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首页  |  学者春秋  |  古代学者  |  近现代学者  |  当代学者  |  学者专题
 
生平简介
医学著作
书法欣赏

《儿科各病外治备要》

(第一册)

     · 弁 言

     · 目 次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儿科各病外治备要》

第三章 诊察大要

一、望诊

  1.面部:黄赤色多为风热阳邪,青白色多为水寒阴邪,黄白黑色或青黑色,主实主痛,甚则麻痹或拘挛。满面黑如蒙尘垢,谓之面尘,伤寒温病未传多有之,有可救者,然十死七八,皓白无血色,则主失血或体亏血衰,浅淡之黄色,常为肾病,为水寒。面色萎白,为贫血之象,浅淡之黄色,常为虚证,为湿滞。两颧时露红赤色,为痨损之候,如天庭有黑色,两颧见赤色,大如拇指或成块成条者,主卒死。若五官忽起黑色,或有白色如傅粉之状者,皆不治。在儿童面部。浮现浮白色(多呈现在睑部左右侧)如小指头至指头大的圆斑,呈单发或多发。就是表现蛔虫病的征象。前额两颧部散布着碎末样大顶端纯的白色粟疹,就也是表现蛔虫病的征象。

  《幼幼集成》云,天庭青暗主惊风,红主内热,黑则无治。《脉象发微》云,颜额黑暗者肾病,有死之倾向不必便死。

  周于藩云,面黄而光润者温热及痰饮,蓄血,面黄而枯暗者,寒湿食积,面黄而黑者,脾胃衰弱,面黄不一者,食积,面黄不润,多蟹爪纹者虫积。面多白豆者亦虫积。面白者气虚(当是血虚)。或病后或脱血或由于多汗所致。

  《小儿病治疗法》云,古人对于察色,有许多臆断之见,当然无存在价值,惟面赤内热,白是寒紫是热极,黄如烟薰,橘色为积,与青黑为痛、久病见红者死等说,皆可证实不虚云。

  2.看鼻:鼻色燥黑如烟煤者,为阳毒热极,若鼻孔润,出冷气者为阴毒阴冷。《幼幼集成》云,鼻色,主吐乳又主腹中痛,肢冷者死。鼻色微黑者,主痰饮水气,紫暗色者时痛,鼻色黄者,主痰饮湿热,白者气虚,又主亡血。时逸人云鼻根色青,小儿见之虚象。《脉学发微》云,俗谓山根见青脉,其孩矜贵不易长成,鼻旁青色险症,不必死,小儿兼见抽蓄者极危。小儿患重伤风,咳嗽发热,最易见鼻扇,虽属危象,治之得法,可以即愈。凡初病即鼻扇,是急性肺病(即肺炎),不当作寻常伤风论。久病鼻扇,都为死证,鼻准有黄点,此恒见于未满百日之婴儿。稍险,不必死。《金鉴》云,鼻赤主脾热,鼻黑则死。有谓鼻色青为痛,黑色为劳,鼻黄黑而亮者,为小腹胁痛,及蓄血之候,此外在肺炎时,则见鼻扇,在流行感冒时,则见鼻寒流涕,在伤风时,见则鼻鸣干燥,或作喷嚏,或欲喷嚏而不能,此其大概也。

  3.看目:《脉学发微》云,两眼歧视(即一眼向前一眼旁视) 为热入于脑,其病至危极险,戴眼(系两眼平均向上)亦属热入头脑,若不兼他种死症者,危脸稍次于歧视,眼上帘一块黑斑,他处皆无必死,且死不出三日,温热病末传恒见之,理由是郁血。《中国儿科病学》目承水样,将出痧疹之特征,目内膜赤者心热,淡红在虚热,浅淡者血虚,黄者黄疸,无精彩肾虚。《幼科大全》云,小儿目无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肾不足也。眼眶黑主有痰饮,眼眶青主惊厥。又云,目神短促而无光,瞻视无力而昏暗者,主病夭。周于藩云,目忽不明者,脱阴脱血也。目睛定而不转者,危候。钱仲阳云,目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时逸人云浅淡者血虚)。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黄者脾实热。(时逸人云黄者黄疸)。淡黄者脾虚热,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精光者,肾虚也。《幼幼集成》云,小儿目直视者热,白膜遮睛者,成疳,病时目开不合,或目合不开。(汉东王诀慢惊风,眼喜张,慢脾风,眼喜开)为肝绝。此外,小儿惊风症,多睡眠露睛,痧痘症,多有朦胧似睡非睡之状,馀不具载。

