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
主办单位:国家图书馆
讲座时间: 2002年8月3日
敦煌是一个很古老的城市,它的历史,我们先从一百年以前说起。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中国。当时这在世界上很轰动。正当八国联军向北京进军的时候,在中国的遥远的西北的边疆一个很小的城市-敦煌。也发生了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这就是敦煌藏经洞五万多件文书的发现。造成这个事情,引起轰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叫王圆箓的中国道士。一个就是一个英国籍的匈牙利人,考古学家斯坦因。
敦煌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有过它的辉煌的时期,但这时已经默默无闻了。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城市里,有一个很古老的一个佛教的石窟群,就是有名的莫高窟。这个石窟本来是一个佛教的石窟,但是佛教在这里衰落了后,石窟的一部分就变成了一个道士的道观。主持道观的人是个叫做王圆箓的道士。王圆箓本想修整道观,就先清理石窟,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在石窟中间有一个窟的边上有一个小窟。打开来一看,这个小窟里面从底到顶密密麻麻的堆积了大量的从十六国、北朝一直到宋朝初年的文书、卷子,还有一部分绘画和丝织品和刺绣。这是一个极重大的发现。一两千年以前的文书、纸写的文件、纸写的东西还有丝织品、刺绣,这样多的东西集中在一个地方出现,这是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当时的人们还是不太知道这些东西。1907年,斯坦因来进行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到了敦煌。他听到消息,就去找王圆箓,用很少的一点钱,骗到了几千件敦煌遗书、敦煌文物,拉到英国。这些东西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世界性的至少是欧美的震动。从此,已经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而衰落的敦煌,二十世纪初期又重新进入了国际的视野。以这一大批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还有其它的重要文物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就兴起了,这就是敦煌学。
敦煌学到现在也有近一百年了,现在看起来这个学科是方兴未艾。随着敦煌的发现,外国人首先是斯坦因,然后是法国人伯希和,然后还有日本人、俄国人,当然也少不了美国人,都跑来了。他们从这里或多或少的掠夺了相当多的文物。敦煌的文物流散了到世界上的各个地方。这样也使敦煌学成了国际性的学问,不只是中国人在研究它,恐怕首先还是外国人注意到它,外国人开始研究它,让他成了一门国际性的学科。
敦煌文物被掠夺盗骗出去以后,留下的部分就集中到了北京图书馆,也就是今天讲座所在的国家图书馆。这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书最多的地方,也是世界上研究敦煌的一个中心。
敦煌从西汉开始一直到宋朝的初年曾经是一个非常光辉的城市,以后衰落了。敦煌辉煌,是因为敦煌当时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一个枢纽地带,衰落,也是因为敦煌失去了这种枢纽地带的作用。
敦煌是河西走廊最西边的一个城市,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枢纽地段,敦煌在它的西边,是朝西的一个出口。这个枢纽地段,一个是今天我们中国境内的古代各个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北边是蒙古高原;西边是所谓的西域,就是新疆;南边是青藏高原;东边是中原大地。敦煌处在东南西北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河西走廊从地理上讲确实是一条走廊。它的南边是祁连山,祁连山再往南就是青藏高原,就是现在我们今天藏族活动的地方。在它的北边基本上就是蒙古高原,连续下来,就是沙漠、戈壁、荒山就是所谓的荒漠地带。在北边的荒漠地带和南边的高高的祁连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是一个很好的地带,这个地带祁连山的雪水下来就形成了一连串的绿洲,绿洲和绿洲的外面又是一些草原。所以这条走廊既适于农业又适于畜牧业,人口多,物产也丰富。