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C
《曹操的游仙诗》 陈飞之,上海:《学术月刊》,1980年第5期,页78~81,43 《传神阿堵¾〈世说新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钱南秀,北京:《文学评论》,1986年第5期,页104~111 《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 汤用彤,《燕园论学集》,页1~2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从庄子到郭象的历史之必然—试析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思想》 周勤,上海:《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页50~52 《从<人物志>看魏晋玄学的形成》 王晓毅,上海:《学术月刊》,1986年第10期,页52~56 《从名实之争到本末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渊流初探》 丁怀轸,丁怀超,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4期,页 63~70 《从中国文化的视角看陶渊明》 柯元,九江:《九江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页 46~50 《从<世说新语>看清谈》 孔繁,济南:《文史哲》,1981年第6期,页45~52 《从<世说新语>看清谈家的言语修养》 周舸岷,杭州:《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3 年第4期,页49~56 《从<世说新语>看名僧和名士相交游》 孔繁,北京:《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页15~24 《从<恨赋><别赋>看六朝的以悲为美》 袁济喜,北京:《光明日报》,1986年7月29日第3版 D
《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 赵明,长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第4期,页71~77 《道家学者陶弘景有关遗物、遗迹的考证》 罗宗真,《六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 集》,页82~85,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第2期 《东汉仲长统、刘劭的伦理逻辑探析》 温公颐,天津:《南开学报》,1985年第4期,页69~75 G
《葛洪美学思想初探》 皮朝纲,重庆:《四川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页34~40、 27 《葛洪社会政治思想探析》 许抗生,上海:《学术月刊》,1985年第1期,页27~30《古典文学札记一则》 李泽厚,北京:《文学评论》,1986年第4期,页65~77 《贵无之学(下)—道安和张湛》 汤用彤,北京:《哲学研究》,1980年第7期,页62~70、48 《郭景纯曹尧宾游仙诗辨异》 程会昌,北平:《国文月刊》,第18期,页17~22 《郭象的<庄子注>和庄周的庄子》 汤一介,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页47~54 《郭象<庄子注>中之自然独化及玄同彼我之道》 唐君毅,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3期,页108~120 《郭象“逍遥”义辨析》 高晨阳,沈阳:《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页51~54 H
《韩康伯之易学》 吕光华,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3期,页68~71 《汉唐玄学论》 黄侃,南京:《时代公论》,1932年6月第11号,页26~29 《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论我国前期封建社会中官方哲学的演变》 方立天,北京:《哲学研究》,1980年 第3期,页48~59 《汉魏两晋之论师及其名论》 李源澄,上海:《文史杂志》,1942年,第2卷,第1 期,页19~29 《汉魏两晋儒道释关系简论》 曾召南,成都:《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页48~60 《汉魏学术变迁与魏晋玄学的产生》 汤用彤,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页36~40 J
《嵇康、阮籍之学》 汤用彤,北京:《中国文化》,第2期,页133~135,1990 《嵇康和阮籍的哲学思想》 汤一介,北京:《新建设》,1962年第9期,页25~30 《嵇康思想及其诗文的特色》 郭维森,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页30~39 《嵇康思想略论》 许抗生,济南:《齐鲁学刊》,1980年第3期,页29~33 《嵇康的政治态度和他的作品》 顾农,昆明:《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页109~114 《嵇康生卒年新考》 李剑国,天津:《南开学报》,1985年第3期,页40~44 《嵇康音乐理论评析》 姚汉荣,武汉:《江汉论坛》,1985年第5期,页53~57 《嵇康人生观漫评》 丁怀轸,徐州:《淮北煤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页148~158、166 《嵇康与玄学“三理”》 陈战国,北京:《中国哲学》,第11辑,页76~97 《嵇康之“轻时傲世”与“嵇志轻峻”》 景蜀慧,北京:《中国文化》,总第5期,页116~123,1991 《嵇康锻铁与服散养生》 