  在眼巩膜与结合膜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和边缘,呈有多样状的浅紫色云絮状斑,称为紫色云斑。就是钩虫病的征象。

  4.看耳:《幼幼集成》云,两耳时红时热者是外感风热。耳色枯焦,主肾涸,症危。两耳后,黑筋横过发际,主脐下痛,肾气痛。两耳尖发冷者,主发痘疹。《幼科大全》云,凡发热,耳筋出现紫,黑、白 、赤皆凶,耳上凉者吉,耳下凉者凶,耳后青筋起,主瘛?。《小儿百病推拿法》惕厉子云,外感则两耳或冷或热,内伤,则或暗或滞,馀见前人方书。

  在耳廊内侧面(俗称耳背)与乳突附着处,呈糜样破烂,有黄白色分泌物,结痂,可在单侧或双侧耳部出现,俗称月食疮,这也是蛔虫病的一种征象。

  5.看口唇:《金鉴》云、唇赤,主脾热,唇白,主脾寒(一作唇黄者主脾有积热)。周于潘云,唇燥舌干者,为脾热,唇焦赤,或唇焦裂者,亦为脾热,环口黧黑者死。口中不红者,外感、口燥、齿干,形脱者死。小儿口如鱼嘴尖起者死。《育儿指南》云,唇红而吐,胃热,唇白而吐,胃虚,唇色平常而吐,作伤胃论。《幼科大全》云,人中青主不食,大便难通,唇寒而缩,不能盖齿,为脾绝。口角流涎为脾冷。顾练人云,人中平满(满浮肿也)为唇反,唇反者,肉先死。(此本《素问》经脉篇语)唇红紫为热,又主虫积,唇淡白为虚,又主吐涎,吐逆,失血症,唇口黑者无治,唇口赤肿而齿焦者为热极,唇燥裂者亦然。《小儿百病推拿》惕厉子云,口有血腥味者,胃热,口不知味者津液伤,(今谓系味觉神经弛缓之故)。唇口生疮声哑者为虫积。《脉学发微》云,环唇色青,险症。病类不一。伤寒杂病,皆有此色,唇作黑色,死不出二十四小时,小儿急惊有之,成人甚少,余见前人方书。

  有须补充前人所未述及者,如口唇肥厚,《医药评论》(八卷一期)内云,先天性的精神痴钝之小儿往往唇口特见肥大,腺病质之小儿,因常漏鼻汁,上唇表皮受其刺激,而致糜烂时,上唇亦往往见肥厚,局限性浮肿之小儿,口唇之一部或全部,有时为浮肿状肿胀,乳儿口唇粘膜浸润肥厚而有皱裂时,大都为先性梅毒。

  在下唇的周围,多数在下唇粘膜的中央部,靠近穹窿的粘膜上,呈有圆形顶端略尖,如大头针头大或略小的粟疹,微突出粘膜面,也有隐约于粘膜里面的,色呈透明或半透明,基底部稍红,一般有 10-20颗左右。各唇粟疹。这也是一种蛔虫病的徵象。

  6.看齿:小儿已有齿者,宜于看舌时验之。周于潘云,咬牙啮齿者,为痉病,但咬不啮者,热甚而牙关紧急也。顾练澄云,齿燥无津主胃热,若舌上焦,齿无垢者死,齿如热者病难治。《幼幼集成》云,心气散则舌出不收,肾气绝则齿忽啮人。叶天士云,齿色黄或黄如酱瓣,系热邪犯肾液,齿色紫,或紫如干漆,系热邪耗胃津,齿焦系肾水枯,无垢系胃液竭,齿垢系肾热蒸胃,齿色如灰糕,系津气枯败不治。