这条走廊正好是草原上的民族南下,青藏高原的民族北上的一个地方,往往在这个地方继续交汇,然后再流到四方。另外,祁连山又是一个东西方向的走廊。中原的地区跟西域乃至于更远的中亚西亚、印度、西亚、伊朗、阿拉伯乃至欧洲的交通和交往都要经过这样一个狭窄的河西走廊的地带,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枢纽地带,它既是今天中国境内各古代民族交往的一个枢纽地带,又是中国和西方这个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段。这样,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就很重要了。它是一条地理的走廊也是一条历史的走廊。这个从中原伸展到西北,然后再伸展出去,就是丝绸之路,到中亚到印度到西亚,最后到欧洲到非洲这条线,这是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的地位。那么,敦煌正好是在河西走廊的西口,这个地方正好是东西交通中间的一个转换地带,丝绸之路在这里就进到一个比较窄的通道。丝绸之路不是一条,但到这里就收缩到了河西走廊上的基本上就一条,再到中原,从这里出去,也是到敦煌这个地方,然后就展开,有好几条道出去了,这地方是一个关口,是一个很重要的关口。敦煌是这样的。那么河西走廊是一条历史的走廊,同时当然也就是成了一条文化的走廊。因为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各族的文化,在这里互相接触、融汇。汉族的文化、西域的各民族的文化,再远处的亚洲其他地区的文化都往往汇到这个地方。河西走廊就有点像一条河道上的一个蓄水池。从西汉开始,这个地方主要是属于中原王朝的版图,汉族居民成了主要的居民,其他民族还有,汉族的文化成了这个地方的一个主导的文化。其他的各方面的文化在这各地方就开始跟汉族的文化交汇、融和、起作用,汉族的文化也从这里出去,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是靠排斥抵制其他的文化,而是靠吸收融会其他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外来文化,特别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文化是采取一种逐步的渗透的形式,便于中国文化慢慢的融会吸收,不会造成非常大的冲突。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的对中国的侵略,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是相当激烈,对中国的震动是极大的。但在古代,从国外来的文化,进来以后是一种徐缓的态度,中国文化就有时间把它融汇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这里面最突出的就是佛教。
我们知道,佛教是印度的一种宗教,这种宗教的观念和它的种种东西跟中国传统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契合的,当时的中国人对外来的佛教不满,第一条就是“沙门不敬王者”,中国是崇拜权威,认定权威是皇帝。而佛教徒讲究佛是最高的,各种人都是一样的。第二,跟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跟孝道是有距离的,所以又出来一个“沙门不敬父母”。这都是跟中国传统的东西有冲突。加上佛教来了以后,它要搞它的经济,要控制劳动人口,这个跟中国的封建政府封建国家的利益是冲突的。由于这样种种原因,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几次所谓的灭佛、毁佛、废佛的活动,但是这个问题慢慢地就解决了。原因就是佛教把有些东西中国化了。忠君它靠过来了,孝顺父母它靠过来了,甚至皇帝就是佛的意见都出来了。那么拜皇帝和拜佛是一致的,当然还有父母,法事首先就是希望祖宗三代乃至于七代的父母安安生生的在天国享受欢乐。当然还有佛教的教义,佛教的各种仪轨等。慢慢的佛教就跟中国原来的东西融汇起来。那么原来在印度的佛教就中国化了,就成了中国式的佛教了。中国式的佛教最后成了今天世界佛教的主流,还影响到了周边的地方。佛教在印度反而衰落了。这是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融汇和使它中国化的最好的例子。
在这种逐渐的融汇的过程中间,像河西走廊这样一个起着文化的蓄水池作用的这么一个地区,在外来东西中国化的过程中的作用就很值得我们来注意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们说一下莫高窟这个佛教石窟艺术的宝库。莫高窟是个佛教的石窟,我们看看莫高窟佛教艺术中间所反映的佛教跟汉文化的结合的问题。从印度来的佛教,从艺术形式上讲,它有希腊的影响。我们知道佛教的兴盛首先是在印度的西北部,这个地方在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以后,是希腊的亚历山大所征服到的地方。所以希腊的影响就在这个地方很重了,这个地方的艺术就具有很强烈的希腊艺术的风格,就所谓犍陀罗风格。这种犍陀罗到了佛教西传,到了新疆、西域这个地方它又染上带了一些西域的风格,像龟兹这些地方的风格。再到敦煌,这些东西慢慢地就变成真正的纯中国式的。