范子烨,西安:《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页63~69 《极数的辉煌:中古文学的品位观念》 范子烨,哈尔滨:《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 6期,页79~84 《暨艳案及相关问题》 田余庆,北京:《中国文化》,总第4期,页75~86,1991 《晋宋佛教般若学派与魏晋玄学在哲学思想上的歧异》 殷鼎,天津:《南开学报》,1980年第4期,页51~55 《晋书竹林七贤传札记》 林校生,福州:《福建论坛》,1986年第2期,页75~77 《晋人风韵之美》 啸马,济南:《东岳论丛》,1988年第2期,页74~78 《晋人小帖》 陈子展,上海:生活书店,《太白》,卷一,创刊号,页70~73,1934 《晋人吟诗与“洛生咏”》 范子烨,北京:《文史知识》,1995年第2期,页106~108 《贾氏谱学与<郭子注>》 范子烨,哈尔滨:《学术交流》,1997年第5期,页103~107 K
《“空间信赖”与“空间恐惧”》 苏丁,上海:《学术月刊》,1986年第1期,页42~48 L
《论俗语》 [意]但丁,北京:《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3期,页1~8 《论孙位<高逸图>的故实及其与顾恺之画风的关系》 承名世,《文物》,1965年第8期,页15~23 《论王弼的认识论》 胡贤鑫,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页32~36 《论郭象与庄子人生哲学之异同》 李中华,太原:《晋阳学刊》,1981年第2期,页50~56、75 《论郭象哲学的理论思维意义及其内在矛盾》 汤一介,北京:《哲学研究》,1983年第4期,页47~55 《论<庄子注>的二重化本体论》 马序,兰州:《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页37~43 《论嵇康和阮籍的放达》 徐斌,兰州:《兰州学刊》,1984年第6期,页70~76,57 《论阮籍<咏怀诗>是魏晋易代的史诗》 陈赓平,兰州:《兰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页79~91 《论阮籍诗歌创作的审美经验》 沈悦苓,北京:《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页122~128,134 《论阮籍<咏怀诗>之悲怨》 袁济喜,北京:《光明日报》,1986年3月11日第3版 《论傅玄的美学思想》 穆纪光,兰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页33~37、57 《论皇侃的<论语义疏>》 孙述圻,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页89~95 《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作经验》 周勋初,北京:《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页46~55 《论<世说新语>审美观》 钱南秀,南京:《江海学刊》,1982第2期,页122~126 《论<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 吴代芳,长沙:《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页103~108 《论<世说新语>的人物美思想》 董晋骞,北京:《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3期,页134~140 《论魏晋时代佛学和玄学的异同》 石竣,方立天,北京:《哲学研究》,1980年第10期,页31~41 《论魏晋时期的诸子百家学》 许抗生,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3期,页31~42 《论魏晋道教与玄学的关系》 许抗生,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3期,页26~31 《论魏晋玄学的特质和价值》 冯达文,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4期,页72~78 《论魏晋六朝的畅情美学—站在非性文化的角度》 李建中,上海:《华东师大学报》,1989年第6期,页112~117,111 《论长啸与魏晋风度》 倪钟鸣,深圳:《深圳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页14~21 《论审美标准》 夏放,济南:《山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5期,页61~67、36 《论自然美》 姚文放,上海:《学术月刊》,1984年第6期,页61~69 《论诗的技巧与自然天成的审美观念》 南帆,北京:《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3期,页85~92 《论“自然之至音”—“啸”》 范子烨,哈尔滨:《求是学刊》,1994年第3期,页65~71 《论中国古代的“九品文化”》 范子烨, 哈尔滨:《求是学刊》,1995年第 4期,页96~99 《论杨衒之及其<洛阳伽蓝记>的创作主旨》 范子烨,齐齐哈尔:《齐师院学报》,第3期,页40~46 《论“啸”—绝响的中国雅乐》 范子烨,哈尔滨:《求是学刊》,1997年第4期,页74~77 《论异型文化之合成品:“竹林七贤”的意蕴与背景》 范子烨,哈尔滨:《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2期,页114~119 《论阮籍善啸》 范子烨,哈尔滨:《北方论丛》,1999年第2期,页44~50 《论〈世说新语〉语言的时代和审美特征》 范子烨,哈尔滨:《学术交流》,1999年第2期,页176~184 《略论嵇康及其作品》 张志岳,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页74~80 《略论阮籍及其<咏怀诗>》 张志岳,北京:《文学遗产》增刊,第11辑,页73~93 《略论王弼何晏的贵无论》 