  在第一?齿相对的粘膜上,呈有紫色圆形,如大头针头大的斑点,或呈紫色线条状斑,为钩虫病的徵象。

  7.看舌:叶编《中医诊疗》云,小儿之舌,舌面附着之舌苔,每稀少,虽然有时同样有舌苔,但细考其实,每与大人不同,故难以凭为诊断。又云,通常有舌苔之小儿,诊病之际,病体往往其舌苔不相应,此亦属经验之谈,但有时确为诊断参考之必要,或有时可用为主要证状者,兹为采录于后。

  (1)舌本:凡舌之明润而有血者,为荣为吉;枯暗而无血色者,为枯为凶;一说舌本宜红润内充,干湿得中,不滑不燥,是为无痛,若舌伸长,或舌缩短,皆为重症。胖大属虚,肿胀属实,(一作胀者多属大)狭小属虚(一作缩者多属寒)小儿弄舌,主热,大病中而弄舌者凶,舌战由气虚者,常微微颤动,由肝风者,常习习煽动,舌白无苔为在表。淡白为寒,舌本白而潮亦为寒。

  (2)舌绛色;(绛深红色)为血热尖绛属心大,根绛属内热,舌绛而有碎点,或白或黄者,生疳之象,舌红色,为邪火内发,阳症实证为多,(一作热性痛,舌呈红色,低热病,舌呈暗色或有裂痕),如舌见嫩红而身热多秽气者,为温病初发之征,若纯红、鲜红或有芒刺者,皆为热极。亦有虚证见红舌者,其舌形嫩而色淡。舌红有白点者,为邪入心胞之象。舌红而更有红点,如虫蚀之状,为热毒炽甚。舌红而的裂纹如人字形或川字形,属燥热之症。舌淡红而中有大红星星者亦系燥热之症。

  (3)舌色黑;舌中黑而燥,两边或白或黄者,多为两感症。舌中黑而润,两边白者表里皆虚。舌半黑半黄、或半黄半白,或中干边润,或尖干根润,为传并之邪。阳虚而舌黑者,润而不燥,或无苔而如烟煤者,旧谓肾水乘心火。阴虚苔黑者,不甚燥,不甚渴,其舌赤,或舌中黑而无苔垢,舌本枯而不甚赤,都为肾涸,惟舌尖黑而燥,旧称心火自焚,不可救。舌黑而燥,为津枯火炽,若燥而中心厚者,旧称土燥水竭,皆难治。其他舌黄主热,舌黄赤而尖灰白,为下热上寒,舌灰色有津,为寒,无津而干为热,舌色紫而肿大为酒毒。舌色绛而紫,紫而发暗潮温不干,为内有瘀血,若色晦而干属精血已枯,邪热乘之,多无治。舌蓝色(旧称肝绝、葡萄瘟症,亦有此舌状,但中夹青黄酱色等,至酱色舌,则多为夹食伤寒。

  看舌的表面,呈米黄色或淡白色的环颗粒,直径约一毫米大,边缘整齐,中心凹陷,呈星状分佈稀密不一,排列整齐,多见于舌的两边。与舌苔相间似花,名环花舌,这是钩虫病的征象。

  在舌的表面,特别是舌的两边和舌尖部,散在突起的红色斑点,形圆顶尖,如大头针头大,舌苔较厚的地方,斑点边缘稍不规则,斑点与苔红白相间,称为红花舌,这是蛔虫感染的征象。

  补充:《医药评论》(八卷一期)在粘液水肿性痴呆,或蒙古人样痴呆之小儿,往往有巨大且肥厚之舌(肥大舌)。一般热病,舌面必干燥(干燥舌)尤以生症消化不良症,而兼发高热呕吐,下痢等为著。又患急性胃肠炎,特以疫痢、赤痢之时,舌尤干燥,粘膜甚粗糙,在乳儿苟大囟门当开放者,大囟门部必见陷凹,眼窝亦向内沉没,显然呈险恶之颜貌,凡此症状无非表示患儿体内水分不足之徵。有一种舌苔现带状或斑绞状,恰如绘地图者然,此名图舌状(地图舌)……可视为小儿体质异常之一特徵。凡腺病性体质,及渗出性体质者,最多发生,而在疾病之际,所见尤著。经验上如胃肠病,或气管支加答儿时,苟患儿具此异常体质者,其舌苔殆皆呈地图状也。

