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中西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传播和弘扬国学不仅是学术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国学是建构和谐社会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
国内高校“国学”相关机构中,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的国学网,她们分别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信息传播三个方面形成了各自优势。为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国学传播中心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注重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使国学研究面向大众,服务社会,在传承和实践过程中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一、工作宗旨
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是研究国学与现代社会之关系的实体机构,将充分继承和发扬传统学术中实事求是、务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整合各方资源,挖掘传统文化精华,重点开展国学的应用与传播研究,编辑出版国学系列书籍,组织国学普及教育活动,将传统国学的内容渗透到道德、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之中,使国学在当代社会实践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总体目标
以“国学网”为龙头,以开发国学文献为立足点,介绍、推广、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活力,逐步将“国学传播中心”建设成世界知名的学术品牌。
三、2008年重点工作
1、全力办好“国学网”。
完成国学网的改版和升级,进一步扩大“国学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国学网打造成中国全球华文传统文化的门户网站,为全球10个以上国家图书馆提供专业服务,为国内外200所高校提供专业检索服务,加强与全球华文教育机构、图书馆和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利用国内丰富的教学资源,开设(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史知识讲座,将“国学网”办成具有远程国学知识普及和教育功能的门户网站。
2、组织编拍国学经典电视系列片
中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每一部经典,不仅它的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子孙,其作者编者的故事或撰写整理的经历,以及它们传播流传至今的过程都有大量丰富的史料逸闻,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前古籍经典本身的内容很多已被各方专家学者整理、解读、阐释,但典籍背后的故事却零星地散落在各种著作里,鲜有人系统地进行整理。本专题系列节目将在中国各阶段历史大背景下,寻找发生在中国典籍背后的故事,从一个全新视角反映中国历史和文化。
《典籍故事》计划选取最有代表性的50—100种国学经典,寻找它们背后关于作者写作过程或者在编辑和古今传播过程中的逸事资料。选择的标准是这些故事能够反映该典籍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或编者的个性特点,该书流传至今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学术,对个人、民族乃至世界的影响。节目每集独立成篇,集与集之间又有承上启下的关系。
本系列专题片每集时长约20分钟,用全新的视角选材,力求突出三个特点:一是用百姓视角展现,节目力求好看;二是从历史的高度进行梳理,注重细节;三是以“文化背景、传播过程、后世影响”三要素构建节目主体。
争取明年在中央电视台开设一个新栏目;如无法实现,则应确保在1个以上的省级电视台开播。
3、实施古籍电子定本工程
与纸媒体相比,电子文件具有传播速度快、易于升级更新等特点。目前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的电子文件良莠不齐,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便。经过多年努力,国学网有一批国学经典的电子文档,其质量已经达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万分之一的正式出版物标准,给学术研究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极大便利。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我们拟启动“古籍电子善本工程”,动员多方力量,为大家提供质量可靠、使用便捷的国学经典文本,以便促进国学经典网上质量的全面提升,进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我们计划在“国学网”上开设专栏,成立学术委员会,以被学术界公认可靠的版本为底本,组织学术专家对重要经典进行整理、校对,在网上公示,悬赏纠错,推出无差错电子善本(即在底本的电子化过程中不产生新的错误),以期匡谬正俗,供公众免费使用。
4、创建“国学馆”
以2006年“国学教育基地”科研课题为基础,在首都师范大学主校区内建立一个有特色的“国学馆”,逐步将“国学馆”建设成为国学方面的资源中心(图书资源、电子数据库、文史档案),集培训、参观、产品研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学基地。
四、主要措施
1、依托高水平的“国学传播中心学术顾问委员会”,聘请海内外一流的学者指导研究课题;
2、建立“学术专家委员会”课题委托管理制度,聘请专家做专业研究,按质付酬,力求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大手笔、大回报;
3、与国内外文化行业的专家建立密切关系,与共他国学研究和传播机构建立广泛、友好的合作关系;
4、聘请专家来中心工作,参与科研和课题建设,并帮助培养自己的研究队伍;
5、广开渠道,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的各种资源,从资金上保证国学传播工作的正常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