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 |
|
1945年 |
|
1951年 |
|
1952年 |
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此书于1955年出版。 |
|
1954年 |
|
1956年 |
作《战国器物标年》,提出战国文字分五系的观念。
在《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中首次鉴别出西周甲骨文。 |
|
1957年 |
参加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工作。
在《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指出“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 |
|
1958年 |
发表论文,说明殷墟甲骨文中有非王卜辞。
在《近年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社会》文中提出洛达庙类型文化(今称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代。 |
|
1959年 |
在 1954 年前后属稿的《殷代地理简论》出版。
《战国题铭概述》于《文物》连载,对战国文字作综合研究。 |
|
1962年 |
|
1971年 |
冬,由干校返京,参加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工作。 |
|
1974年 |
开始参加新出土简帛整理研究,次年1月进入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
|
1976年 |
|
1977年 |
在《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中提出历组卜辞问题,后发展为殷墟甲骨分期的两系说。 |
|
1979年 |
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经香港,访问澳大利亚。
6 月,赴美参加“马王堆帛书工作会议”,会后在美访问。 |
|
1981年 |
在西安“第二次先秦史学术讨论会”上作《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发言。
任英国剑桥大学克莱亚堂客座研究员(visiting fellow)。 |
|
1984年 |
《东周与秦代文明》出版,英文版次年印行。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
|
1985年 |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4月,赴意大利参加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会议。
曾在《文史知识》连载的《古文字学初阶》出版。
主编《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出版。
与齐文心、艾兰(Sarah Allan)合编的《英国所藏甲骨集》出版。
任日本关西大学客座教授。 |
|
1986年 |
与伦敦大学艾兰博士在欧洲旅行,鉴定研究中国青铜器,后辑为《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于1995年出版。《海外访古记》开始在《文博》连载。
被美国东方学会推选为荣誉会员。 |
|
1987年 |
1月,在日本东京参加“中国古文字与殷周文化”公开研讨会。 |
|
1988年 |
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系客座研究员。
应日本都市研究会邀,参观日本古代城市遗址。 |
|
1989年 |
|
1990年 |
夏,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聘教授,讲学五周。
《新出青铜器研究》出版。 |
|
1991年 |
任历史研究所所长。
6 月,赴新加坡参加“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会议。
《比较考古学随笔》出版。 |
|
1992年 |
《周易经传溯源》出版。
10月,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成立,任所长。 |
|
1994年 |
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名誉教授。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出版。 |
|
1995年 |
1月,在海口组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
《走出疑古时代》出版。
12月,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次春任专家组组长。 |
|
1996年 |
应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邀请研究讲学,后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法国、意大利。
与美国达默思大学艾兰教授在北美旅行,鉴定研究中国青铜器。
《古文献丛论》出版。 |
|
1997年 |
1月,主持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召开的“二十世纪国际汉学及其影响”国际研讨会。
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
1998年 |
任美国达默思大学蒙哥马利研究员。
《四海寻珍》、《缀古集》出版。 |
|
1999年 |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出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出版。
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
|
2000年 |
8月,与美国达默思大学艾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李伯谦联合举办“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究会”。
《名家讲演录——甲骨百年话沧桑》出版。
《拥篲集》出版。 |
|
2001年 |
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
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
|
2002年 |
《重写学术史》出版。
与郭志坤合著之《中国古史寻证》出版。 |
|
2007年 |
主编“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丛书”,《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夏史与夏代文明》、《商史与商代文明》、《春秋史与春秋文明》、《战国史与战国文明》、《西周史与西周文明》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