另外,中国的佛教的特点中“入世”倾向、世俗化的倾向注意人的作用,他注意人的活动,人在佛的面前就不只是一个只知道磕头、皈依的一个可怜虫了。他还应该跟佛对话,提出问题,要能够在佛面前有所表现。这些中国的特点逐渐的就在敦煌的石窟艺术中间反映出来。从印度传来的窟基本是两种,一种是所谓的“禅窟”,是供僧人坐禅,打坐的。还有一种所谓的“中心塔柱窟”,是一个窟中间有一个塔,像一个柱子似的顶在那儿,四面有佛像,供人们在里头,顶礼膜拜和观佛,就是在那体会佛心佛性等等。是转着圈绕着塔柱走的。这两种窟,禅窟是供个人、和尚个人打坐的坐禅的。中心塔柱窟,给信徒们活动的空间是很小的,你围着它转好了,这是印度来的,可是后来逐渐发展中国式的窟了,中国式的窟大体上就接受了中国木构建筑的特点。本来窟是石窟,可是中国的石窟是仿照了木构的建筑,等于是一个房子把这个石窟盖在里面。这样给人的活动空间就大了,就出现了所谓殿堂式的石窟。那就有点像我们现在佛教的寺庙了,当时敦煌的殿堂石窟佛像的地位还更靠墙,甚至在墙里面,把佛龛设在这儿,这全是人们活动的地方。它的活动的空间也反映了中国的佛教的世俗化等等的一些特点。
莫高窟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它有大量的塑像和壁画。这些塑像和壁画里头的人物早期是犍陀罗式的形象,印度式的、犍陀罗式的这种服饰是最突出的,希腊式的、西域式的风格非常突出的。逐渐转化,就成了中国式的人物了。比方有名的飞天,这个人物在天上的这个宛转流动,完全是靠他身材、靠他身体的形状和他身上衣饰的飘带,让你感觉到他宛转飞扬,这种风格希腊是没有的。希腊的飞是要凭借翅膀的,包括现在基督教,天使都是有翅膀的。可是到中国,不要翅膀就可以在天上飞,而且表演各种优美的姿势。这实际上就融会了中国的风格。中国至少在战国以后,在南方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这种流转的、不要翅膀的人物和动物的这种飞翔动作的形象已经大量的出现了。中国的道家,神仙是不要任何凭借,就可以在天上走。恐怕这是来源于庄子,列御寇“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顺着风飘飘然就走了,“朝苍梧而暮北海”,到处逛去了。这是中国人的思维,中国的风格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充分融会到了敦煌的飞天里面。
我们看壁画的形象,壁画中间有佛像,有菩萨像,有各种的像,另外它还有一些佛教的故事,佛经的故事、传说等等都在里面。除了佛、菩萨还有人的活动。在中国,佛教题材之外,涉及到人物的故事的形象很多。比如观音,观音怎么大苦大难,怎么救人了,这里面很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当然都是中国面孔。而且这佛教的故事,产生的地方、背景也转到了中国,中国本时本地的故事画。而且还有各种人物画,还有各种风俗画,还有各种的风景画都有了。而且有些佛教壁画题材与佛教脱离,纯粹是世俗的人物了,世俗的故事了。另外,修一个窟,造一个像,和尚是需要有人贡献的,就是布施、功德,换句话说呢,就叫供养,供养一个佛,供养一幅画,供养人。人们掏了钱做了好事情,也希望自己留下一个名。所以在敦煌石窟的壁画的中间就有一些供养人的画也在里面。这些供养人的画,原来都是很小的,地位也很差,石窟最下面一层里面密密麻麻地排着很多小人,经过年时日久有时候看不清楚它是什么样了。后来慢慢这些人大起来了,大到最后到了五代宋朝初年的时候,供养人的像已经跑到过道的两边去了,而且个儿非常大,画得漂漂亮亮清清楚楚的,比真人还要高。这大概是一些敦煌当时的统治者。有些跟佛教没关系了。像敦煌后期的一个统治者张议潮,他在一个大石窟的两边,画了两幅很长的壁画,这个壁画就是他和他的夫人出行的图。跟佛教、跟佛的题材已经没有直接的关系。当然,他是这个窟的所谓供养人,唯一的供养人,他就把他自己表现到这个程度。这些都反映了一种中国式的佛教一种特点。
