15]《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90,第2195页。
  [16]《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74,第1805页。
  [17]《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版,卷149,第9页。
  [18]《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版,卷149,第1页。
  [19]《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版,卷149,第765页。
  [20]《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版,卷132,第675页。
  [21]、[37]《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版,卷149,第10页。
  [22]《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影印本,卷29,第502页。
  [23]《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卷5,第32页。
  [24]《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影印本,卷29,第502页。
  [25]《嘉兴县志》,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卷13,第2页。
  [26]《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版,卷145,第1页。
  [27][29]、[30]《明会要》,永怀堂,清光绪十三年刻本,卷75,第14页。
  [28]《噩梦》,上海太平洋书店,民国二十四年版,一卷,第27页。
  [31]《明会要》,永怀堂,清光绪十三年刻本,卷75,第15页。
  [32]《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页。
  [33]《愿学编》,鸟鼠山房,明代,二卷,第71页。
  [34]《西园闻见录》哈佛燕京学社,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卷72,第5页。
  [35]《愿学编》,鸟鼠山房,明代,二卷,第72页。
  [36]《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卷5,第32页。
  (原载2001年8月中国长城学会《明长城研究》)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
  //www.trostore.com
  国学网总编室 010-68900123转808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发现侵权 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