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宁欣
- 内容提要
本书勾勒了荐举、科举、门荫、铨选、辟署、吏道、武选(武举)、学校和现代文官制度等十种中国古代到现代主要的选举形式各自独立发展演变的轨迹,探讨了各个历史阶段它们之间的启合转承、此起彼落、迭相兴衰。同时注意剖析它们的彼此关联与相互影响及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
制度的演变是政治体制变化的结果,从更深层的意义看,则反映了历史文化的变迁。选举制度从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但是选举对象与选举体制相互间动态与静态的转换,变动中所反映的权力结构的转移与重新组合、社会各阶层的升降起落、社会文化心态的更新,无不折射出当世乃至后世的历史文化背景。
从各章的分述中整合出中国选举制度的轮廓及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本书所希企达到的目的。
- 导 言
- 第一章 以举荐为中心环节的选举形式的演变
第一节 从亲亲、尊贵到重贤能的历史转变--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节 以举荐为主导及中心环节的察举制--两汉时期
第三节 荐举在士族、门阀政治制约下的机制转换--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节 举选分途后荐举(狭义)的发展趋势--隋唐时期
第五节 荐举的资历化、严密化倾向的加重--两宋时期
第六节 金、元两代荐举制的特征
第七节 补遗旁招--明清时期的荐举
- 第二章 以考试定取舍的科举制
第一节 科举制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科举制的确立与中古时代人文结构的变更
第三节 宋代文体之变与三舍法--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科举变革
第四节 辽、金、元的科举制度
第五节 “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明代的科举
第六节 “立法之周”--清代的科举
第七节 太平天国政权的科举制
第八节 科举制的终结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 第三章 荫叙制的演变及其在选举体系中的职能和地位
第一节 世袭制向荫叙制的转变--秦汉时期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及资荫入仕
第三节 “当朝品秩定高下”--唐代的门荫制
第四节 门荫的奏滥及低落--两宋时期的荫补
第五节 金、元时期的荫袭制
第六节 门荫的继续与分解--明清时期
- 第四章 中央考课铨选体制的建立及其发展变化
第一节 “简在两府”向“事归台阁”的转变
第二节 以“善、最”为标准的唐代考课体制
第三节 资序的深化--宋代的考课
第四节 金、元时期的考课制度
第五节 考课制度的衰败--明清时期
第六节 历代铨选体制的基本职能及变化
第七节 金、元、明、清的铨选制度及变化
- 第五章 官吏辟举属吏权的形式及演变
第一节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辟除选官
第二节 唐代使职差遣及藩镇体制下辟署制的复兴
第三节 拘以资格、臂指之势的宋代辟举之法
第四节 清代幕僚群像及特点
- 第六章 吏的选取
第一节 官、吏分途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流品渐分与选吏的集权化
第三节 唐代的流外入流
第四节 吏强官弱
第五节 辽、金时期的吏道
第六节 元代吏员出职之盛
第七节 明代吏道的起伏
第八节 清代的吏选
第九节 吏选的历史反思
- 第七章 貲 选
第一节 貲选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貲选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公私卖官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纳貲卖官制
第五节 宋、辽、金、元纳貲补官
第六节 盛开捐例的明清时期
第七节 貲选的盛衰与吏治
- 第八章 武选、武举及其在选举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武选、武举的形式及沿革
第二节 文、武二选的分合与重文轻武的历史演变
- 第九章 学校在选举体制中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历代学制
第二节 官学生员构成与社会阶层变动的关联
第三节 近代新式学校的兴办与教育体系的独立化
- 第十章 选举制度的革命与新式文官制度
第一节 近代选举制度的革故鼎新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文官选任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选制度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与新型干部选任制度
- 参考文献
|