  在舌的表面,呈有圆形,大头针大的白色粟疹,顶端钝,作星状分佈,与舌质相同似花,称为白花舌,这是鞭虫病的徵象。

  猩红热时舌粘膜充血潮红,粘膜乳嘴肿胀隆起,遂呈覆盆子状(覆盆子舌),通常见于发病第三日第六日之顷,至后次第减退,约经二星期则完全消退,此为猩红热之一特徵……然当不及咽尖头症状(扁桃腺炎)之有密切关系……在生齿时期,有於舌系带部,(舌系带溃疡)发生溃疡者……溃疡面往往有灰白色皮膜,此溃疡不外于激烈咳嗽之际,由锐利之下颚门齿摩擦所致,原系一种裂伤……若患慢性气管支炎,或他种咳嗽病时期,则裂伤更所不免,而患百日咳时,发生者尤多,故可为百日咳诊断之一助,其病结果与咳嗽症状同进退云。

  舌苔:病后无苔,渐生苔者吉,骤生苔有点刺为逆。胃无腐浊,则苔薄而少,胃有腐浊则苔厚而多。无苔者胃气弱而不上潮,旧苔厚腻久而不变者,由胃力匮弱不能接生新苔之故。大凡苔色宜微黄,或微白,薄而且均为佳。通常以苔滑为湿,清为热,薄为邪浅,厚为邪甚,糙而刺手为浊热,粘为痰涎,黄为热邪在里,腐而易去;为邪气将盛,腻而不去;为秽浊在胃,光而无苔,为津液伤耗,剥而裂纹,多为阴分亏竭。

  (1)白苔:初起为风寒袭於皮毛,苔厚白者为热,苔白而中黄为邪已入胃,白苔而有黑豆者为胃热,有红点者为火炎,苔干白而中心黑者属危候,若苔厚如积粉,白甚而无润象者为热症,如雪花口糜者为死症。

  (2)黄苔:黄苔初起,由表及里,黄中尚带一分白苔,为表邪未尽,必至纯黄无白,方全为里症。黄而带灰色,为胃热,黄而带黑色则危,黄苔虽属热症及里实,但多有虚症见黄苔者不可不审。故谓须辩其口渴,引饮及便秘之有无与其唇而决定之。更须认清舌本微红,不老不嫩,不胖不干,仅有微黄薄苔者,当以无病舌苔目之可也。

  (3)黑苔:舌见黑苔,为症重且危之象,纯黑舌苔,面底纹均粗?干焦,刮之不净为极热,如面底纹而嫩滑湿润则为极寒矣。在各舌苔中,如夹有黑苔,大抵以属热为多,若苔见润滑,脉见微弱者,则又属虚寒症矣。

  以上系总述各家经验大略,供保育者之用。原非全面,临床医家仍必须进一步考求并参合其他症状以达到精确无误,斯为美矣。

  附:诊小儿舌苔法:涂蔚生日,小儿无识,不易开口,可在其唇上承浆穴掐之,使其哭以张口也。

  8.看指:(1)在儿童的指甲中心部(常见于拇、食、中指甲)呈现条状或细块状边缘不整齐的白色云斑。这也是蛔虫病的征象。若兼见指甲角化时,为小儿疳积病征。

  (2)在儿童拇指,食指的指甲上,呈点状,如大头针头大小,形园白色斑,与指甲红白相间,称为花甲,也是一种蛔虫症的征象。

  (3)在左侧或右侧的甲沟,呈韭叶状糜烂样裂开,触之有痛感,可在每一个甲沟出现。本徵象多在因蛔虫病引起消化不良时出现,双出现在一个指甲上即为蛔虫阳性,成人和儿童均能见到的蛔虫病徵象。

