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研究工作离不开民族史学
董耀会
很高兴能在今天的会上新认识这么多研究民族史的专家。去年5月4日北京大学建校92周年校庆活动中,我和王辅仁教授在一起。吃完中午饭我们俩围着未名湖转圏时,转出了今天的这个会。我在北大进修时,侯仁之先生就对我说过:“研究长城不能只站在长城里边研究,也不能只站在长城外边研究,要站在长城上边研究。”侯先生这个不能片面站在修长城守长城的民族一方或攻长城的民族一方的观点,是很重要的。我对民族史方面知之甚少,是名小学生,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增长了很多知识。这个会给我了很大的启发,今后中国长城学会要多开一些这样的会。今天我想讲三个问题。
一、要定量化研究相关的民族问题
长城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有序化的一个分界,但更多的还是反映在民族关系上。游牧经济的主体主要是少数民族,而农耕经济的主体则是汉民族。在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之间的关系方面等问题,在长城上自始至终都有反映。长城自产生以来,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起军事割据的防御作用。但即便在这个时期,北部长城也是起处理民族关系作用的。像赵北长城、燕北长城和战国秦长城,都处于这么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所以在研究长城的过程中,相关的民族问题是必须进行深入研究的。
关于认识长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问题,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说长城起积极的作用,另一种是说长城起消极的作用,尤其在民族关系这个问题上。应该说这两种认识都有历史事实做依据,也都有合理和科学的成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从长城所反映出来的民族关系,都包含有这两个方面。一个朝代在不同的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有很大变化的。有的时期采取一种压制性很强的政策;有的时期采取一种积极性的怀柔政策。所以在各个时期做法的不一样和各个朝代政策的不一样,是很正常的。你说的部分是这段时期,他说的是另外一段时期,自说自话,都有道理。
我想,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是从整体去认识问题,辩证地、科学地去认识问题。研究长城的产生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是处于统一的阶段还是处于分裂的阶段,统治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是强盛时期还是衰败时期,都要根据它不同阶段的情况去认识。每个王朝的统治者各自的历史背景不同,所制定的民族政策各式各样,有的在当时是正确的,有的在当时也是错误的。我们不应该把这种正确或错误的政策规定和作法,直接落到长城上。从整体去评价长城的作用,它肯定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我们把它放到中华民族整个发展的过程当中去看,放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发展过程当中去看,长城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积极作用是占主导地位的。对于这种主导地位,我们如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还是一项有待于我们去发展的事业。
我们说长城在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和形成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并不否认在历代的民族政策中,存在着汉民族压迫其它民族的问题,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不能回避的问题。这种民族压迫表现出的形式很多,有政治上的民族歧视,有强迫民族同化,有武力镇压其它民族。民族压迫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以牺牲其它民族利益为代价换取统治民族的利益。这个问题在长城上肯定有所反映,所以在长城的研究过程当中,我们还要实事求是去认识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不是一时一事,也不是某一朝代的问题。唐朝应该说是民族政策比较好的一个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是十分重视各民族关系的皇帝,他曾经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朕独爱之如一”,这是研究民族问题学者们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可同样是李世民,还说过:“中国百姓是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由此可见,这么一个开明的皇帝,他的民族偏见也是很深的。长期的压迫性民族政策,对于我们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起很大的妨碍作用,也常常激化起很严重的民族矛盾。
有人说长城代表着保守和僵化,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当中一个大的趋势,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在研究长城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历史上开疆扩土的政策,是有作为的皇帝或者是国力最盛的历史时期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针和政策。它反映的一个特点就是开拓性。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马上发大军30万北击匈奴人,修筑了第一条万里长城;西汉时,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也对周边,特别是对北边和西边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拓性战争。汉朝用武力征服匈奴的一系列战争,为汉朝疆域的扩展和中华民族的融合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丝绸之路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由丝绸之路反映出来的开拓性和开放意识,不仅仅促进了今天中国版图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而且连接了整个中亚、西亚,起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长城也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研究长城的过程当中还发现,封建的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是在很长的时间内更多实行的政策,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这种政策有两方面内容:一、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承认中央政权的统治,接受中央的册封,定期地向朝廷入贡。二、中央政权承认少数民族政治上的自治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的自治权。朝廷不直接参与各少数民族的内部事务。这是对边疆地区少数政权所长期采用的一种政策,是稳定长城区域社会的一个保障。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少了,但多属定性性质的,今后要加强定量性的研究。
