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rostore.com
国学网站--新书推荐--《中华文化通志》--【第6典 学术】--6-059

中华文化通志

【第6典 学术】
6-059 教育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

中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李军

  • 内容提要
        本书从大文化的视角对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教育学说作全面、系统、客观而具体的揭示。全书首先分别就周公、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礼记》、董仲舒、王充、刘劭、嵇康、傅玄、葛洪、慧远、颜之推、韩愈、胡瑗、王安石、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颜元、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陶行知、杨贤江、胡适、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和陈鹤琴等代表人物的教育学说,进行个案阐述,以勾勒中国教育学说在不同历史阶段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然后分别就中国教育学说的背景与关系、系统与结构、范畴与方法、要旨与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提括,以展示中国教育学说在不同层面的基本内容。全书力图以个案的深入剖析来体现中国教育学说的主要发展阶段和主要的具体内容,以全息的理论观点来透视中国教育学说与中华文化内外在的必然联系,从整体的历史高度来观照中国教育学说的基本面貌、基本内容、基本关系、基本范畴、基本结构、基本方法和基本特点,从而揭示中国教育学说的历史发展规律及其与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
  • 导 言
  • 第一章 发创与奠基--源流之一
    第一节 师保之教--周公敬德保民的教育观
    第二节 不言之教--老子无为自化的自然主义教育
    第三节 有教无类--孔子对学在官府的突破 和《六经》之教的倡立
    第四节 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的兼爱德教与科技教育
    第五节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明人伦的德性教育说
    第六节 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的化性起伪与积善成德
    第七节 教学为先与成教于国--《礼记》对建国君民教育理论的总结
  • 第二章 发展与成熟--源流之二
    第一节 独尊儒术与兴教化以化民--董仲舒的三纲五常道德教育
    第二节 教导以学--王充的反情治性与尽材成德
    第三节 学所以成材--刘劭治性修身的人才培养论
    第四节 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的玄学教育及其反现实性
    第五节 存重儒教--傅玄的人才教育规划论
    第六节 仙可以学致--葛洪的道教教育说
    第七节 得性以体极为宗--慧远的佛教教育论
    第八节 以学为教--颜之推早教与晚学相结合的儿童教育论及其心理依据
    第九节 传道授业解惑--韩愈的文以载道与教师职能说
    第十节 明体达用--胡瑗苏湖教学法的创建
    第十一节 通治道、经世务、兼文武--王安石对传统教育的革新
    第十二节 五教之目与五学之序--朱熹穷天理、灭人欲的教育主张及其读书法
    第十三节 求理于吾心--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正蒙之教
    第十四节 经术所以经世--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民主启蒙思想
    第十五节 习成性与成--王夫之日生日新的人性论与教育发展观
    第十六节 躬行践履、习事务实--颜元经世致用的教育论
  • 第三章 转轨与转型--源流之三
    第一节 正人心与开风气--张之洞教士化民的《劝学篇》
    第二节 兴学育才与开民智--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维新
    第三节 普及教育与民主共和--孙中山民主革命教育思想
    第四节 五育并举、兼容并包--蔡元培对现代教育学的贡献
    第五节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生活教育论
    第六节 教育理论的“新见解”--杨贤江马克思 主义教育观
    第七节 造国之道,端赖教育--胡适教育独立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第八节 大职业教育主义--黄炎培改造教育和社会的教育理论
    第九节 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
    第十节 绵延文化而求进步--梁漱溟社会本位教育及其以教统政主张
    第十一节 中国的福禄倍尔--陈鹤琴的活教育学
  • 第四章 背景与关系--概述之一
    第一节 背景论
    第二节 关系论
  • 第五章 系统与结构--概述之二
    第一节 系统论
    第二节 结构论
  • 第六章 范畴与方法--概述之三
    第一节 范畴论
    第二节 方法论
  • 第七章 要旨与特点--概述之四
    第一节 要旨论
    第二节 特点论
  • 参考文献
  • 后 记
       

    〖关闭窗口〗

0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010-6291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