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简明的国学读本
史笛
最近,《中国学术思想史稿》(步近智、张安奇著)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关注。该书由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约请专家严格评审后,列为2006年优秀科研成果而成为后期资助项目,用以推动学术的发展。著名学术前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为之题写书名。全书67万字,阐述我国自先秦至辛亥革命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
对于“国学”,学界的共识是: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而学术思想则是属于理论思维活动的范畴,历代的思想家深刻、理论建树精湛、学术著述浩瀚,构建了我国独特的理论传统和思维模式,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本书意图为当代的年轻学子及更多的读者提供一本科学简明、完整系统、文字明畅的学术思想史,以帮助读者了解历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贡献,从而热爱并珍惜优秀的传统学术文化、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思想传统和人文精神。
本书将自先秦至辛亥革命的学术思想史分为四编。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明清(清代前期)时期和近代时期(清代后期)。全书分列十章。首章为《原始思维》。其余九章则分别为:《孔子儒学的创建与诸子百家的争鸣》、《儒学的独尊与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与儒佛道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多元化与汇合趋势的出现》、《理学思潮与蓬勃发展的学术流派》、《理学的北传与朱、陆“和会”》、《心学的广泛传播和对理学、心学的批语或修正》、《实学思潮与乾嘉汉学》、《近代“新学”思潮与孙中山前期的学术思想》。体现了对“自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学术思想的研究和撰述。
本书作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力求以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方法,在长期进行学术研究基础上,考察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从而有所发展创新。全书立论平稳踏实、学风严谨,严格依据史料史实进行分析,论述持之有故、言之有据。正由于主要作者在一生从事研究中对每一历史阶段的学术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研撰,全书得以将阶段性与系统性作统一论述,对诸多思想家的思想源头、发展脉络和后续影响能够连贯呼应,避免了割裂或拼接的缺点。更由于作者学术素养甚好,引文正确、考订严谨,研究合乎学术规律,增强了本书的科学性。而表述中文字清新、深入浅出,又增添了本书的可读性。
本书主要作者步近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庐先生的主要弟子之一。他从事中国思想史40余年,著作丰富,参与的大型学术著作有《宋明理学史》、十卷本《中华文明史·学术思想》等,均获国家级奖项。与合作者张安奇所著《顾宪成高攀龙评传》,著名学术前辈、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评为“是对明代思想史的一项重要贡献”,并获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好学集——中国思想史学术论文选》精选步近智论文37篇、张安奇11篇,得到学界好评。
《光明日报》2007年2月10日
国学研究中的力作
——步近智、张安奇《中国学术思想史稿》读后
施宣圆
新年伊始,收到张安奇大姐寄来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稿》(下称《史稿》),这是她和她的先生步近智教授继《顾宪成高攀龙评传》《好学集》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全书近七十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学术思想属于理论思维活动的范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们构建了我国独有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模式,对世界的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有关“国学”的讨论,众说纷纭,各有所见。著名学者吴江先生在《国学再议》一文中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丰富而又互相吸收互相交融,其领域又极其广大。所谓国学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而言。”(见《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月27日)毫无疑问,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史是“国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部体系完整、简明扼要、文字活泼的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可以说是近年来国学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步近智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师从我国著名的思想史专家侯外庐先生。他研究范围涉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各个阶段的学术思想领域。其中如参加撰写的《中国思想发展史》《宋明理学史》《明清实学思潮史》等都获得学术界的高度好评。
张安奇原是上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1994年出版的十卷本《中华文明史》,她参加了其中的“学术思想”撰写工作,又担任了全书的编委和第八卷(《明代卷》)的总纂,并撰写了《卷首语》。以后又与步近智合作撰写《顾宪成高攀龙评传》,1998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进入新世纪,他们夫妇又出版了近七十万字的《好学集——中国思想史学术论文选》。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部《史稿》就是他们长期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心血结晶。