在河西走廊,敦煌是最靠西边的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正好是河西走廊的西口,中国的中原王朝往往控制了河西走廊,就是控制了这个地方,从这个地方再往西那就是西域了,再往西就是番邦外国了。所以这个地方是个关口,丝绸之路的商业在这里也是一个关口。刚才说了,从敦煌出去以后,这个丝绸之路分成两条或许三条或许几条。当然一般说是两条。沿着天山南边和昆仑山北边,绕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帕米尔再会齐,再出去。到敦煌这个地方是个口子,是一个关口,从这里一条线,经过河西走廊,到中原去了。过了河西走廊大概又分好多道了,但首先还是到当时的西安、长安。所以这个地方是个界限,从自然景观上来说,出了敦煌那真是一个塞外的风光了。这一点,过去人们似乎也都认识到了。像唐诗有“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咏西北的诗。从自然条件来说,这个玉门关就是一个界限了。还有一首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好像是写的人文景观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敦煌的重要,敦煌在河西走廊上地位的重要,乃至于在丝绸之路地位的重要,乃至于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关系的中间地位的重要。尤其是东西方向,这个方向敦煌是非常重要。
敦煌的地位可以说是从西汉汉武帝开始的。西汉在这里设了四个郡,所谓河西四郡。就是武威、张掖、酒泉,从东往西,最后是敦煌。设四个郡,这个地方就正式的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那么,这个地方就成了汉朝北御匈奴西通西域的一个重要地方。汉朝在这个地方就修了长城,修了峰燧,派兵戍守,屯田、积谷、移民,使地方发展起来。那么,这时候东西的商路也就打开了,所以敦煌它是一个政治的军事的一个重要城市,同时也成了一个重要的商业的城市。敦煌的辉煌的历史就从这里开始。随后,这个地方就渐渐成了汉族为主要居民,汉族的文化也就成了这个地方的一个主导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中原地区发生了一次民族动乱,所谓“五胡十六国”。河西这个地方,包括敦煌也卷进去了。所以,这个地方,河西这个地方在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了五个政权,就所谓的“五凉”,敦煌这个地方,因为最靠西边,所以它受动乱的影响最少,所以这个地方还能维持,基本上还能维持它原来的局面。而且大量的流民、移民从中原地区从东边往这儿跑,迁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反而成了桃源仙境。移民中也包括了一些文化层次比较高的所谓世家大族。慢慢地,这个地方的文化的积淀就加厚了。
这个时候,在敦煌出现了一种外来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佛教。敦煌在很早就有了佛教,有些佛教的高僧,是西域来的,从印度来的和尚当时还不太多,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个地方慢慢成了一个佛教圣地,当时的统治者非常提倡这个,佛教就大为兴盛。
信徒讲究坐禅,坐禅要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所以当时的佛教信徒往往就找一个偏僻的地方来坐禅,修心、养性。所以佛教的庙,多半都建在半山腰,在敦煌也是这样。所以这样敦煌就出现了这种石窟寺,出现了石窟。禅窟就是给和尚打坐修禅的,另外也要给信徒们顶礼膜拜。据说最早大概是公元366年的时候,敦煌出现了第一个窟,是一个叫做乐僔和尚建的。传说乐僔到了莫高窟,忽然发现天上好像有很多的佛呈现出来,他感觉到这是一个宝地,便在这个地方打了一个窟。从此以后窟越开越多。今天莫高窟的窟大大小小有700多个。从前秦一直开到元朝,都有不断的开窟、修窟。敦煌历史也是在这个中间几起几落,但是佛教始终是兴盛的,一直到元代。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非常繁盛,文化的交流更是兴盛。敦煌也就到他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个高峰,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势头有点下降了。安史之乱,唐朝把在西北方的大量军队都调过来去对付安禄山、史思明的军队,所以西北方向唐朝的势力大大的削弱了。而这个时候,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乘机就占领了河西走廊,敦煌是河西走廊最后一个城市,还是被吐蕃攻陷了。敦煌在吐蕃的手里面有七十年。吐蕃极力想使敦煌吐蕃化。唐朝的末年,张议潮率领汉族还有其他族起兵,把吐蕃赶出去控制了河西。张议潮主要是控制了两个州,一个是沙州,就是今天的敦煌,一个是瓜州,就是今天的安西。而我们说得敦煌地区,实际上在唐朝包括这两个州。这样敦煌这个地方跟中原王朝实际上被割断了。后来张议潮的政权又被曹氏政权代替了。张议潮、张氏归义军和曹氏归义军在瓜沙这个地方维持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地位。归义军始终跟唐朝保持关系,希望跟唐朝打通联系。所以这样这个政权一直维持下来,敦煌的地位也还是相当的重要。
