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社会特征看中国农器发展

宁 可

  如果说元代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是中国传统农业中农器的一个总录,那么,现在出版的《中华农器图谱》可以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到它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的农器的一个总录。

  中国传统农业是大陆集约型农业,即常说的精耕细作农业。这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小块土地上耕作、高投入(主要是劳力)高产出的个体小生产农业,自然经济色彩浓厚。中国古代的农器正是适应了这种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体小生产农业,并且成了它的标志。比起其他地区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农器来,中国古代农器具有如下特色:一是轻、小,适于单人或一两头牲畜的耕作;二是门类多样,耕地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收割脱粒、灌溉等都有一系列专门化的农器,而且因地制宜,旱作、稻作都有适宜的农器;三是许多农器灵便精巧,能节约劳力物资,提高效率。

  传统农业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秦汉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大发展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继承和发展了过去某些精耕细作因素的个体小生产传统农业在这时形成。正是在个体小生产农业的基础上,出现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第一个高潮,出现了地主经济及其政治上层建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由此进入到封建社会。农器从过去以木、石、骨、蚌和少部分青铜为材料急剧进步到使用铁器,从耒耜进步到铁犁,从纯用人力进步到运用畜力,从少量品种进步到多种多样,这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大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大变革的标志。

  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了阶段性的变化,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使中国整体经济力量大为增强,出现了第二次商品经济高潮,这种阶段性的变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反映,而其基础是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南方稻作农业的发展(曲辕犁的运用、以双季稻为代表的复种指数的提高、梯田的开拓等)。农器的发展则表现为更趋轻便灵巧(如曲辕犁成了主导样式),门类更多,适合水田稻作的农器较前尤其繁多,它标志了这个时期农业的进步。

  明清以来,欧洲出现了飞跃性的变化,它以工商业的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标志开始了近现代化的行程。相比而言,同时期的中国,生产力只有量的增长而缺乏质的变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呈现了停滞乃至僵化的现象,中国从先进变成了落后。为什么如此?人们从各个方面,例如从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民族矛盾、乃至科举制度、闭关锁国政策、文字狱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无庸讳言,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经济是基础,因此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是重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必然要涉及对个体小生产传统农业和它的局限的分析。

  明清时期,农器较前似乎并没有多少进步,有些节省劳力和提高效率的农器难于推广甚至失传。这是不是反映了传统农业的局限,或出现了所谓“高原现象”呢?此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与土地开辟的限制(除去东北,条件较好的可垦荒地已经不多了),人多地少的情况更为突出,传统农业更着力于劳力的投入。更多的劳力投在更少的耕地上,单产虽有提高,但并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剩余产品率,本就带有浓厚自然经济色彩的个体小生产农业的这种局限,势必影响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和大量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是一种限制,从而也使科学技术的进步缺少了激励的机制。传统农业的这种局限,是不是中国所以落后的一个原因甚至是一个主要原因呢?我想,这是应当加以探讨的。

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