《史稿》分四大编: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和近代。以往研究学术思想史一般都遵循——自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至宋明理学、乾嘉汉学而进入近代“新学”的思潮阶段。《史稿》在撰写前参考以往同类的著作,进行了认真的构思,认为“思潮”是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所以,在构思撰写时,除“原始思维”外,先秦称“诸子之学”,下为两汉“经学思潮”、魏晋“玄学思潮”、隋唐“儒佛道多元汇合”、宋明“理学思潮”、明清“实学思潮”、近代“新学思潮”。并且强调“实学思潮”是由“理学思潮”到近代“新学思潮”的发展阶段。《史稿》首次提出“实学思潮”并将其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的承先启后的重要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这是因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步近智和一批思想史学者对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步近智撰写了十多篇学术论文,论证了提出“实学思潮”的合理性。他又参加撰写三卷本的《明清实学思潮史》,担任中卷的主编。现在,“实学思潮”这一概念已为学界所接受。《史稿》中又将“实学思潮”分为三个阶段:由明末顾宪成、高攀龙首开实学思潮之端绪,至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为代表的高潮时期,为第一阶段;乾嘉汉学以“实证求是”的方法论为特征,创造了文字训诂和文献整理的辉煌,而“经世”精神则相对处于低潮,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嘉(庆)道(光)时期常州今文经学派的兴起到龚自珍为实学思潮最后的辉煌与终结。《史稿》在总体构思方面,以唯物史观为思想指导,立论精辟,资料翔实,自成系统,自成一家。
作为学术专著必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近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中国学术思想的论著,但刻意标新立异者多,有些人追逐所谓“时尚”,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却极为随意。而《史稿》在综合中有所创新,若干篇章颇有功力。比如,学术界以往常常将东林学派与东林党混为一谈,对东林学派多加否定和贬低,说他们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和帮凶,明代的灭亡是因为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造成的……《史稿》作者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将思想史和社会史结合起来,把东林学派的宗旨、思想和实际表现联系当时整个国家社会的矛盾,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背景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坚持客观立场,努力排除过去各种片面的观点。作者指出,在明末清初,理学思潮向实学思潮演变的历史潮流中,东林学派继承了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和程朱理学理性精神的思想影响,突破了理学教条,崇尚实学,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色彩,开启了明清实学思潮之端绪,为明清之际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四大师为代表人物的实学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思想资料和思想准备。
吴江先生在《国学再议》一文又说:如何界定“国学”的内涵和外延,“这里存在着相当复杂的情况。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尝试写一部较完整的国学概论出来,要做这件事是很难的。”张安奇说,他们不敢说《史稿》是一部较完整的“国学概论”,但可以说是一部较完整的“国学概述”。他们已经年逾七旬,撰写《史稿》是他们有生之年的心愿,是他们一生的学术总结。“以史为训,可以辨是非;以史为励,可以知进退;以史为鉴,可以明荣辱。”如果人们将《史稿》作为“国学”读本,继承传统,光大学术,爱我中华,兴我中华,则愿足矣!诚哉,斯言!
《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4月6日
一卷在握得悉国学精要
——读《中国学术思想史稿》
史韵
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具有两千余年连续发展的历史,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历史文化。而所谓“国学”,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学术思想属于理论思维活动范畴,历代思想家思想深刻、理论建树和学术著述浩瀚,构建了我国独特的理论传统和思维模式,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不断升温;国内也出现了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国学经典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关注。然而,浩如烟海的经典古籍,即令“皓首”也不能“穷经”,更难以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传统思想文化的精粹,而多卷本的著作又很难为广大读者接受。社会需要一本将传统学术文化与读者拉近距离的著作,人们需要一本科学简明、系统完整的国学读本。由步近智、张安奇研撰,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编》(以下简称《史稿》)正是这样的一本著作。
熔历史哲学等学术文化与一炉
《史稿》所述内容,贯穿自史前至近代的中国历史时期。从《原始思维》起,学术思想史列九章:《孔子儒学的创建与诸子百家的争鸣》、《儒学的独尊与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与儒佛道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多元化与汇合趋势的出现》、《理学思潮与蓬勃发展的学术流派》、《理学北传与朱陆“和会”》、《心学的广泛传播和对理学、心学的批评或修正》、《实学思潮与乾嘉汉学》、《近代“新学”思潮与孙中山前期的学术思想》。