二、匈奴族研究对秦汉长城研究的重要性
秦汉王朝时期及之后,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社会的主要形态。从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诸多方面来看,我们的多民族统一应该说是最具重要意义的。研究秦汉长城,首先要真正地认识长城形成的历史原因,那么也就离不开对匈奴民族历史的研究。
匈奴的历史兴衰,是秦汉修筑长城的一个重要支点。中原和匈奴在不同时期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双方的征战状况,包括匈奴内部的统一和分裂状况,还有匈奴臣服于秦汉政权的状况,以至后汉时期南、北匈奴的分支状况,汉与匈奴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等问题,都是长城研究的重要方面。但是,站在长城研究的这个基点上去认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只有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长城的研究工作才能做得更为深入。匈奴在中国的历史上,自春秋战国时期到南北朝,存在了七个多世纪。这期间有兴有衰,最强盛的时候是秦末和汉初。汉武帝北征匈奴之后,匈奴的国势便逐渐地衰落,到宣帝的时候,因为匈奴内部的分裂而成为汉的蕃邦。匈奴的发展和演变从强盛到衰落,从在我国的北方建立起强大的匈奴帝国到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主要是由于其内在的原因决定的。但也不能不重视外在的原因,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匈奴和秦汉政权的关系。在研究这个关系的过程中,长城居于很重要的位置。就中原王朝而言,匈奴的强大,在任何时候对其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中原王朝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政权兴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长城研究史中,汉武帝与匈奴之间的征战,“马邑之谋”之后的战争是一场很重要的战争。战争的后果对双方来说都很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在汉武帝时期,汉兵战死、降于匈奴或被匈奴杀害者有14万人;匈奴战死或降于汉被俘者达21万人。马匹的损失在匈奴方面还找不到记载,但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分道北击匈奴的那场战争,两军出塞时的军马是14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3万匹,就是说一场战争就损失11万匹。这个时期的战争对双方的社会经济破坏都是很严重的。但是用历史的眼光看,汉武帝与匈奴之战,对于实现更大领域的政治统一是有利的,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积极的,完全可以说为后来我国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三、蒙古族研究对于明长城研究的重要性
我们研究长城不可能离开的另一个民族就是蒙古族。明代长城建设和使用的自始至终,都与蒙古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其后期是为防御满族的清王朝。明代是做为中国主体民族汉族所建立和统一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元朝军队的主力大部分没有被歼灭,时刻威胁着明朝。于是朝廷调集数十万精兵,以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蓝玉等名将为帅,与北元的主力进行决战,试图对其主力部队施以歼灭性的打击,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明太祖朱元璋曾动用数十万的兵力,发动了很多次的战争,仍没消灭北元,统一蒙古。到明成祖的时候不得不改变对蒙古族的政策,开始充分利用蒙古内部矛盾采取抑强扶弱的方针,以期削弱蒙古族。这种政策加剧了蒙古族内部的矛盾和混乱,所以自永乐年间起,蒙古鞑靼、瓦剌之间的战争,集中地反映出蒙古族内部矛盾的激化。
也先,以其拥有着强大的兵力并凭借着正确的方针,统一了蒙古的漠南、漠北和漠西各部,逐渐强大起来。也先统一蒙古族之后,开始了与明王朝军事纷争最激烈的时期。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一点,是长城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时期发生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明朝政策的失误,还是也先强大以后决心与明朝决一雌雄的政策,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给予很好的认识。除了认识也先统一的蒙古族与中原明王朝的冲突和矛盾之外,我们还要认识蒙古族自身的一些问题。也先的统一说明,经过长期的战乱之后,蒙古族上下都有要求统一的趋势。但是东蒙古人反对由畏拉特领主来统一蒙古,希望由元裔来统治,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在这种大背景下导致了最后达延汗统一蒙古。但达延汗统一蒙古之后,畏拉特盟又不甘愿被东蒙古征服,所以东、西蒙古的战争始终贯穿着明朝。也先称汗前后,曾力图将元朝的后裔斩尽杀绝,以防止东蒙古的复兴。但还是有几位元裔幸存下来,成为东蒙古复兴的旗帜。在这些幸存的元裔当中,其中一位就是达延汗的父亲白颜盟克。
俺答汗时期是蒙古族和明王朝政权很关键的一个历史时期,俺答汗统一全蒙古之后,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与明朝建立了和平通贡的互市关系,开创了蒙汉友好的新局面。这在长城研究史上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因为自明朝建立以后,明朝与蒙古族一直是处于对立的状态,明朝政权虽然交替使用招抚和战争的手段,力求统一蒙古地区,但双方始终是处于一种战争状态。战争给双方的生命和财产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特别是对蒙古族地区的经济影响更大。对这段历史时期的蒙汉双方,据真实情况进行定量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还很少。
明朝隆庆年间跟俺答汉的“隆庆议和”之后,长城沿线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和平状态。但到了万历后期,后金的崛起,以及与明朝政府的战争,使长城沿线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军事斗争不断。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后,建立了后金政权,其巩固政权和向外扩张的主要障碍就是明王朝。而明朝统治者也已深深地感受到后金崛起构成的威胁,想将其消灭在发展的初期。在这种状态下双方之间的战争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后金政权及在崇祯九年建立起来的清朝政权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长城研究来说,一样是很重要的。因为明王朝与后金政权及清朝政权的这场战争,是中国长城史上封建社会以长城为依托的最后一场战争。再往后像长城抗战这样的战争,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城战争了。
(1991年7月2日在中央民族学院召开的长城学术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