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篇 从形骨到神明:人物品藻及其文化意蕴
引言
第一章 东汉、三国时代的人物品藻
一、东汉的人物品藻
(一)清议之风与人物品藻
(二)许、郭之学与人物品藻
二、三国时代的人物品藻
(一)吴国与蜀国的人物品藻
(二)曹魏的人物品藻
三、人伦识鉴:品藻的品藻
(一)对乐于鉴识人物者的推重
(二)“有人伦鉴识”的具体表现
(三)“理鉴”与“神鉴”
第二章 人物品藻的方式与方法
一、名号称谓与事数标榜
(一)名号称谓
(二)事数标榜
二、歌谣谚语和文章著作
(一)歌谣谚语
(二)文章著作
三、人物品藻的若干具体方法
(一)直接评论的方法
(二)间接比较的方法
(三)题目人物“比兴之体”
第三章 人物品藻的标准及其所反映的审美观念
一、“容止”:人物的容貌和动作
(一)中古士人崇尚“容止”风气的开端
(二)从“形”到“神”以及“容止”品藻的唯美主义倾向
(三)南朝士人对“容止”之美的崇尚
(四)中古士人“容止”的女性化倾向
二、“雅量”:一种文化品格
(一)能藏能敛,情感深蕴
(二)脱略荣辱,善于忍耐
(三)面对险象,处之泰然
(四)直面生死,无忧无惧
(五)情怀真率,无累于物
三、“简”:一种审美观念
(一)尚“简”审美观念的历史渊源
(二)尚“简”审美观念的具体表现
(三)尚“简”审美观念与中古文学理论的关系
中篇 从黄金到土泥:名士清谈及其历史时代
第四章 清谈的历史还原
一、清谈的起源与分期
(一)清谈的起源
(二)清谈的分期
(三)南朝之清谈
二、“清谈”词义考
(一)“清谈”的语文学溯源
(二)“清谈”的多义性
三、清谈之方式
(一) 口谈与笔谈
(二) 口谈的场所:公座·私座·大自然
(三) 口谈的基本模式
(四) 口谈与佛家“讲经之制”
(五) 口谈的音调
(六) 口谈之“番数”
(七) 口谈中的“通”
(八) 口谈的美境
四、麈尾:清谈家的风流雅器
(一) 麈与麈尾
(二) 麈尾的源流
(三) 麈尾的种类与形制
(四) 麈尾与清谈名士
(五) 麈尾与中古名僧
(六) 麈尾与维摩诘
(七) 附说:如意与清谈
第五章 清谈与中古辩风
一、汉魏之际:中古辩风的开端
(一)汉魏之际:中古辩风的开端
(二)汉末、三国朝代的辩风
(三)刘邵的辩学理论:《人物志·材理》
二、两晋和南朝:中古辩风的深化
(一) 两晋时代的辩风
(二) 南朝的辩风
第六章 清谈中的玄学内容和言语游戏
一、“三玄”之学以及与玄学有关的若干主题
(一)“圣人有情否?”
(二)“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
二、嘲戏:清谈中的言语游戏
(一)嘲戏的起源
(二)晋代士林的嘲戏之风
(三)矛盾与悖论:对于嘲戏的总体认识
下篇 从个体到群体:中古文人生活的若干“原生态”
第七章 “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嵇康和阮籍的
游仙思想与诗歌创作
一、入世·隐逸·游仙:嵇、阮的思想历程与游仙思想的现实基础
(一) 从现实到隐逸
(二) 从隐逸到游仙
二、嵇、阮游仙思想的文化背景
(一) “泽雉虽饥,不愿园林”——精神自由与游仙意识
(二) “思欲登仙,以济不朽”——宇宙生命与游仙意识
(三) “至人远鉴,归之自然”——理想人格与游仙意识
(四) “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基踪”——脱俗之美与游仙意识
三、“纵横诗笔见高情”——嵇、阮诗歌的抒情境界与游仙思想
(一) “阮旨遥深”:阮籍的游仙诗
(二) “嵇志清峻”:嵇康的游仙诗
第八章 “香”与“味”:《世说新语》的语言和人物
一、《世说新语》的语言
(一) “‘质胜’之文”:《世说新语》语言的时代风格
(二) “楂、梨、桔、柚,各有其美”:《世说新语》语言的审美风格
(三) “小说书袋子”:《世说新语》的用典和语言的诗化
二、《世说新语》的人物
(一) “芝兰玉树”:《世说新语》中的男孩群像
(二) “林下风气”:《世说新语》塑造的魏晋新女性
第九章 永恒的悲美:中古文人的“伤逝”情结与挽歌习俗
一、中古文人的“伤逝”情结
(一) “伤逝”情结的时代背景
(二) “伤逝”情结例析
(三) “伤逝”情结与士人深情
二、中古时代的挽歌与挽歌习俗
(一) 挽歌的起源与发展
(二) 挽歌盛行的文化背景
(三) 挽歌诗及其悲哀情调
第十章 音乐与诗的凝聚:中古文人的啸
一、啸的音乐特点
(一) 啸的音理机制
(二) 啸的风制面貌
(三) 啸的艺术特点
(四) 啸的具体方法
(五) “长啸”·“吟啸”·“啸歌”
二、啸的历史发展
(一) 先秦时代的啸
(二) 东汉、三国时代的啸
(三) 阮籍之啸及其历史回声
三、啸的文化特质
(一)啸的理性特质
(二)啸和以自然为美的艺术观念
(三)啸与自然界
四、啸与道教、神仙
(一)道徒之啸与养生之功:啸与道教
(二)从人之声到神之音:啸与神仙
五、多重象征:啸的文学意象
(一)潇洒不羁的人格风韵
(二)归隐避世的情志及与自然风物的契合
(三)慷慨激昂、奋发向上的壮志豪情
(四)心灵的隐忧与追求和灵魂的苦闷与悲怆
参考书目
参考文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