《史稿》将整个历史时期分为四编。即:先秦编、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编(封建前期)、宋元明清编(至清前期、封建社会后期)和近代编。每编之首,分撰各代“社会与思想概述”。由此,将历代学术思想的发展阶段与其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社会政治、经济、民族、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状况,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历史和学术文化概貌。撰著以唯物史观为思想指导,运用以思想史和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更由于主要作者步近智在毕生的学术研究中,对每一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均有高质量的学术论评,故能实现融合和贯通的阐述,而他与张安奇合作研究也历20余年。
学术研究的综合与创新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的步近智,师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庐。沿着梁启超、侯外庐等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前辈大家的学术轨迹,博览群书、潜心苦学,以科学严谨态度治学,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并有所发展创新。择其要者而言:
一、对学术思想、思潮发展阶段的界定。此前,学术界沿袭的提法是: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至近代的维新之学。
在本书中,基于将“思潮”解为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即居于主流地位的思潮。故认为:先秦时期为诸子百家之争鸣时期——春秋孔子创建儒学,而儒、墨同为“显学”,战国时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均有较大发展。秦以法家为主,至汉代董仲舒才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遂有经学思潮。隋唐时佛学虽兴盛,而儒佛道并重。宋明理学思潮之后,继而为明清实学思潮。这是学术思想史研究中首次将“实学思潮”明确列入。最后是进入近代的“新学”思潮。
二、对自孔子创建原始儒学以来在封建社会中儒学长期成为主流学术的历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孔子思想中最为积极的、鼓舞着历代志士仁人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经世致用”思想,其“仁”学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学发展中不断形成的“人格”、“国格”观念,知行关系的发展等等富有哲理的学术思想,均有详明的阐述。对儒学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的开放、融合、吸取和不断创新的历史也有平实和合理的肯定。
三、对历史伟人孔子和孙中山作为大思想家而重点阐述。对宋代大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也作了客观的评价。
四、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作了合理的阐述。从体现思辨哲理的程朱理学的出现,到冲破理学教条桎梏的阳明心学,从张扬人心的王学衰变而走向虚空,实学思潮应运而生。对这一学术演变作出了可信的、合乎历史和逻辑的诠释。
五、为明清实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和终结作了合理的阐述,对这一学术思潮作了精确的理论建构。
六、对晚期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出现,从经济生活、政治格局、哲学思想、自然科学乃至各文化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特别对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和自然科学中近代因素的萌发,尤为精到。
七、在对屈辱的一百年近代历史的概述中,饱含着沉痛的反思。从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探索富国强兵之道和开展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斗争中,从伟人孙中山的伟大思想和革命实践中,以辛亥革命的胜利为结束。著者又以爱国主义的高昂精神,展示了现代中国历史近百年的巨大变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
学养、学风和文风
《史稿》展现了研撰者较为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而平实的学风和明畅清新的文风。
学术研究要求学者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学术著作要求研撰者符合学术规范,本书著者符合以上要求。书中所用资料规范,引文正确。在学术综合时,尊重前人研究成果,一一加以注明。对他人的开创性成果,不仅注明出处,还表示感谢。
以流畅的文字和清新的文风平实地表述深邃的学术理论,是本书的又一重要特点。这也正是研撰者力求将学术实现普及,努力争取为广大学人和为更广泛读者所接受的良苦用心。
历代思想家在其著作中用古汉语所表述的思想理论和哲学概念,往往艰涩难懂,而重要的论断又不能回避。在引用时,著者不但采取了以现代汉语加以解读的方法,还常用按语予以注解说明。对古汉语中的通假字,亦相应地用现代汉语注明,有的还注汉语拼音。
最后,在此录载本书全书《结束语》中的一段,因为它充分表露了研撰者的宗旨: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思想,博大深邃。中华民族,团结自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不被中断的灿烂文化。
以史为训,可以辨是非;
以史为励,可以知进退;
以史为鉴,可以明荣辱。
以对待历史的科学精神,批评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遗产,必将鼓舞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前进!
(注:本书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国内专家严格评审后,列为2006年后期资助项目。)
《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