孙明实,上海:《学术月刊》,1981年第10期,页33~36 《略论张湛的哲学思想》 陈战国,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页23~26、62 《略论魏晋玄学》 许抗生,北京:《哲学研究》,1979年第12期,页30~39 《略论魏晋文学中的“感物”说》 王毅,北京:《北京师大学报》,1986年年第1期,页67~73 《略论“九品中正制”在两晋选官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汪征鲁,上海:《学术月刊》,1985年第6期,页50~58 《两晋清谈之研究》 松五,北平:《北强月刊》,1935年,第2卷,第4期,页1~8 《两晋南朝的清议》 周一良,《魏晋隋唐史论集》,页1~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刘劭<人物志>中的人才哲学思想》 邹本顺,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页74~81 《六朝至宋的思想自由》 孙次舟,北平:《大学月刊》,1944年,第3卷,第5期,页18~23 《六朝时期儒道释三教异同论》 孙述圻,南京:《江海学刊》,1985年第3期,页30~35 《“六朝古卷”: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揭秘》 范子烨,北京:《文献》,1999年第2 期,页177~183、143 《鲁迅对<嵇康集>的整理》 彭铎,北京:《光明日报》,1961年10月8日第4版 《陆机<演连珠>中美学观点试探》 詹杭伦,成都:《四川师大学报》,1986年第5期,页46~51、92 《林下风气:〈世说新语〉塑造的魏晋新女性》 范子烨,北京:《文史知识》,2000年第2期,页102~109 《<洛阳伽蓝记>的体例渊源及其与名僧“格义”的关系》 范子烨,哈尔滨:《北方论丛》,1996年第5期,页66~69 《<洛阳伽蓝记>的文体特征与中古佛学》 范子烨,北京:《文学遗产》,1998年第6 期,页74~81 M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朱光潜,北京:《诗刊》,1962年第4期,页58~61 《门外文谈》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页86~111,人民文 学出版社,1973 《妙在有意无意之间—谈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的主要特征》 周来祥,武汉:《江汉论坛》,1981年第6期,页68~71 《马瑞志的英文译注本<世说新语>》 范子烨,北京:《文献》,1998年第3期,页210~219 N 《南北朝色役考》(上),武仙卿,天津:《食货半月刊》,1936年,第5卷,第8期,页29~35 《南北朝色役考》(下),武仙卿,天津:《食货半月刊》,1936年,第5卷,第10期,页19~32 《南朝大族的鼎盛与衰落》,武仙卿,天津:《食货半月刊》,1936年,第3卷,第4 期,页3~7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及其砖刻壁画》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北京:《文物》,1960年8、9期合刊,页37~42 《南北朝末羁旅诗人庾信之轨迹—与颜之推的情况比较》 朴汉济,《六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页38~43,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第2期 P
《裴頠哲学思想补正》 刘康德,上海:《学术月刊》,1985年第6期,页39~41 《裴頠的玄学思想》 余敦康,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页37~45 Q
《清谈家之检讨》 仲侯,广州:《仁爱月刊》,1935年,第1卷,第5期,页41~46 《清谈之分期及其领袖人物之年代》 无畏,北平:《中国文化》,1946年第2期,页34~35 《清谈起源考》 孙道升,上海:《东方杂志》,1946年,第42卷,第3号,页16~24 《清谈之起源》(上) 贺昌群,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第1卷,第1期,页193~209,1943年 《清谈源流考》 [日]市村瓒次郎著,胡厚宣译,《华北日报》第7版《史学周刊》,中华民国23年9月6、13、20、27日,10月4、8、25日,11月1、8日 《清谈与魏晋政治》 缪钺,《冰茧庵丛稿》,页32~5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谈与<文心雕龙>》 陈书良,长沙:《求索》,1986年第3期,页52~54 《“清谈”考释》 范子烨,哈尔滨:《北方论丛》,1995年第6期,页73~76 《“清”—魏晋人物品藻中一个重要审美范畴》 黄克剑,福州:《福建论坛》,1985年第期,页24~29 《浅谈<世说新语>的语言美》 裴颜贵,上海:《修辞学习》,1986年第2期,页19~20、22 R
《<人物志>初探》 孔繁,西安:《人文杂志》,1982年第2期,页35~38 《<人物志>与汉魏之际美学思想的嬗变》 袁济喜,沈阳:《沈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3期,页24~29 《<人物志>与魏晋清谈》 王晓毅,济南:《齐鲁学刊》,1986年第4期,页10~13 《人生识字糊涂始》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页296~297,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人的自觉”与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思想》 王兴华,天津:《南开学报》,1986年第1期,页38~46 《阮籍研究》 何蟠飞,燕京大学文学学会:《文学年报》,1937年第3期,页175~200 《阮籍试论》 萧学鹏,广州:《中山大学学报》,1956年第4期,页173~182 《阮嗣宗<咏怀>诗初论》 沈祖棻,《古诗考索》,页268~28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阮籍<咏怀诗>思想内容初探》 韩传达,昆明:《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4 期,页115~122 《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演变》 余敦康,济南:《文史哲》,1987年第3期,页3~11 《阮籍人格的双重性及其思想文化意义》 高晨阳,济南:《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页44~51 《阮籍事迹新考》 范子烨,哈尔滨:《学术交流》,1995年第1期,页93~97 S