这个局面宋朝初年以后就打破了,首先就是西夏,占领了这个地方。西夏占领以后,丝绸之路被隔绝了。这时候敦煌成了西夏的一个后院,包括河西走廊,整个是西夏的后院。所以敦煌这个地方,就不那么看重了,就不是在过去那个交通要冲那种情况了。再有这个时候东西方海路的交通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这个时候,中国造船的技术和航海的技术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所以走海路比过去要通畅多了。传统上重要的丝绸之路,因为这样几个因素慢慢的就衰落了,慢慢就被人忘掉了。
到十九世纪德国地理学家里希托芬提出有这么一条丝绸之路,大家才重视起来,原来没想到这么多。几百年以后,近一千年以后,敦煌又重新知名了。这个原因是靠了原来那一千二百多年的丰富的文化遗存。今天这个莫高窟是列入联合国的世界遗产的名录了。那一千多年辉煌的历史遗留下来的丰富的遗存,这种遗存大概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是汉朝时候的长城还有关口。第二个就是在这个长城、峰燧遗址里挖出来的从汉朝到晋的简牍。但是更引人注意的,一个是石窟的艺术,一个是石窟里的文书。
河西地区可以说是一个石窟带,敦煌莫高窟是最出名的,最重要的。我们说中国有三大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敦煌石窟的规模大过于云岗决不小于龙门。从它的内容上说,又是具有了云岗龙门所没有的一些丰富的特点。敦煌石窟,现在编过号的,也就是里面有东西的大概有近五百个。这里面有极为丰富的宝贵的文物,石窟本身我就不说了。其次石窟中间的塑像和壁画。敦煌莫高窟后头的石壁是一种砾岩,要在它上面雕像雕石是不行的,雕不出来。因此敦煌的莫高窟的雕像是泥塑的,再涂上彩色。这种彩塑在石窟中间是非常特别也非常突出的。这种彩塑在敦煌各个窟里面有三千多尊以上,而且保存得非常好,这是很少有了,艺术水平非常高。另外壁画,同样因为砾岩在墙上雕不了东西,结果就是糊上泥巴,然后在上面作画。这种彩色的壁画有五万多平方米。这种塑像和彩色的壁画它表现的内容比石雕要丰富要细致,要深入。这个地方非常干燥的,而且又很少人去的,所以这个地方塑像和壁画过去的保存是非常好的,自然的破坏是极少的。
再就是文书,五万多件文书,这五万多件文书里面绝大部分是佛经,但是佛经以外也还有很多的东西,差不多社会生活的都有,还有当时官府的档案文书、私人的信件、契约、帐册等。此外还有日历、占卜、药方子都有。差不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的这个文书都可以呈现在你面前,成为极丰富的研究的材料。汉文文书以外还有古代吐蕃的藏文,还有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粟特是一个商业民族,在中亚到中国做买卖,他们文书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
这批敦煌的遗物、敦煌的遗址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个数量大,两万多个简牍,那么长的长城峰燧,五万多件文书,将近五百多个洞窟里面大量的壁画塑像,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类型也很多,时间也很长,至少从汉朝到元朝,保存得又很好,在国内一个地区集中了这么多的文物,时间这么长,而且又互相关联的,这是很少的。特别是莫高窟的石窟艺术和文书,这样人们就会用一种新的眼光来注视敦煌了。敦煌不只是中国值得注意的文化的遗存丰富的地区,而且在世界历史上由于丝绸之路的关系,由于东西文化交流的关系,它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地方。为什么说现在以敦煌为研究对象的敦煌学现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还在继续的发展之中。也就是说,这些问题还没有搞完,还大有可搞,远远不到结束的时候,不到结题的时候。
今天,敦煌是中国的敦煌也是世界的敦煌,敦煌学是中国的敦煌学也是世界的敦煌学。这个敦煌学涉及的学科是很多的,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文学、语言文字学、音韵学、美术、音乐、舞蹈、民俗、科技还有种种方面在里面都能找到丰富的材料来进行研究。无怪乎现在关注敦煌的人越来越多了。中国的敦煌学者原来是一个很小的队伍,经过文革以后有成百上千了,非常关心这个事情。这就是敦煌的辉煌的历史和敦煌的辉煌的文化遗存。
我的介绍就简单的到这里。我讲这讲算是跳一个“加官”,跳那么两分钟就下台了,内容是大路货,无非是开一个头而已。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