  (4)手措甲, 呈扁平反甲,长出甲床部份的指甲,无故自裂可在各个指甲同时出现。这是钩虫病的征象,亦有染织工人发生反甲并有痛感时,则非此症。

  9、 察气: 喻嘉言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色者神之旗也,神明则色明,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小儿直诀》谓苔挛虚怯,神气不足,目无精光,面白颅解,此者难育,虽育不寿。许宣诏日,小儿病神气清明,虽重可救。神气昏愦,病虽轻,必有仓卒之变。《大全》谓,凡病至神明失守而声嘶者,为五脏已夺,主无治。惕厉子云,神气为一身之主,神清气爽,神完气足,主清吉,神夺气移,神疲气浊,主夭亡。……所期司命者若觇神气,内伤外感从此辨,死生亦从此决,方足以称良工。又云,寒则神清,热则神昏,实则神有余,虚则神不足……达摩谓凡人问寿在神,未有神不足而不夭者。神宜藏不宜露,神宜和不宜滞,神宜清不宜枯,神宜发扬不宜轻佻,神宜安静不宜浮动。万密斋云:凡小儿专爱一人怀抱,见他人则避之,此神怯弱也。

  附小儿寿夭说:前贤诊小儿寿夭,非如星相家之推算妄测之比,而根据儿童生理和机体构造之正常与否,加以考验而确定者,骤观似无科学理据,妄言无稽,我以前亦不敢信其说,待耳所经既久,始知非尽诬者。奚赞黄氏(著《小儿病自疗法》)亦有此见解,其言曰,余秉性性刚直,学务崇实,二十年前,对於玄虚之说,斥为妄诞,及入世既深,关厉渐增,於小儿相法,近详子女,远考亲友,无不一一响应,始信先贤之言不谬。古人云:静观万物皆有得,不我欺也,奚言如是,我想如奚氏之言者尚多也。用特附录之,藉为诊察之一助。

  主寿者谈:凡儿头角丰隆,背平满,腹皮宽厚,七窍无碍,肉实筋强,不多啼哭,哭声连续不久,睡眠、大便滋润,更见声音清亮而有回音,小便状如帚形,两手执而不开者,卵缝通达而黑,皆壮健主寿,虽有疾病亦易愈。《证治摘要》,小儿以囟门之动缓者为无病之儿。

  主夭者谈:身软弱如无骨,啼声散跌,面见青紫筋,形枯色灰,或枕骨、尻骨、掌骨、膑骨、踵骨不成者,主死。颅破、项软,阴囊下白或赤者,?小脚蜷,唇缩流涎,泻利无时鼻孔干燥,多啼多哭,多疮疥,毛发不周匝,小便凝如膏脂,及手开不握者,都为夭相。此外,初生之儿,肥胖嫩白,似乎好看,其实根本不坚甚非佳兆,余不具载。

二、闻诊

  《脉学发微》云:气粗者呼吸有力较之常人为不平和,此於热甚时见之,此由於胃气不得下降,肺叶张举之故。气微弱,多半见於热病已愈,正气未缓之时。气短,多属于内伤病初起,微弱为病退之时,气短,为病进之候,气喘,其症结在肺胃,此科以呼吸粗而且促,有起有迄者为正当。所谓阳明,非死证也。然初学者遇此须留心其兼证,庶免误认不足之阴证为有余之阳症。息高,伤寒下后而见息高,无有不死者。气息坌涌,此是一种特别肺病,胸高肺胀,当是气管变窄之故,吾曾见过四次,小孩患此,殆无生理。肩息,此病之病灶在肺,病源则在肾,所谓肾不纳气是也。气咽,类一种喘息,只有吸入不见呼出,且其势甚疾者,乃临命时气之喘也。

  《金鉴》幼科有所谓虚喘者,气乏,声音短小,风寒喘证者发热无汗,痰饮喘者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若喘而胸高气促,而胁扇动,陷下作坑,鼻窍扇张,神气闷乱者,则为马脾风之症,如儿生百日见此病者,多不救。