《三国时代的“客”》 鞠清远,天津:《食货半月刊》,1936年,第3卷,第4期,页15~19 《三国六朝三玄之学考》 高克明,北平:《国文丛刊》,1922年,第1卷,第1号,页1~18 《三国时期人才波峰现象研究》 周兆望,会议论文,南京博物院:“六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年会”,1998年9月7日~10日,南京西康宾馆 《上帝赐与的魔笛 ¾ 漫谈口哨艺术》 李曼,北京:《世界知识画报》,总第89 期,页24~26,世界知识画报社,1990年11月8日 《世说新语之研究》 朱建新,北平:《真知学报》,1942年,第1卷,第6期,页21~34 《<世说新语>札记》 贺昌群,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复刊第一号,1947年,页1~7 《〈世说新语〉之文章》 [日]吉川幸次郎撰,纪庸译,北平:《国文月刊》,第46期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释例》 杨勇,《寿罗香林教授论文集》,页245~254,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0 《<世说新语>中的复音词问题》 周生亚,长春:《吉林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页81~88 《<世说新语>所见魏晋清谈风尚》 叶柏村,杭州:《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页20~23 《<世说新语>品评人物的尺度》 吴学芹,毕节:《毕节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页16~18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清谈风貌》 信应举,郑州:《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页40~45 《〈世说〉中的文学观点》 刘兆云,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页97~102 《<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影响》 周舸岷,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 第1期,页87~92 《<世说新语>思想艺术论》 侯忠义,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页123~128 《<世说新语>中的文学理论概观》 汤亚平,湘潭:《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古典文学专辑,页40~50、89 《<世说新语><晋书>异文语言比较研究》 柳士镇,郑州:《中州学刊》,1988年第6 期,页99~102,49 《<世说新语>的审美观》 张永昊,济南:《文史哲》,1989年第6期,页78~85 《<世说·文学>“孙兴公作庾公诔”条》 刘兆云,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页74~75 《<世说新语>的世界》 [美]Richard B. Mather 著,范子烨译,哈尔滨:《学术交流》,1996年第1期,页96~103 《〈世说新语〉研究》 范子烨,北京:《文献》,1995年第4期,页84~97 《<世说新语·文学> “刘真长与殷渊源谈”条辨释》 范子烨,长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页26~29 《〈世说新语〉新探》 范子烨,哈尔滨:《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4期,页118~124 《试论<世说新语>中的少儿形象》 罗毅,《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古典文学专辑,页51~55 《试论嵇康的哲学思想》 刘康德,上海:《复旦学报》,1981年第6期,页90~92 《试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段茂南,芜湖:《安徽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页37~42 《试论郭象哲学思想的性质和地位》 张茂新,芜湖:《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2期,页57~62 《试论郭璞及其游仙诗》 凌迅,太原:《晋阳学刊》,1982年第3期,页98~101,106 《试论魏晋朝隐之风与山水诗的兴起》 韦凤娟,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页273~283 《试谈王弼<老子>注》 牟彬,北京:《史学月刊》,1983年第3期,页12~17 《试释郭象的“玄冥之境”》 兰喜并,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2期,页41~42 《试释如意》 白化文,北京:《中国文化》,总第13期,页84~93,1996 《说品藻—读<世说新语>札记》 公略,南京:《古籍研究》,总第4期,页103~105 《说用典》 乔力,济南:《东岳论丛》,1981年第6期,页99~103 《〈搜神记〉与〈世说新语〉》 段熙仲,南京:《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页24~28 《“手谈”与“坐隐”:魏晋南北朝的围棋风尚》 范子烨,北京:《文史知识》,2000年第5期,页58~67 《审美与人的自由》 刘晓波,太原:《名作欣赏》,1986年第1期,页58~63 T
