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国学网学者春秋→欧阳中石
 
 
书法教程

作者:欧阳中石 徐无闻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047752
出版时间:1994-6-1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书法”选修课提供的教材,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全面,举凡篆隶楷行草等各种字体、颜柳欧赵等各种书体笔墨纸砚等各种工具.执笔运笔、楷书行书的临写、各体书法的欣赏、碑帖知识、书法史、书论史、书法美学、书法创作、书法教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无不包括,供教师选讲和学生阅读,二是系统性、理论性强,它下是仅仅讲如何习字如何运笔,而是主要讲各种理论问题,讲书法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特别适合渴求理论指导的大学生的需要,三是不强求学生都去学“颜柳欧赵”等书体,而是实事求是,从训练学生把字写美观的最基本目的出发,教学生先学楷书的《等慈寺碑》和行书的《李思训碑》,因为这两部帖容易入手,学好后也容易向其他书体转换,由于有上述三大特点,它也适合其他读者选作自修读本。

 
书法与中国文化

  作者:欧阳中石等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30029
  出版时间:2000-1-1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已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将汉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致作一简单勾画,并在可能言及的程度上探讨了书法的审美意识与中国其他文化,如国画、印章、陶瓷、宗教等的关系。

欧阳中石

  欧阳中石,1928年生于山东省泰安,著名学者、书法家、教育家。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化部艺术系列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欧阳中石早年就读于济南,中学毕业后于195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再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主修中国逻辑学史。1954年毕业后,开始在中学从事基层教育工作,,深得学生敬重。在长期从事中学教学的实践中,他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思考,运用他敏锐的目光和明辨的思维,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套科学的语文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中学试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1981年,欧阳中石被调到北京师范学院(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走上了书法教育之路。那是中国书法教育逐渐复兴的时候,欧阳中石与当时许多的有识同道共同承担了开辟高等书法教育的任务。他首先开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首批向全国招收近百名学生,以后又发展了本科、硕士教学领域。欧阳中石的举动获得了书学界的广泛赞誉和支持。他曾说过一句话:“中国的书法教育事业不是个人的事业,我愿意和朋友们一起来推动它向前发展。”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中国书法教育中。1993年,国家为了使书法教育更加走向正规、深入,更加蓬勃发展,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了美术学(书法教育)博士点。1998年,又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书法博士后教学点,使首都师范大学成为我国高校第一所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到本科、大专完整的中国书法教育体系,弥补了很久以来中国书法教育的不足,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书法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欧阳中石还主编、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著,如《中国书法史鉴》、《书学导论》、《学书概览》、《书学杂识》、《中国的书法》、《书法教程》、、《章草便检》、《书法与中国文化》等等。其中,《书法教程》获1995年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欧阳中石学书先师从武岩法师,后又师从吴玉如。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欧阳询诸碑临池最专。常作行书,从法二王,而又取势于王。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亦得益于黄、祝点法。书风妍婉秀美,潇洒俊逸。书法作品有《中石夜读词钞》、《中石钞读清照词》、《小楷道德经书卷》等,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或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欧阳中石治学博涉多优,不仅在书法方面成就卓越,而且在逻辑、国学、音韵、绘画、戏曲、文学等学科都有精深造诣。他早年主修逻辑专业,曾从金岳霖等前辈学者问学,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加了国家“六·五”项目五卷本《中国逻辑史》的编写,担任隋唐至明部分。其他著作尚有《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先秦卷》(合著)、《逻辑》(主编)、《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合著)等。

  欧阳中石还是一位京剧艺术家、研究者。他是“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先生的嫡传弟子,曾长期协助奚啸伯先生工作,对“奚派”艺术的完善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他还把京剧作为一门学问,举凡京剧的历史渊源、音韵、各派艺术特色及表演实践等都有专门的研究,创获颇丰。其见解刊载于各种报刊、文集。

 

主要发表文章

震动奚啸伯的一个故事(《中国戏剧》1981年02期

别出心裁的《关羽斩子》(《中国戏剧》1981年04期

一个语文教改方案的设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天涯何处无芳草——看济南市京剧团青年演员张伟的演出(《中国戏剧》1983年02期

张裕釗书法溯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把不利的条件化为成功的动力——从马连良的艺术道路汲取成功的经验(《中国戏剧》1985年10期

试析孔子“叩两端”的逻辑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从马连良先生艺术中去寻求启示(《中国戏剧》1991年07期

《京剧打击乐浅谈》序(《人民音乐》1993年02期

研究何绍基的新基点——读《何绍基墨迹》(《美术之友》1997年02期

率真挺秀 自然天成——谈谈李慧芳的演唱艺术(《中国戏剧》2002年05期

“语文”散谈(《语文建设》2002年11期

我对“书学”的思考(《光明日报》2004年2月12日

庚辰论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文化与书法《光明日报》2007年6月21日

楷书书论析要

行书书论析要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