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这个工程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来考虑,就文化方面而言,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借鉴或者参考,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儒、释、道三个思想的传统,儒家和道家都有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当然这些构想在历史上讲并没有实现过,因为其只是一种理想,甚至于还有一些是空想成份,所以一直也没有得到实现,尽管没有得到实现,但这些思想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参考的价值。
儒家文化里的和谐思想
儒家经典《礼记》有一篇文章叫《礼运》,里面有一段是孔子讲的关于“大同社会”的话,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儒家和谐完美的理想社会。这个“大同社会”大概有四个要点:第一,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它是为大众的,不是为个人的,这是它的一个要点;第二,和谐社会应该能把有道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让他们来为社会服务,使得这个社会能够很讲信用,人们都能和睦相处;第三,各种人都能够有他的适当位置来为社会贡献他们的力量,比如说孤寡老人或者是有残疾的人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供养,让他们能够很好地生活,这样就可以保证社会每个分子都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第四,和谐社会是诚信的社会,是没有欺诈的,也没有偷盗的,是一个夜不闭户的美好社会。孔子把这种社会就叫“大同”。
关于“和”的概念在儒家的思想里面非常之多,比如说“和而不同”,这可以解释为文化上虽有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可以共同地和谐相处。比如说《中庸》里面讲的“中和”,是指为人做事,应该有个普遍和谐的道理。做到适中,“和”是达到不偏不倚的一个原则,只有和谐才能实现不偏不倚,它是为人行事应该遵守的普遍道理。
孟子和荀子特别强调“人和”,像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在这中间是最重要的,荀子也是这样讲的。在儒家著作中讲“和”的地方很多。
儒家思想里面也许特别值得提的是《周易》,因为《周易》中间有一个观念叫做“太和”。王夫之把“太和”解释为“和之至”,就是说“太和”是最完满的和谐,如果是最完满的和谐就要包含着许多方面,不能是哪一个方面的和谐,他既是包含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也应该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还包含人自身的和谐,这样才比较全面。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也要从这三方面来考虑。
建设和谐社会应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三个方面努力
当然人与人之间和谐范围非常广,比如说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甚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都包含在内了。我们把孔子的学说叫作“仁学”。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这种“爱人”的品德从何而来呢?《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但儒家认为“仁”的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爱自己的亲人上面,《郭店楚简》中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之爱人,仁也。”对自己亲人爱到极点,那也只能叫“爱”;爱自己的父亲,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作“仁”。所以儒家认为“亲亲”必须扩大到“仁民”,要对老百姓行“仁政”。《孟子》讲“仁政”非常之多,最重要的就是“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就是要使老百姓都能够有固定的产业,这样才会有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以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意思是说:“仁政”首先要使老百姓有自己的土地。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恐怕非常重要的就是怎么使得老百姓有固定的产业,老百姓都富足起来,这样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就全人类社会说,就要使各国、各民族都能自主拥有其应有的财富,强国不能掠夺别国的财富和资源以及推行强权政治。儒家这个思想,对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世界上的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没有意义。“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行“王道”,不应该行“霸道”,不能欺辱那些不发达的弱国,不能压迫老百姓。
以上是从人和人的关系这方面来考虑,但是建设和谐社会光解决人和人的关系应该讲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谐社会也是建设不起来的,比如自然资源都被破坏得很厉害,怎么能把和谐社会建设得好呢?在儒家思想里面有一个观念,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在1993年于湖北荆门出土的“楚简”有一条说明《易经》性质的材料,它说:“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意思是说:《周易》是研究天道(天的规律)和人道(社会的秩序)会通道理的书。这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研究“天”不能不牵涉到“人”,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到“天”,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到宋代,儒家对“天人合一”思想发挥得更加深刻了,例如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天”离不开“人”,也离不开“天”。人初产生时,虽然得之于天(由天产生的),但是一旦有了人,“天”的道理就要由“人”来彰显,“人”对“天”就有了一个责任。所以《郭店楚简》中说:“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知道了“天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和“人道”(人类社会生活的规律),这样才叫做知道“天”和“人”有一个统一的道理,然后才可以知道“天”(天道)和“人”(“人道”,社会)发展趋向。所以建设和谐社会一定要考虑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说很好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个方面,讲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自身不和谐就不会有良好的道德,也不会有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以儒家非常注重“修身”,要使自己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儒家有一本书叫《大学》,中间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认为一个社会要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每个人必须注重道德修养,从最高领导者到一般老百姓都要修养自己的道德,如果自己的道德没修养好,特别是最高领导者的道德没修养好,要想把“家”、“国”、“天下”治理好是根本不可能的。建设“和谐社会”应该特别注重每个人的道德修养,这样的社会才能够真正的和谐。所以《中庸》中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知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知道如何修养好自己的道德,才能知道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知道如何治理好天下国家。所以“修身”对于建设“和谐社会”非常重要。
理性看待传统文化
注重从传统思想中间发掘一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给它以现代性的诠释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能是完全照着过去人的想法来建设,一定是有许多创新的,这个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间积累经验。但是,古来圣贤对建设和谐社会有意义的智慧,我们必须认真吸取。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我们学习、阐发古代圣贤的思想,是为了能得到一些智慧的借鉴,以为今日之社会福祉,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得可贵的思想资源。当然古今并不会全然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应用这些思想资源,给它以现代诠释和新的思想内涵,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应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当然对儒家思想也应该做分析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即使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也不是绝对真理,只能说他们的思想中,有很多对我们今天仍然有意义。《诗经大.雅.文王》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长达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我们的使命是不断革新我们的社会,而对全人类做出特有之贡献。
原载《人民论坛》2006年第2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