《陶渊明美学思想初探》 殷绍基,湘潭:《湘潭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页70~76 《陶渊明诗歌意境的美学风貌》 陈长荣,苏州:《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页82~87、104 W
《魏晋玄学中的体验思想—试论王弼“圣人体无”观念的哲学意义》 杜维明,《燕园论学集》,页 197~21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魏晋玄学和山水文学》 钟元凯,上海:《学术月刊》,1984年第3期,页60~67 《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 胡绍军,北京:《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第11期,页38~43 《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续) 胡绍军,北京:《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第12期,页36~41 《魏晋玄学笔谈》(一) 济南:《文史哲》,1985年第3期,页3~22 《魏晋玄学笔谈》(二) 济南:《文史哲》,1985年第4期,页39~52、95 《魏晋玄学散论》 陈战国,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4期,页47~53 《魏晋清谈及其影响》 杜守素,上海:《新中华》,1948年,复刊第6卷,第11期,页18~24 《魏晋清谈略论》 束世澂,北京:《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6期,页10~13 《魏晋清谈散论》 郏廷础,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1期,页66~73 《魏晋风流与私家园林》 吴世昌,《罗音室学术论著》,第1卷,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 《魏晋文论的兴起与玄学中“天人新义”的形成》 周继旨,北京:《哲学研究》,1984年第5期,页45~53 《魏晋思潮与皇甫谧》 魏明安,兰州:《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页44~62 《魏晋诗人四议》 曾庆全,武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页52~59页11~18 《魏晋士人人生观探讨》 张祥浩,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4期,页63~69 《魏晋士风与老庄思想的演变》 孙德宣,《中德学志》,页227~253,1944年6月 《魏晋之际关于名实、才性的辩论》 冯友兰,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4 期,页3~12 《魏晋知行观初探》 傅云龙,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1期,页66~71 《魏晋的“才性之辩”》 邹本顺,西安:《人文杂志》,1982年第4期,页28~31 《魏晋的清谈》 范寿康,武汉:《文哲季刊》,第5卷,第2期,页237~288 《魏晋才性论新探》 王晓毅,济南:《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页58~61、57 《魏晋时期的才德之辨》 张祥浩,上海:《学术月刊》,1987年第10期,页37~40 《魏晋诗歌中的飞翔形象》 钱志熙,北京:《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页38~45 《魏晋的清谈》 范寿康,武汉:(武大)《文哲季刊》,1947年,第5卷,第2期,页237~288 《魏晋以来山水诗“巧言切状”的玄学根源》 韦凤娟,北京:《光明日报》,1982年10月19日第3版 《魏晋风度与消费时尚》 王澧华,湘潭:《湘潭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页27~30 《魏晋士族妇女的风貌》 黄佩芳,杭州:《浙江学刊》,1988年第6期,页111~114 《魏晋风流与老庄思想》 许世瑛,上海:《中学生》,1946年9月,第1期,页15~22 《魏晋的清谈任达与九品中正制》 逯钦立,长春:《华东师大学报》,1986年第5期,页111~115 《魏晋文学批评对情感的重视和魏晋人的情感观》 杨明,上海:《复旦学报》,1985年第1期,页59~65 《魏晋时期的“自然说”与晋诗之风貌》 王毅,北京:《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页9~19 《魏晋南北朝的清谈生活》 陈萃芳,《新光杂志》,第2卷第3、4期,1941年6月、10月 《魏晋南北朝人对文学形象特点的探索》 周勋初,北京:《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 第2期,页22~37 《魏晋南北朝的融合思潮和颜之推的儒佛一体论》 王国炎,南昌:《江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页30~3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种人生观及社会理想》 