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国学网学者春秋→李学勤
 
 
古文字学初阶

  作者:李学勤 著
  丛书名:文史知识文库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7101004989
  出版时间:2006-1-1

内容提要

  本书从汉字的形音义、文字起源、甲骨学、以及金文、战国文字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古文字学,展示了中国古文字的灿烂文化,并提出了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和戒律,开列了最低限度的书目和15个研究课题,对初学者极具指导意义。

目录


一 什么是古文字学
二 形音义
三 文字起源之谜
四 甲骨学基础知识
五 金文的形形色色(上)
六 金文的形形色色(下)
七 战国文字研究
八 纸以前的书籍
九 “小学”的宝藏
十 方法与戒律
十一 最低限度书目
十二 十五个课题
附记

 
比较考古学随笔

作者:李学勤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24477
出版时间:1997-8-1

内容提要

  本书别开蹊径,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一系列最新考古发现进行研讨分析,特别注意各个地区、种种文化的交流融会,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影响、传播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开拓眼界,增广见闻,对有志于从事文史考察或古物鉴藏者,会有更大的启发。

目录

第一部分
一 引言
二 青铜器与商周文化的关系
三 曲阜周代墓葬的两种类型
四 规矩镜、日晷、博局
五 三星堆与大洋流(上)
六 三星堆与大洋流(下)
七 百越的尊、卣
八 蜀国的璋、罍
九 中国铜镜的起源及传播
十 结论中国铜镜的传播
十一 中国和中亚的马车
十二 虎噬器座与有翼神兽
十三 新西兰玉器的启示
十四 甲骨占卜的比较研究
十五 印篇安人的“饕餮纹”
十六 土墩墓异同论
十七 早期的铜器、铁器
十八 古埃及与中国文字的起
   源
十九 “片去戚”的故事
二十 中、日、英三国出土木
   简

第二部分
二十一 乾隆帝与古玉
二十二 余杭安溪玉璧与有关
    符号的分析
二十三 论养侯玉佩
二十四 鸟纹三戈的再研究
二十五 谈长江流域的商代青
    铜文化
二十六 商代青铜鼍鼓的考察
二十七 商代通向东南亚的道
    路
二十八 越南北部出土牙璋
二十九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
    发现
三十 爱尔兰出土中国印章的
   传说

原版后记

简体字版跋

学术年谱
1933年
3月,生于北平(今北京)。
1945年
北平兴华小学毕业,入汇文中学。
1951年
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1952年
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此书于1955年出版。
1954年
春,转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956年

作《战国器物标年》,提出战国文字分五系的观念。

在《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中首次鉴别出西周甲骨文。
1957年

参加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工作。

在《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指出“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
1958年

发表论文,说明殷墟甲骨文中有非王卜辞。

在《近年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社会》文中提出洛达庙类型文化(今称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代。
1959年

在 1954 年前后属稿的《殷代地理简论》出版。

《战国题铭概述》于《文物》连载,对战国文字作综合研究。
1962年
校点方以智《东西均》出版。
1971年
冬,由干校返京,参加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工作。
1974年
开始参加新出土简帛整理研究,次年1月进入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1976年
参加整理睡虎地秦墓竹简,最后定稿。
1977年
在《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中提出历组卜辞问题,后发展为殷墟甲骨分期的两系说。
1979年

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经香港,访问澳大利亚。

6 月,赴美参加“马王堆帛书工作会议”,会后在美访问。
1981年

在西安“第二次先秦史学术讨论会”上作《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发言。

任英国剑桥大学克莱亚堂客座研究员(visiting fellow)。
1984年
《东周与秦代文明》出版,英文版次年印行。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85年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4月,赴意大利参加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会议。

曾在《文史知识》连载的《古文字学初阶》出版。

主编《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出版。

与齐文心、艾兰(Sarah Allan)合编的《英国所藏甲骨集》出版。

任日本关西大学客座教授。
1986年

与伦敦大学艾兰博士在欧洲旅行,鉴定研究中国青铜器,后辑为《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于1995年出版。《海外访古记》开始在《文博》连载。

被美国东方学会推选为荣誉会员。
1987年
1月,在日本东京参加“中国古文字与殷周文化”公开研讨会。
1988年

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系客座研究员。

应日本都市研究会邀,参观日本古代城市遗址。
1989年
《李学勤集》出版。
1990年

夏,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聘教授,讲学五周。

《新出青铜器研究》出版。
1991年

任历史研究所所长。

6 月,赴新加坡参加“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会议。

《比较考古学随笔》出版。
1992年

《周易经传溯源》出版。

10月,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成立,任所长。
1994年

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名誉教授。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出版。
1995年

1月,在海口组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

《走出疑古时代》出版。

12月,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次春任专家组组长。
1996年

应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邀请研究讲学,后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法国、意大利。

与美国达默思大学艾兰教授在北美旅行,鉴定研究中国青铜器。

《古文献丛论》出版。
1997年

1月,主持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召开的“二十世纪国际汉学及其影响”国际研讨会。

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8年

任美国达默思大学蒙哥马利研究员。

《四海寻珍》、《缀古集》出版。
1999年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出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出版。

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2000年

8月,与美国达默思大学艾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李伯谦联合举办“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究会”。

《名家讲演录——甲骨百年话沧桑》出版。

《拥篲集》出版。

2001年

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

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2002年

《重写学术史》出版。

与郭志坤合著之《中国古史寻证》出版。
2007年
主编“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丛书”,《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夏史与夏代文明》、《商史与商代文明》、《春秋史与春秋文明》、《战国史与战国文明》、《西周史与西周文明》出版。
参考《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