  咳嗽:咳嗽流涕有清稀痰液,面色光白者,为肺寒,若频频咳嗽,面青咽干,痰色黄而多稠粘,或带秽气,为肺热。咳如气促痰壅,咳嗽时作而大便溏泄者,多为食积。咳若咳嗽喷嚏、鼻塞、流涕、有痰涎者,属风寒咳。咳声而多啼肋部感痛状者,有肋膜炎之疑似,咳声如鼾或发窒息者,有白喉之倾向。若连声咳嗽,呼吸困难,头静脉怒张,颜面呈青红色者,百日咳见之。咳嗽渐急鼻扇动,胸出白?或红斑者,肺炎症多见之。

三、问诊

  小儿之病只问乳母及保护人。

  1.问寒热:孰轻孰重,孰多孰少,或长或短,寒热时手足是否发生冷感,或热感等。

  2.问汗液:有汗无汗,汗透或不透,汗多与汗少,出汗之时间及汗量,冷汗及热汗,自汗或盗汗,身热自汗,身热战汗等。

  3.问饮食:吃乳或不吃乳。思食或不思食,能吃或不能吃,能饮或不能饮,喜冷饮抑喜热饮,多饮或少饮。

  4.问二便:次数颜色,利与不利,分量、气味、性质及便时有无特殊感觉。

  5.问睡眠:时间长短,多睡或少睡,或不睡,睡熟时是否有惊醒及啼叫,或昏迷不醒等情状。

  6.问精神:有无昏糊,或烦躁不安状态,如有热象而发昏沉,则为重笃热性病,如无热象而亦见似昏沉者,则为沉重之寒性病症。

  以上系节录时编《中国儿科病学》而?加减。

四、切诊

  1.虚里:(在左乳下三寸即心藏部之下处)王孟英云,小儿脉候难凭,惟揣虚里穴确有可据,即以之治大人亦然。《柳川医论》,凡治小儿不论诸症宜先揣虚里,若跳动甚者,不可攻伐。《诊病奇?》云,虚里与寸口相应,虚里高者寸口亦高,寸口结者虚里亦结。又云,虚里动气有三候,浅按便得,深按却不得者,气虚之候。轻按洪大,重按虚细者,血虚之候。有形而动者,积聚之候,虚里动甚者阴症也。南阳云:虚里动者而高者为恶候,妊妇最忌。若产后而发危急之症以及黄胖病,或惊掣、或奔怒、或强力而动肢体者,虚里动虽高无患也,是不可不辨。《心法》云,虚里动微而不见,为不及宗气内虚也,或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也,若三四至一止,五六至一止,并有积聚,若绝不至者危,经曰虚里无动脉者死。(以上系摘录《小儿百病推拿法》)。

  2.神阙;寿安云,诊腹须先诊脐,按之有力者无病也,按之无力如指入香灰者为无治。阳山云,诊腹之要以脐为先……徐按之而有力,其气应手者,内有神气之守。若按之而气不应者,则其守失常。《诊病奇候》凡诊肾间之动气,密排右三指,或左三指,以按脐间,和缓有力,一息二至,绕脐充实者肾气充也。一息五六至,属热,手下虚冷,其动沈微者,命门不足也。手下热燥不润,其动微数,上支中脘者阴虚也。按之分散,一息一至者为元气虚败之候。张令韶云,统脐而痛,乃燥屎结於肠中,为欲出不出之状。南溟云,脐上下左右,推之不动者为常,然气弱者,推之则移於一方,右移者左绝,左移者右绝,上下亦然谓之脐绝,病者见之为无治,惟年高者无害(同上)。

  3.胸腹:对时论云,诊胸腹,经手循抚,自鸠尾至脐下,知皮肤之润燥,可以辨寒热,手中寻扪问疼不疼者,以察邪气之有无,重手推按,更问疼否,以观察脏俯之虚实,沈积之何如,即诊脉中浮中沈之法也。南阳云,脉候有热,而腹候无热者,是表热而其热易去也。按腹而热如烧手掌者,是伏热而其热不易去也。小儿暴热其经重难以脉辨,而诊腹可以决定矣。若心下动,而其热烙手者,尤不可忽。周于潘云,凡小儿肚腹高起为心突,为肺胀肺绝也。小腹未硬痛者,邪在表,若已硬痛邪入里也,小腹痛,脉沈迟者为阴寒,腹胀而鸣,肢冷而泻,发热形瘦脉大者死(同上)。