叶桂桐,沈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页110~115 《魏晋南朝“门第”述论》 汪征鲁,福州:《福建论坛》,1986年第2期,页9~14 《魏晋间哲学之研究》 杨予秀,北平:《行健月刊》,第3卷,第6期,页159~170 《魏晋六朝文学的才学观》 张国星,保定:《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页71~80 《魏末北齐之清谈名理》 李源澄,《责善半月刊》,1941年,第2卷,第19期,页16~18 《王弼<周易注>中所包含的“虚静为本”的思想》 那薇,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页33~36 《王弼与郭象哲学的比较分析》 汤一介,《燕园论学集》,页214~23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王弼伦理思想略论》 朱义禄,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2期,页36~41 《王弼之形上学》 李增,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页74~80 《王弼哲学思想辨微》 程宜山,北京:《哲学研究》,1984年第5期,页54~60 《王弼美学思想蠡测》 皮朝纲,昆明:《西南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页98~102 《王僧虔<诫子书>与南朝清谈考辨》 余英时,北京:《中国文化》,第8期,页22~31,1993 《<无行大义>所引王弼<周易大演论>佚文考释》 王葆玹,北京:《哲学研究》,1983年第8期,页67~74 《“文贵清省”说的时代意义—略谈陆云<与兄平原书>》 傅刚,北京:《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2期,页93~99 X
《西晋大诗人左思及其妹左芬》 李长之,北平:《国文月刊》,第17期,页17~22 《西晋诗人潘岳的生平及其创作》 李长之,北平:《国文月刊》,第86期,页25~32、3 《西晋时代士大夫的心理》 曾繁康:北平:《学思》,1942年,第2卷,第8期,页10~16 《西晋清谈与游仙、招隐诗》 王新民,《海疆校刊》,1947年,第2期,页1~4 《萧统与颜之推的文学观及其比较》 陈曼平,张克,沈阳:《沈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第2期,页65~70 《“小说书袋子”:<世说新语>的用典艺术》 范子烨,哈尔滨:《求是学刊》,1998年第5期,页87~91 《“啸”:东方古国的口哨音乐》 范子烨,北京:《中国文化》,1995年秋季号,总第12期,页177~184 《玄言诗研究》 王仲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页197~213 Y
《“言意之辩”及其意义》 蒙培元,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1期,页72~79 《游仙诗》 朱光潜,北平:《文学杂志》,1948年,第3卷,第4期,页1~14 《忧伤而深沉的心灵之歌—<阮籍咏>怀诗初探》 梅俊道,九江:《九江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页64~67 《也谈两晋时代的玄佛合流问题》 洪修平,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页46~50 《永恒的悲美:中古时代的挽歌与挽歌诗》 范子烨,哈尔滨:《求是学刊》,1996年第2期,页77~80 Z
《“芝兰玉树”:〈世说新语〉中的男孩群像》 范子烨,北京:《文史知识》,1999年第2期,页106~111 《钟会与早期玄学》 王晓毅,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页28~32 《钟嵘<诗品>的美学理论》 陈素蓉,北京:《美学》,第6期,页168~180 《钟嵘诗品的标准尺度》 王忠,北平:《国文月刊》,第66期,页25~28 《中世人的苦闷与游仙的文学》 滕固,上海:《小说月报》,17卷号外,页1~4,1927年6月 《中国古代诗人的时间意识及其它》 萧弛,北京:《文学遗产》,1986年第6期,页16~23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页301~340,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宗教与山水结合的历史文化考察》 蒋述卓,北京:《文艺研究》,1986年第5期,页65~71 《竹林七贤的政治立场及清谈》 薛亚康,曾广开,许昌:《许昌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页23~25 《“竹林七贤”与“二十四友”》 沈玉成,沈阳:《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页40~44 《主体精神与审美意识的觉醒—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潮之内核》 郁沅,北京:《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页106~114 《麈尾与魏晋名士清谈》 白化文,北京:《文史知识》,1982年第7期,页79~82 《麈尾的功能与源流略说》 范子烨,南京:《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页86~88 《自然的人格与自然的美学—魏晋南北朝美学札记》 袁济喜,福州:《福建论坛》,1986年第2期,页54~59、20 《自由与脱俗:阮籍和嵇康的神仙意识》 范子烨,哈尔滨:《求是学刊》,1999年第3 期,页75~78 《左太冲咏史诗三论》 程会昌,北平:《国文月刊》,第17期,页23~25
|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010-6291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