  钱编《中国儿科学》云,腹部胀硬拒按者,属实属热,软而喜按者,属虚属寒,腹部膨胀坚硬者,多数为食积,腹部手抚之如气枕者,为膨胀,腹部有液体波动者,为腹水,腹痛有热,手按之痛剧者,为腹膜炎。痛在腹之下方,按之痛甚,如有物硬突者,为盲肠炎,(当在右肠部)。少腹胀硬抚之觉痛渐缓者,当疝痛,腹有凝结如筋而硬,多在脐之两旁,(在天挺部位),久按则移他处者,为蛔虫。胸部膨大似桶者,为膨胸。呼吸时胸廓膨胀,缩张力甚小者,为肺气肿。一侧膨胀,为一侧肺气肿,一侧缩小,为肋膜炎病后之象。

  4.察手足:夏禹铸日,小儿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属寒,中指独冷分男女左右,为痘痧发见之象。其或掌心冷而十指或开或合者,无治。周于潘日,小儿拳,四指已握,而大指加於四指以上者,男顺女逆。小儿拳大指先握入掌中,而四指加于大指之上者,女顺男逆。小儿拳将大指挺入食指义而后握之,无论男女主发急慢惊风,均属险证。三岁内以至十岁以外皆可以决之。手背热,与背上热者,外感手心热与小腹热者,内伤。手心冷者,腹中寒。手心热者虚火旺,仰睡而脚伸者热证。覆卧而脚蜷者,寒证。足冷而晕者,为气虚,手足抽搐,身反向后者,为痉病。手热足冷汗多妄言者,暑湿病也。手热足冷头痛发热者,为挟阴症,手肿至脘。足肿至跗,面肿至胫,皆气虚不还为最危。抽衣撮空,循衣摸床,以及手撒而不收者,皆无治。《大全》云,小儿手如数物,为热伤神,指上有红丝缕者必夭,指甲黑者筋绝,指甲白者死。指甲青者,心痛又为肝气绝。足跗肿,呕吐头重者不治。手掌肿而无纹为无治。

  5.指纹:节录时编《中国儿科病学》云,小儿五岁以下切脉难凭,必须採用验指纹法,自虎口起至食指,第一节名风关,中节名气关,指端名命关,(谓之三关)。用大指侧面,从命关推上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出命关)纹见於风关者轻,见於气关者较重,见於命关者更重。纹色不露,其病轻,露者较重,暴露者尤重。纹色灵活者,其病浅,不灵活者,其病较重。其纹较为明显,病在表;其纹沈滞,病在里。纹淡纹细,皆属虚症;纹粗,纹滞(推之纹色反不露者)皆属实证,纹淡,红属寒,深红属热。紫红更黑色属瘀,纹斜向内者,为外感风寒;斜向外者,为饮食停滞,并云,是否合科学原理,须待科学家证明,但沿用已久,在诊断上可资应用。

  按:日医家中川成章,在《证治摘要》内说,后世方书,有儿口三关视手纹法,其论糊涂不可从。惟小儿科沿用已久,故仅撮其大要者如此。

  附一般简要诊法

  伤风:发热无汗,或有汗贪睡,呵欠,烦闷等状。

  伤寒:发热无汗,头目痛,山根青,畏人,畏寒等状。

  寒症:面皎白,粪青白,腹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等状。

  热症:面腮红,大便秘,小便黄,渴不止,上气急,足心热,眼黄赤等状。

  一说:喜冷,恶热,为热病;喜热恶冷为寒病。大便稠粘,秽气难闻者,是内有滞热,小便清白不赤,则为虚寒也,又肚腹热闷,主内热,手足厥冷,主中寒。又风寒入里,或有停滞,亦见郁热等状。

  表里:发热无汗,在表。内热,便鞭,在里。

  阴阳症:昼发热,夜安静,其病在阳。夜烦燥,昼安静,其病在阴。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